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珍愛地球:“熊貓大使”在行動

李貴清
2024年04月29日05: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4月20日,鬆潘縣小河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學生參加“保護地球,熊貓大使在行動”活動,走進保護區,體驗大熊貓生境。

  張朝枝教授(右二)在講座結束后,與同學們現場交流。

  黃龍風景名勝區管理局科研人員帶領學生走進大熊貓國家公園丹雲峽片區,向大家介紹大熊貓棲息地的環境特征。
  本文照片均由吳 輝攝

  4月20日,在“保護地球,熊貓大使在行動”中,鬆潘縣小河九年一貫制學校的袁欣怡、楊芸、余曉菡、陳林潔、陶屹彬團隊在他們繪制的《保護熊貓》作品上面寫下:“保護熊貓:1.不砍伐樹木。2.加強保護區域的保護。3.維護大熊貓的食物資源。4.建立熊貓保護區。”

  今年4月22日是第55個世界地球日,活動主題為“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此期間,“保護地球,熊貓大使在行動”自然教育活動在世界遺產地黃龍風景名勝區舉行。

  

  一

  4月20日,“保護地球,熊貓大使在行動”自然教育活動在位於中國四川省的世界遺產地黃龍風景名勝區舉行。來自鬆潘縣七一藏文中學、鬆潘縣小河九年一貫制學校的130多名學生參加了本次活動。

  在活動現場,“熊貓大使”項目的專家、老師以生動的形式為同學講解了“什麼是世界遺產?”“入選世界遺產的標准以及世界遺產保護”“地球保護和我們社會發展的關系”等內容。鬆潘縣小河九年一貫制學校的18名學生還走進大熊貓國家公園丹雲峽片區,在專業科研人員引導下,辨識大熊貓棲息環境,繪制學習成果地圖。

  “雖然我家就住在附近,但從來沒有真正地走進這片林子。”鬆潘縣小河九年一貫制學校的黃群堯同學表示,“老師講的這些知識真的很有趣。這次活動讓我意識到,大熊貓保護原來和我們的生活這麼近。”

  “以后我要加強這方面的學習。”她說。

  二

  “每天,大熊貓除了進食,剩下的一半時間多是在睡夢中度過的。”每位前往野外的“熊貓大使”小隊員,都要參與繪制一幅自然教育作品。黃群堯、郭俊宇、魏明宇、楊涵文、袁夢、楊宇軒團隊在他們的作品《熊貓秘密探究》中,這樣記述:“平躺或者側躺、俯臥……是它們喜好的睡覺方式。”“大熊貓具有不懼寒冷,不冬眠的性格,哪怕氣溫到了零攝氏度以下,它們仍然穿行於被白雪覆蓋的竹林中。”

  在張旭鳳、楊順旭、袁秀玲、周瑞、羅思琦團隊的作品《保護熊貓 我們在行動》中,他們寫下了自己的學習收獲:“大熊貓的生活環境是其生存的基礎﹔為了保護大熊貓,我們必須保護它們的棲息地。這包括建立自然保護區、限制人類活動對大熊貓棲息地的干擾,禁止非法砍伐、狩獵等﹔同時,植樹造林、濕地保護等,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三

  自2021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設立在中山大學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遺產地可持續旅游教席共同發起“熊貓大使”項目,旨在推動遺產教育和社區可持續生計,鼓勵青少年參與遺產保護,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同學們都很喜歡這種學習形式。”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張朝枝教授認為,“在第55個世界地球日到來之際,我們舉辦了這次活動,就是想延續‘熊貓大使’項目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加強世界遺產地中小學生關愛世界遺產、保護地球家園的意識,提升學生參與世界遺產可持續發展行動的能力。”

  早在1992年,黃龍風景名勝區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黃龍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同樣是此次“保護地球,熊貓大使在行動”自然教育活動的主辦方。

  “在黃龍開展自然教育活動,既是我們遺產保護工作需要,也是我們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需要,可以促進遺產保護與社區協調發展。”黃龍風景名勝區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徐榮林在活動開幕式上表示。

  張朝枝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遺產地可持續旅游教席的主持人。在針對相關世界自然遺產地進行分析時,他的研究團隊發現,遺產地社區居民通過參與研學旅游,可以將自己的一些傳統知識變成為向學生和公眾進行講解的服務“資本”。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將成果轉化,為社會發展作貢獻。”在設計“熊貓大使”項目方案時,張朝枝就提出,以研學旅游、自然教育工作坊的形式可以推動當地社區將傳統知識轉化為新的服務“資本”。“這樣,遺產地社區居民不僅增加收入,還激發了他們對遺產的認同和責任。”張朝枝說。

  “‘熊貓大使’項目在阿壩州已經舉辦了3年。我們希望未來繼續加強與項目團隊的合作。”徐榮林如是說。

  四

  從2021年開始,“熊貓大使”項目先后在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風景名勝區、四姑娘山風景名勝區等地舉辦了工作坊,共吸引了來自國內外40多所知名高校的1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參加。工作坊組織大學生幫助當地社區設計自然教育與研學旅游產品,編寫自然教育解說詞,研發地方傳統創意產品。此外,項目團隊還為當地社區居民開展培訓,指導他們如何在生態保護背景下將這些傳統生計方式增值。

  為當地中小學生開展公益講座,也是“熊貓大使”們的重要工作。

  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科研教育處張黎明處長說:“四川非常重視自然教育工作,這幾年我們專門針對保護地自然教育工作建立工作標准與規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四川開展的‘熊貓大使’自然教育工作坊,強調將自然教育與科研工作、社區管理和人才培養相結合起來,和我們四川推進的自然教育工作理念,不謀而合,具有異曲同工的示范意義。”

  在總結前期工作經驗基礎上,張朝枝介紹,項目團隊正與黃龍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商量,將大熊貓國家公園丹雲峽片區作為“熊貓大使”自然教育活動基地,“讓‘熊貓大使’自然教育成為一項有自身持續生長能力的活動”。

  近年來,自然教育越來越受到中國世界自然遺產主管部門的重視。扎如溝位於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內。早在2009年,九寨溝風景名勝區就推出了“扎如溝生態教育活動”。九寨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副局長杜杰作為該活動的開創者之一,正大力推進九寨溝自然教育進程。他說:“在2023年,我們承辦了‘熊貓大使’工作坊並專門編制了自然教育規劃。相信自然教育會成為九寨溝遺產保護工作的一個新增長點。”

  黃龍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副局長仁青周說:“我們也在編制大熊貓國家公園丹雲峽片區的自然教育規劃,希望通過發展研學旅游來帶動社區發展,實現保護與發展的平衡。”

  針對遺產地自然教育的迅速發展需求,張朝枝表示,他們正在編寫《世界遺產地自然教育指南》,希望為遺產地管理者提供一個開展自然教育的操作手冊。   

  (作者為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博士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遺產地可持續旅游教席團隊成員,連續3年參與策劃、組織“熊貓大使”工作坊活動)

  

  鏈 接

  “熊貓大使”項目推廣“創意體驗賦能遺產教育,多元生計促進持續發展”理念﹔組織大學生幫助遺產地社區改善其傳統生計,對當地中小學生開展世界遺產保護教育,對當地社區開展可持續生計培訓。

  “熊貓大使”項目通過工作坊形式,培養未來開展遺產地自然教育的重要推動者——“熊貓大使”。

  

  延伸閱讀

  黃龍風景名勝區於1982年成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9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0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2004年列入國家地質公園。黃龍以雪山、彩池、森林、峽谷、灘流、古寺、民俗“七絕”著稱。

(責編:袁勃、趙欣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