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南水北調東中線10年調水超765億立方米、惠及1.85億人

“南水”十載潤北方

本報記者 王 浩 李曉晴 鄧劍洋
2024年12月12日09: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南水北調工程是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要審時度勢、科學布局,准確把握東線、中線、西線三條線路的各自特點,加強頂層設計,優化戰略安排,統籌指導和推進后續工程建設”。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年來,護工程、延管網、保水質,工程累計調水超765億立方米,綜合效益充分釋放,成為造福億萬群眾的世紀工程和民心工程。

  從南水北調看國家水網

  初步構筑起“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水網總體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水網建設起來,會是中華民族在治水歷程中又一個世紀畫卷,會載入千秋史冊。”

  一道水資源不等式,折射“夏汛冬枯、北缺南豐”的基本水情。黃淮海流域的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國的7.2%,水資源與人口、經濟、耕地等資源和經濟布局極不匹配。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70多年前,毛澤東同志提出宏偉構想。一代代人接續奮戰,50多種規劃方案比對,6000人次專家集思廣益﹔數十萬建設者十多載攻堅,挖填土石方25.5億立方米,研發63項新材料新工藝、110項國家專利……浪漫暢想成為神州大地上的大國奇跡。

  一張水網鋪展沃野,汩汩清水潤澤萬家。越天塹、跨江河、過鐵路,南水北調東中線溝通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翻越群山,襟江帶湖,縱橫干渠與蜿蜒水系,暢通大動脈,筑牢主骨架,織密國家水網。

  10年調水超765億立方米,見証一張安全水網。

  “‘南水’泡茶,湯色濃、滋味好。”家住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后營社區的樊雪說起喝水的變化,過去井要打到幾百米才能見水,遇上天旱,定時供水,大家要排隊打水。

  平頂山是喝上第一口“南水”的城市。2014年夏旱,居民“大水缸”白龜山水庫見底,百萬群眾用水告急,尚未正式通水的南水北調中線應急調水,長江水400裡馳援。一渠水與一座城,緊緊相連,南水北調中線已累計向平頂山市生活供水7.14億立方米。

  10年來,從應急調水到常規調水,從補充性水源到重要水源……以干渠為脈,縱橫延展的引水線,攬入越來越多的城鄉,1.85億人喝上“南水”,夯實供水安全。

  3000多個日夜安全穩定運行,見証一張韌性水網。

  正值冬日,天寒地凍。攔冰索、排冰閘、融冰設備……依次排開。“時刻監測氣溫和流量,一旦遇到結冰,立即啟動預案。”對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中線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總經理槐先鋒來說,冰期亦大考。

  人防加技防,護“南水”長流。南水北調中線經受多次極端寒潮天氣。在中線,完善冰期輸水調度方案,布設除冰設備,建立搶險隊伍。在東線,精准施策,緊盯膠東、魯北干線,滾動分析研判。

  數字孿生技術迭代升級,見証一張現代水網。

  1.26萬個視頻攝像頭、13座水質監測自動站……源源不斷匯集數據,在南水北調中線總調度中心,工況一目了然。“點擊鼠標,遠程調控,中線570余孔閘門精准配合,確保按量供水。”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中線有限公司總調度中心副主任李景剛介紹。

  在中線,深化人工智能、大數據、北斗等新技術集成應用,數字孿生南水北調中線由1.0升級迭代為2.0。在東線,大型泵站水泵聲紋人工智能監測系統示范應用。南水北調東中線初步構建起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功能的數字孿生南水北調工程體系。

  從南水北調看民生為上

  成為40多座大中城市重要水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生為上、治水為要”“南水北調,我很關心。這是國之大事、世紀工程、民心工程”。

  一渠清水源源北上,寫就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優化水資源配置,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有效促進了水資源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為千家萬戶送來了“優質水”,成為40多座大中城市重要水源。

  引來“放心水”,群眾飲水安全有保障。

  一口井,有民生之盼,見証飲水之變。

  河南范縣甜水井村,過去喝的是苦井水。“井越挖越深,味道卻越來越苦。”村民苗靜靜回憶。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配套工程從范縣穿過,引管道、建水廠,甜水井村接上大水網。“井裡存的是甘甜‘南水’,裝的智能水表,自動放水、手機繳費,吃水不愁。”苗靜靜感慨。

  優質“南水”遠道而來,城鄉共飲一渠水。“南水”佔北京城區供水近80%,天津市主城區供水全部為“南水”,河南10多個地市用上“南水”,河北黑龍港流域500多萬人告別高氟水、苦咸水,東線引一泓清水入魯71.40億立方米。南水北調東中線受惠范圍延伸至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蘇、安徽、山東7省市。

  引來“生態水”,河湖生態環境逐步復蘇。

  在河北邢台,七裡河波光粼粼,泉群復涌。“就拿這眼華庄泉來說,南水北調工程充分利用汛期雨洪資源,相機補水,枯涸泉眼又活了。”河北省邢台市水務局副局長王平說。

  重慶市城口縣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之一,任河蜿蜒匯入漢江。“2023年,全縣316名河長巡河上萬次,發現整治問題122個。”城口縣河長辦公室負責人介紹。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海河流域河湖正加快復蘇,湖泊水域面積穩定恢復。華北地區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的趨勢得到根本扭轉。

  為護送一渠清水,綠色發展理念落地生根。山東濟寧累計培育市級綠色工廠106家,江蘇宿遷大力發展光伏新能源等產業集群,河南焦作探索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截至目前,南水北調中線水質穩定達Ⅱ類及以上、東線水質穩定達Ⅲ類。

  引來“發展水”,沿線經濟社會發展邁向高質量。

  “‘南水’入城,企業吃下‘定心丸’。”河北德龍鋼鐵有限公司設備工程部水資源科科長王維科介紹,“煉鋼‘一水三用’,污水處理系統層層處理,好水用在刀刃上,每年可節水350萬立方米。”

  先節水后調水,用水方式倒逼發展方式之變。河北深入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天津對用水量有超額跡象的用水戶提前預警。沿線地區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水利部南水北調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袁其田介紹,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控制性要素,南水北調工程優化水資源配置,提高經濟社會發展布局與水資源條件的適配性,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最大化。

  從南水北調看協調發展

  暢通南北經濟循環,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區域協調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暢通的國內大循環,促進南北方協調發展,需要水資源的有力支撐。”

  水資源格局連著發展格局。盈盈一水通南北,水流帶動物流、人流、信息流互通有無,釋放北方潛在優勢資源要素生產能力,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動力。

  暢通南北經濟循環。

  汽笛聲中,貨船駛離山東濟寧龍拱港,順著大運河,經徐州、宿遷,入長江。常年跑船的“船三代”楊永軍感嘆:一寸水深一寸金,水深好走船,載重從過去不到100噸增加到2000噸。

  南水北調東線調水,抬高水位,京杭大運河北端的梁濟運河提升至二級航道標准,京杭大運河全年通航裡程877公裡,2000噸級運輸船從梁山港直達長江。

  南與北,“手”越牽越緊。南水北調工程以水資源要素激活北方地區優勢資源和經濟發展潛力,推動優勢互補、發展共贏,促進南北方協調發展。

  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從老家河南淅川縣黃橋村遷入許昌市襄城縣移民新村,黃建偉拾起老手藝,做起鹵肉。“村子鋪了瀝青路,建了小廣場,發展溫室大棚等集體經濟,生活好多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40多萬移民告別故土。一條調水線也是一條“合作線”。南水北調中線受水區北京市與水源區河南省持續推進京豫對口協作,2014年以來共實施550余個對口協作項目,使用北京市對口協作資金25億元。

  南水北調東中線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動力引擎。源源“南水”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水資源支撐和水安全保障。

  全力推動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是新征程上的光榮使命。

  12月2日,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工程首台硬岩掘進機“江漢先鋒號”始發,隧洞掘進和管片拼裝同步進行,每月平均掘進225米。工程將連通三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中線水源更有保障。

  著眼大局,立足長遠,統籌推進后續工程規劃建設。水利部規劃計劃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東線后續工程、西線工程前期工作正抓緊推進,中線引江補漢工程進展順利。接下來,將加快推進中線總干渠挖潛擴能研究和沿線調蓄工程規劃建設,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

  (相關報道見第十二版)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2日 01 版)

(責編:王仁宏、李楠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