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江蘇省蘇州市積極提高漁業科技含量,既要“螃蟹肥”又要“太湖美”

生態養殖示范園 養蟹實現零排放(大數據觀察·踐行大食物觀)

本報記者 王偉健
2024年04月19日06: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示范園淨化池鳥瞰圖。
  潘 嵐攝(影像中國)
  圖②:示范園內的大閘蟹被打撈出水。
  吳七軒攝(影像中國)
  圖③:浦江源水產園區智慧平台。
  沈夢怡攝(影像中國)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核心閱讀

  江蘇省蘇州市打造生態養殖示范園,讓養蟹有了“科技范”。物聯網實時監測調控水質、無人機遙控投放餌料、流水線上自動捆扎和分揀……標准化的養殖不僅提升了蟹的品質,更通過生態處理系統讓尾水實現零排放,既實現了“螃蟹肥”,又保障了“太湖美”。

 

  田間水畔,木棧蜿蜒。

  遠看像一座風光旖旎的鄉間公園,近看則是一派農業生產場景:塘裡,蟹農忙著打理水草﹔池岸上,技術人員用手機操控無人機投撒餌料……

  這裡是位於太湖之畔的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浦江源太湖蟹生態養殖示范園(以下簡稱“示范園”)。2019年,太湖徹底取消圍網養殖。七都鎮在浦江源建起了這個核心區面積達4225畝的養殖示范園。從高污染低效益的圍網養殖到高質高效的生態養殖,記者走進這個示范園,探訪這裡如何“向江河湖海要食物”。

  養蟹——

  物聯網自動控制水體參數

  天蒙蒙亮,53歲的七都鎮爃爛村蟹農張建良就駕駛著一葉小舟,朝蟹塘深處駛去。“螃蟹好不好,主要看水草,前不久完成了蟹苗投放,現階段主要工作是護水養草。”他說。

  張建良養了20多年蟹,年輕的時候在太湖上架圍網搞養殖。幾年前,他從太湖“上岸”后,來到示范園,承包了100畝蟹塘,“在這裡養蟹跟過去完全不一樣,科技感滿滿。”

  種完水草,張建良帶著記者來到岸邊一個銀白色金屬箱前。“這是水產養殖物聯網自動控制系統,養蟹最怕水體溶解氧濃度低,以前隻能憑經驗判斷。”說話間,張建良打開了金屬箱,溶解氧量、pH值、水溫等實時參數在電子屏幕上一應俱全。

  以溶解氧量為例,水面下的傳感器獲取實時數據,系統接收后自動分析,如果低於設定“紅線”,系統會自動開啟增氧設備,避免水體缺氧。

  在示范園裡,科技感無處不在。水面上,無人自動投餌船開啟自動工作模式進行精准投喂﹔水面下,推流器等物聯網設施“還原”湖水涌動的生長環境……

  示范園負責人曹建中介紹,示范園從農業院校、企業請來了專家開展現場培訓,手把手傳授技術。在專家們的指導下,張建良還搞起了“蝦蟹套養”,可額外產出草蝦,畝產值比過去多了2000多元。

  “用上科技手段后,增氧、投喂更精准,節省了人工,我們養殖戶更有底氣了。”張建良說,過去在太湖上圍網養殖,要看天吃飯,年景不好時還要虧本。如今在示范園,標准化養殖風險可控,一年賺二三十萬元不是問題。

  尾水——

  復合人工濕地完成生態處理

  站在示范園內一座7層高的瞭望塔上,放眼望去,成片的養殖塘一眼望不到邊。示范園總體規劃面積為27255畝,核心區面積為4225畝,年總產值約4億元。

  一個如此規模的養殖產業園,地處環保要求極為嚴格的太湖沿岸,如何保証環境安全?

  示范園東側,幾個高低錯落的水池相依而建,水面上蘆葦相連,各種水生植物迎風搖曳,不時有水鳥躍起,蕩起陣陣漣漪。

  岸邊各種各樣的機器設備讓這些水池顯得有點“特別”。“水池底下鋪著一層層的細砂、沸石、石灰石等。”示范園管理人員奚斌說,這是一個由生態溝渠、生態塘、垂直流人工濕地、表面流人工濕地構成的生態處理系統,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設計,採用“復合人工濕地尾水處理工藝”對養殖尾水進行消納淨化。

  奚斌走到池岸邊的一台設備旁邊,按下開關,從蟹塘排出的泛黃尾水便被抽到第一個淨化池裡。在這裡,尾水會停留4到7天,讓污染物稀釋沉澱,池中的浮游動植物、微生物等完成初步淨化。

  隨后,尾水會流入第二個淨化池,池中密布的美人蕉、菖蒲等水生植物開始吸收磷、氮等物質。同時,埋在池底的沸石、石灰石對這些物質進一步吸附。

  接下來,在水位的落差下,尾水會進入最后一道“關卡”——表面流人工濕地,在這裡曝氣增氧,並進行進一步的物理、化學以及生物反應。到了這裡,尾水水體固體懸浮物去除率達到95%以上,總氮和總磷指標可有效降低80%以上,達到沿太湖一級A排放標准。

  示范園裡,這樣的養殖尾水淨化區共有3個,佔地面積達362畝,每小時可淨化500立方米的尾水。“處理好的水會沿著四通八達的管道,回流到一個個蟹塘,不會排放到太湖裡。”奚斌說。

  管理——

  “智慧大腦”伴全程

  “能不能出動無人機來支援一下?”下午兩點,25歲的示范園技術人員徐俊宇從智慧平台上收到了養殖戶周勝良發來的信息。

  很快,徐俊宇便帶著無人機趕到了周勝良承包的蟹塘,熟練地裝好無人機,將一袋餌料投入無人機的放料口。

  一切准備就緒后,徐俊宇拿起手機,點擊屏幕發出指令,採用了“北斗+GPS”雙系統的無人機立刻起飛,朝著蟹塘上空飛去。“我已經在數字系統上提前設定好了航速、航向、投餌密度等,可以進行定時、定量、定點投喂。”徐俊宇說,30畝的蟹塘,人工投喂起碼要花一個上午,無人機幾分鐘就完工了。

  為了給養殖戶做好配套服務,園區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給水產養殖裝上“智慧大腦”。

  走進位於示范園東側的檢測檢疫中心,一塊巨大的電子屏幕格外引人注目,這便是智慧平台。平台同時集成了園區總覽、智慧養殖、質量控制和日常管理等功能,是整個示范園的“智慧大腦”。

  現場工作人員沈夢怡告訴記者,示范園的蟹池裡密布著各種傳感器,為科學精准養殖提供數據支持。

  不隻生產端,在各個環節,示范園都提供了完善的配套服務。物流配送中心裡,各種自動化設備琳琅滿目:螃蟹放入自動化捆扎機,5秒左右就能完成捆扎﹔流水線根據蟹的重量進行自動分揀……示范園通過“互聯網+農業”產供銷模式,引導帶動養殖戶、農村創業者增收致富。

  今年61歲的朱長男是七都鎮廟港漁村社區的一位蟹農,從太湖“上岸”后,他和小兒子在示范園做電商。過去圍網養殖時,每年電商渠道的銷售額隻有三四十萬元﹔進駐示范園后,一年銷售額達到2000多萬元。“示范園的產業越做越大,我們蟹農的事業也越來越有奔頭了。”朱長男笑著說。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19日 07 版)

(責編:白宇、衛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