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資金補償、治理合作、產業扶持,江蘇溧陽探索生態補償創新實踐

青山有“價” 綠水含“金”(人與自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本報記者 姚雪青
2024年10月08日06: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江蘇省溧陽市天目湖景區綠意盎然,景色宜人。
  邵 良攝

  蘇皖兩省交界處的洙漕河支流,清澈的河水從橋下流過。小橋東邊,是江蘇省溧陽市社渚鎮洑家村,大片生態濕地中,一叢叢的蘆葦、菖蒲、鳶尾花,相映成趣﹔小橋西邊,則是安徽省郎溪縣凌笪鎮下吳村,連片農田裡,水稻已經抽穗。這裡原本是青蝦養殖基地,如今退養轉型,成為兩省綠色共建、生態補償的新樣本。

  從2020年起,溧陽通過財政縱向補償、地區間橫向補償、市場化補償等途徑,配套資金補償、治理合作、產業扶持等探索,形成“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發展機制。日前,溧陽生態補償創新實踐,入選全國生態綜合補償典型案例。

  機制創新——

  一攬子生態共建有效控制流域面源污染

  從空中俯瞰,沙河與大溪,就像鑲嵌在大地上的兩隻眼睛,又因這兩大水系發源於天目山余脈,由它們構成的水庫得名“天目湖”。

  今年暑期,天目湖旅游度假區接待游客325.47萬人次,旅游直接營收66227.45萬元,同比去年分別增長5.1%和4.43%。全國各地的游客慕名而來,沿著“彩虹路”,欣賞天目湖風光,品嘗天目湖魚湯。

  作為江蘇省少有的丘陵山區,加上天目湖流域同時承擔著生態涵養、飲用水源地等多重功能,溧陽市生態格外脆弱,保護尤顯重要。

  “2006年起,溧陽通過面源污染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等5大類18項工程,保護天目湖流域水源地,累計投入50多億元,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天目湖鎮綜合保障中心副主任潘雲智介紹。但在2019年的監測中發現,水庫中氮、磷超標,上游社渚鎮青蝦養殖尾水沿洙漕河流入天目湖。

  如何更好地保護天目湖的生態環境?

  在溧陽市政府協調下,天目湖鎮與社渚鎮圍繞上下游生態補償進行了協商。在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兩鎮達成一致:第二年起,社渚鎮850畝青蝦養殖全部退出,天目湖鎮按5500元/畝的價格給予養殖戶退養補貼,此后按每年1000元/畝的租金流轉土地,修復生態濕地。

  這一舉措實施后,經監測,水庫氮、磷指標有所下降,水質穩中向好。但對水質改善來說,這還不夠。

  “我們決定向前再走一步。”潘雲智介紹,洙漕河源頭位於安徽省郎溪縣凌笪鎮下吳村,青蝦養殖也是當地的支柱產業,為了從根子上保護飲用水源地,天目湖鎮嘗試探索橫向生態補償模式。

  2020年,長三角縣域發展綠色峰會上,溧陽市與安徽省廣德市、郎溪縣簽署了區域生態環境共治框架協議。“在此框架下,我們村與天目湖鎮政府簽署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協議。”在下吳村黨群服務中心,黨總支書記蔣福金向記者展示了這份協議:2021年起,該村3083畝青蝦養殖區實施有序退養,天目湖鎮按5500元/畝價格給予養殖戶一次性退養補貼,並按每年1000元/畝支付租金。

  在蔣福金看來,這並不是單一的資金補償,而是包括治理合作、產業扶持等的一攬子生態共建:一方面,天目湖鎮與下吳村共同出資,採購第三方服務,進行生活垃圾清理,垃圾不再下河﹔另一方面,蝦塘退出后,進行高標准農田建設,種植一季水稻一季紫雲英,基本不使用農藥、化肥,發展綠色農業品牌。

  原先的青蝦養殖戶,有的到鄰鎮從事老本行,有的就近種田。

  下吳村村民趙明發原先在村裡洙漕河邊養殖青蝦。實施生態補償后,他在鎮裡介紹下,來到隔壁的王橋村繼續養蝦。“雖然每天跑得遠了些,但是保護了天目湖的水源,生態補償也挺合理,加上每年的養蝦收入,日子挺滋潤。”趙明發笑著說。

  “目前,洙漕河流域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潘雲智說,生態補償,成效明顯。

  經濟增值——

  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化渠道

  在天目湖流域生態監測中心的大屏幕上,數據實時跳動。屏幕中間是重點斷面“實時監控圖”,左邊的“監測數據圖”中,18個水文、水質、氣象、藻類等生態觀測點上,總磷、總氮、氨氮、化學需氧量等數據實時採集,呈現在畫面上﹔右側的“容量佔用圖”中,清晰顯示出“天目湖水庫2024年可用生態容量:593.93千克”以及“天目湖水庫當月剩余生態容量:131.49千克”。

  “這兩張圖體現了‘生態有數’與‘評估有據’。”江蘇平陵環境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周中賽解釋說,生態容量即生態環境的可承載力,與水庫容量、環境指標以及各項水文條件相關。2020年開始,在溧陽市發改委、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指導下,平陵環科與中國科學院地理湖泊所合作,開發出一個高效的天目湖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台、一套精准的天目湖生態容量評價體系、一張清晰的天目湖流域生態容量佔用圖,探索出一條合理的生態工程效益評價和生態資產市場交易通道,統籌保護與發展,打通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渠道。

  周中賽介紹,市場化生態補償,本質是低效高污染項目有償退出、高效綠色項目付費准入的騰籠換鳥、產業轉型。例如,位於天目湖水庫上游的社渚鎮850畝青蝦養殖污染區退出后,經過測算新增了93千克生態容量,納入生態產品交易平台。與此同時,溧陽天目湖涵田度假村酒店二期項目建設,經測算將佔用34千克生態容量——社渚鎮青蝦養殖退出后生態容量剩余的59千克,繼續作為天目湖水質安全余量。

  “我們從生態產品交易市場上以12萬元/千克的協議價格,購買所需容量指標后,才能開工建設。”涵田度假村總經理朱立偉坦言,2018年,酒店就想擴大規模,但因毗鄰天目湖,生態敏感,缺乏精准評估抓手,遲遲無法推進。2020年,生態產品交易市場建立后,二期項目經過嚴格環評、測算,得以啟動建設。

  朱立偉介紹,二期項目依山就勢建設,不破壞自然地貌,復綠荒地、修復濕地,生活污水全部納管收集。去年,酒店總營收近3億元,稅收超5000萬元,帶動當地就業600多人,發展與保護實現了雙贏。

  高效綠色項目落地后,經濟效應不斷顯現。

  酒店所在的天目湖鎮桂林村黨總支委員劉忠清介紹,以前,村裡以種植有機春茶為主,淡季時村民外出打工。現在村裡辦起了餐飲、住宿、採摘,新建了親子游樂園、生態農場和自然教育研學基地,農文旅發展興旺,全村65%的勞動人口在產業鏈就業,人均年收入6.5萬元,比2019年之前增加了30%。2023年,桂林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社會共治——

  激發全社會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

  天目湖鎮楊村,一處200多畝的坡地上,鳥兒在樹林間追逐跳躍,鳥鳴聲此起彼伏。坡地前立著“天目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示范基地”門頭景觀和法治宣傳欄,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駐足。

  順著常州市溧陽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彭建新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距離這處基地不到50米的一路之隔,就是天目湖沙河水庫。“基地分為法治宣教區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種植區。”彭建新說,眼前這片有200多棵樹的小樹林,建設款就來自於溧陽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

  去年4月,溧陽生態環境局在日常巡查中發現,本地一家汽車部件公司廢水超標排放,依法對該公司作出罰款10萬元的行政處罰﹔同時,根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管理規定》,經第三方評估機構鑒定評估,企業的違法行為還造成了環境損害共4.95萬元。

  溧陽生態環境局法規科副科長王蓓介紹,經過與企業負責人的充分溝通,企業積極對生態環境損害進行賠償,投入資金62萬余元升級改造企業廢水處理設施,組織員工參加植樹造林、撿拾垃圾公益活動。

  彭建新告訴記者,自2020年溧陽生態環境局牽頭,聯合公安局、檢察院、法院、財政局等部門成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協調小組以來,已對74例相關案件開展了生態損害賠償磋商,累計賠償資金125萬元。溧陽市借助創建江蘇省“生態島”試驗區的契機,在天目湖流域尋找合適的地點建設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示范基地,確保賠償資金用在刀刃上,放大社會共治效果。

  眼前這片基地的前身,是楊村的一處茶場。近年來,楊村對周邊茶田開展退茶還林,防治面源污染。經過協調小組聯席會議商議,由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出資60萬元、鎮政府投入40萬元,共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示范基地。

  基地裡種什麼樹木,也有講究。彭建新介紹,種植樹木以本土景觀樹種和漿果類植物為主,一方面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為鳥類和小動物提供“食宿”,豐富和提升生物多樣性。

  根據最新一次生物多樣性調查,溧陽共記錄到各類物種2526種,較2019年增加了784種﹔其中鳥類新增了203種,昆虫新增了378種,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08日 16 版)

(責編:岳弘彬、牛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