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採用新技術,推廣新模式
因地制宜 保護利用黑土地(美麗中國)
梨樹縣的大型農機正在收割(資料圖片)。 |
王貴滿(前排中)在和科研人員研究玉米長勢。 |
核心閱讀
在廣袤的黑土地上,吉林省正通過實施一系列保護性耕作技術,守護著“耕地中的大熊貓”。科研人員與農戶緊密合作,探索適合當地的耕作模式,創新農藝調控方法,不僅減少了土壤侵蝕、增強了地力,還提高了作物產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人坐在電腦前,就可以操控上百架無人機,定時定點執行植保等任務,作業半徑可達10公裡。”不久前,在吉林長春舉辦的第二十三屆中國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交易)會農業機械裝備展示區,工作人員熱情講解,從榆樹市趕來的農民張大爺聽得認真。“咱種地也得跟上新時代,高產保護‘兩手抓’。”張大爺說。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結果顯示,吉林省黑土耕地面積9811萬畝,佔全省耕地面積的87%。2023年,吉林省保護性耕作面積擴大到3700多萬畝,每千克黑土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達到26.86克,糧食產量連續三年超過800億斤。吉林各地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保護利用黑土地。
“保護黑土地是咱大家的事”
四平市梨樹縣十家堡鎮西黑咀子村,黑土地泛著油光,翠綠的玉米稈長得賽人高。
雙瀅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陶勇伸手捏了捏硬實粗壯的苞米棒,笑道:“現在,地裡化肥用量減少了,這玉米依舊長得好。”
2015年,首次從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口中聽說要保護黑土地時,陶勇有些疑惑:“這是我一個農民能干的事?”
當時,趕上大風下雨,地裡黑土就被帶走一層。王貴滿邊跟著村民下地干活邊傳授保護方法——把玉米秸稈高留茬,碎段后全部覆蓋在地表,通過機械化作業完成清理秸稈、開溝、施肥、播種、覆土等工序。“簡單,不費啥事。給黑土地‘加餐’‘蓋被’,還能防止風蝕水蝕,抗旱保墒,增加土壤有機質,先拿塊地試試唄。”王貴滿勸大家。
“說實話,頭兩年成效不大。”陶勇回憶,“但現在,土地肥了,產量高了不止三四成,每年還能省下一筆化肥農藥錢。”幾年過去,他也成了主動宣傳黑土地保護的“土專家”,“自家田地見了效,想讓大家都得實惠。”
“梨樹模式”到底成效咋樣?記者跟著王貴滿走進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准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裡頭有個近兩米的深坑,用於展示土壤剖面。王貴滿手指點點展板上的示意圖,“這是用了‘梨樹模式’的土地,黑土層差不多有50厘米厚。”
連續多年的監測數據顯示,採用“梨樹模式”的試驗田近10年的土壤含水量從20%增加到40%,減少土壤流失80%,耕層深度0至20厘米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近13%。2023年,吉林省保護性耕作面積擴大到3700多萬畝,建設高標准農田791.2萬畝,建成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1208個、耕地質量調查評價點1.09萬個。
“現在,越來越多農民認識到,保護黑土地是咱大家的事。”王貴滿語氣欣慰。
吉林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適合的黑土地保護模式,在梨樹縣,創建現代農業生產單元,以相對集中連片的300公頃土地為一個實施單元,打破土地界限,便於農業機械化﹔在吉林市永吉縣,探索試行“秸稈部分還田+增施有機肥”模式,提高土壤肥力﹔在長春公主嶺市,重點推廣“秸稈深翻還田+增施有機肥”技術,保水保肥,提高地溫……
“花巧心思,從實踐中總結經驗”
進入9月,吉林省公主嶺市朝陽坡鎮,德樂農業合作聯合社發起人李德樂已經開始忙活,趕在秋收前聯絡村裡的養牛、養雞大戶收購糞肥。
2015年,李德樂返鄉創業,看中了黑土地上種植鮮食玉米的好前景。玉米怎麼才能高產又好吃?李德樂到市裡的農技推廣站請教,首先挑選了好品種,然后在秸稈還田的基礎上,將雞牛糞污堆漚成農家肥,每年11月拋撒進地,配合可降解地膜、人工除草等,不僅土地日漸肥沃,還實現了有機種植。
合作社的鮮食玉米逐漸闖出名氣,銷往北京等地,帶動周邊百余名村民就業。
“黑土地保護,得花巧心思,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公主嶺市農業農村局負責同志孟繁強說。
吉林省結合各地生產實際,綜合利用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農業生產廢棄物回收利用、農田生態環境整治、種養循環一體化發展等污染防治手段和科學休耕輪作、調整種植結構等農藝調控方法,恢復和提升黑土地地力。這些經驗在越來越多的黑土區得到推廣應用。
保護利用好黑土地,需要人勤快,也離不開好幫手。去年,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會同四平市億聖農業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聯合研發實現秸稈處理、深鬆、旋耕、播種等一次完成的新一代多功能免耕播種機。四平市家家樂農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卜慶陽說:“新的多功能免耕播種機旋地播種一次成功,遇旱保苗效果好,一台機器干兩樣活,省錢省事。”
“增產增收,保護利用‘兩手抓’”
眼下正是玉米生長的關鍵階段,地處公主嶺市的鴻翔種業科研制種基地,一壟壟制種玉米植株緊密排列。
“這個品種表現最好,授粉程度高,抗病性也特別好。”鴻翔種業工作人員鄭天雪正記錄玉米長勢,“這是專門用來生產玉米種子的品種,預計9月20號開始大面積收獲,檢測合格后,將會進入市場。”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公主嶺市作為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創建單位,目前有持証的種子生產企業55家,種子年交易量7400萬斤左右,已成為吉林省乃至東北地區的種子集散地和交流中心。
有了好收成,還得有好銷路。一根根裹著綠葉的玉米棒被傳送進生產線,機器扒皮,包裝分揀。這是吉林蛟河市新竣工投產的甜黏玉米加工項目,年加工量可達18萬噸,可年產速凍甜黏玉米棒1億穗。
吉林蛟河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孫宏誠介紹,項目不僅惠及吉林,還將帶動遼寧、黑龍江的種植戶。“每個地區的作物成熟期不同,企業可以根據各地不同的農時安排生產計劃,幫助種植戶打開銷路,穩定農產品價格。”
推動玉米精深加工,在吉林,玉米汁、玉米秸稈餐具等正逐漸走向市場。如今,吉林僅鮮食玉米加工年產值就達40億元。
“增產增收,保護利用‘兩手抓’。守護好黑土地,算生態賬還是經濟賬,都劃得來。”王貴滿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10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