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普氏野馬種群在新疆發展壯大

2024年08月08日09:51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夏日炎炎,在新疆准噶爾盆地東部的卡拉麥裡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卡拉麥裡保護區”),一群體格健壯、身材矮小、外形與馬十分相似的野生動物正在悠閑散步。它們就是普氏野馬。

  今年5月,18匹精心挑選的普氏野馬在卡拉麥裡保護區被放歸自然。至此,新疆境內野化放歸的普氏野馬達到146匹,形成22個野外種群。“根據我們的持續跟蹤與觀察,18匹放歸野外的普氏野馬很快適應了陌生環境並完成自然分群,這意味著第18批野放工作取得圓滿成功。”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主任楊建明說。

  自2001年8月新疆首次實施普氏野馬野化放歸以來,已有18批次共146匹普氏野馬放歸野外。在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的努力下,目前普氏野馬種群復壯已獲得探索性成功。

  開展拯救工程

  普氏野馬是現今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馬,原分布於新疆准噶爾盆地及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普氏野馬的野生種群在20世紀70年代已經滅絕,僅在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存有700多匹,處於人工圈養或半散放狀態。

  1982年,卡拉麥裡保護區設立。1986年,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在卡拉麥裡保護區南部的吉木薩爾縣建成,“野馬還鄉”計劃正式啟動。多年來,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共繁殖了6代815匹普氏野馬,繁殖成活率居世界首位,現已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普氏野馬繁殖研究基地。

  楊建明說,經過30多年的努力,研究中心在普氏野馬飼養管理、繁殖、疾病防治、行為活動、生理生態、野化放歸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截至目前,新疆境內的普氏野馬數量約佔全球普氏野馬總數的五分之一。

  飼養區是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的核心區域,面積220余畝,共有12個馬舍。每個馬舍按照科學組群的方式進行分群。飼養員的任務就是照顧好每匹普氏野馬。除了清掃喂草平台、清理馬圈糞便和配比精飼料外,他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觀察馬糞,通過其形狀、顏色、氣味來判斷普氏野馬的健康狀況。

  記者了解到,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還設計了9000畝的散放大圍欄。楊建明說,散放大圍欄的設計,是為了讓普氏野馬在更廣闊的環境裡適應大自然。

  作為新疆唯一一個重引入物種工程,普氏野馬拯救工程的主要任務是通過人工飼養繁殖,大力發展普氏野馬種群,進行普氏野馬野化研究實驗,認真總結普氏野馬放養、繁殖、種群發展的經驗。最終目的是讓普氏野馬回歸大自然,重建普氏野馬種群。

  近年來,在著力推動普氏野馬研究保護的同時,新疆還積極向甘肅、內蒙古、上海等地輸出普氏野馬。在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新疆引進的普氏野馬順利渡過適應關和繁殖關,成功“安家落戶”。大青山普氏野馬種群重建,不僅是恢復草原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科學實踐,還具有維系生物多樣性、完整性以及動植物協同進化的重要意義。

  提升遺傳多樣性

  在楊建明看來,雖然普氏野馬的復壯工作完成了“從0到1”的突破,但普氏野馬仍面臨著生息地自然條件惡劣、繁殖率較低等生存難題。為普氏野馬提供更好的繁衍環境,成為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的努力方向。

  近年來,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圍繞普氏野馬環境適應性、飼草料變化適應性和抵御疾病能力等開展研究,以此提高圈養普氏野馬遺傳多樣性。同時,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還持續推進國際合作。2005年,研究中心從德國引入6匹雄性普氏野馬,2012年又成功向蒙古國輸送4匹雄性普氏野馬。普氏野馬的互換交流改善了其基因狀況、維護了其遺傳多樣性,對於提高普氏野馬繁殖率、成活率及抗病能力起到積極作用。

  “目前,新疆普氏野馬種群復壯工作正在從單一追求數量向數量與質量並重轉變。”楊建明介紹,今年上半年,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啟動了普氏野馬DNA分子水平檢測項目,將更加精准地對普氏野馬進行分群。下半年,研究中心將爭取啟動人工授精項目,通過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解決普氏野馬近親繁殖導致的種群退化問題,推動普氏野馬種群數量增長、質量提升。(記者 梁 樂 朱 彤)

(責編:王仁宏、李楠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