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廣西北海一體化開展海灣生態保護修復

銀灘換新顏  碧海共藍天(深閱讀)

本報記者  張雲河
2025年02月13日05: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以美麗海灣建設作為工作主線,“一灣一策”精准部署每個海灣的重點任務措施。持續建設美麗海灣,近年來,我國近岸海域水質總體改善,海水更清,海灘更淨,棲居的候鳥多了,濱海濕地更美了。

  來到廣西北海市銀灘海灣,隻見灘長平、沙細白,碧海藍天,飛鳥翔集。

  銀灘海灣,西起廣西冠頭嶺,東至南康江,綿延百余裡。海灣內,濕地生態系統自然性、完整性高,分布有多種紅樹植物,是典型的沙生紅樹林區之一。

  曾經,銀灘海灣一度遭遇生態破壞:入海河流馮家江水質富營養化,紅樹林面積減少,臨近海域生物多樣性下降。近年來,北海堅持陸海統籌、河海兼顧,一體化開展銀灘海灣生態保護修復,使銀灘再現勃勃生機。

  陸海統籌修復生態

  在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公園管理處副主任林衛梅向記者展示了一小截灰白色的紅樹林樹干標本,隻見樹干被蛀得千瘡百孔,像蜂窩一樣。

  十幾年前,在銀灘東區的馮家江入海口區域,成片紅樹林枯萎衰敗。“曾經馮家江水質惡化,污水會破壞紅樹植物葉片的葉綠素濃度、酶活力,影響其正常生長。”林衛梅介紹,當時每天排海的污水是環境可承受總量的2.6倍。

  馮家江是北海市主城區最大水系,其水質直接影響銀灘海灣紅樹林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治海先治河。2018年,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馮家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工程項目啟動。“以生態系統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實現陸海生態統籌聯動。”林衛梅說。

  如何做?因地制宜,分區系統修復。馮家江上下游包括水庫、渠道、河流、海岸,涵蓋淡水、咸淡水、咸水。上游鯉魚地水庫,種植小葉榕等本地樹種,形成“水上森林”,水邊種植野芋和三角梅等易維護植物,形成“地上綠毯”。中下游咸淡水區域則去除硬質護砌,為生態系統提供更多自然恢復空間,種植能改善水質的本地玉蕊、黃槿、銀葉樹等植物。入海口區域土壤鹽鹼程度高,優選耐鹽鹼、抗台風的黃槿、木麻黃等本土樹種和長勢良好的紅樹植物、灌喬木,形成植物群落。

  通過修復湖庫、基塘、紅樹林等生態系統,馮家江水體水質提升,銀灘海灣紅樹林海洋生態系統極大改善。

  協同共護紅樹林

  無人機自主升空,按設定路線巡護,實時拍攝……日前,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濕地科研監測中心,無人值守生態巡檢系統傳回大量紅樹林監測影像。

  紅樹林具有淨化海水、促淤保灘、護岸消浪和維持生物多樣性等作用。銀灘東區沿岸紅樹林面積約3500畝,紅樹植物種類豐富。

  尊重科學,落實責任。“銀灘海灣紅樹林生態修復注重本地生物適應性。通過封灘育林、科學造林,著重修復殘次紅樹林和宜林灘涂地。”廣西海洋科學院研究員周浩郎說。當地通過退塘還林,對沿岸部分養殖塘進行宜林地改造,人工種植紅樹植物、半紅樹植物和紅樹林伴生植物,創建地帶性紅樹林演替群落。在紅樹林洲灘設置禁入區,使其自然恢復、正向演替﹔在宜林區種植或補植秋茄樹等本地紅樹物種。2014年以來,銀灘海灣修復紅樹林3000多畝。

  巡護車巡防、巡護員陸防、無人機飛防……北海出台《北海市紅樹林巡護檢查制度》,印發《北海市紅樹林資源保護規劃(2020—2030年)》,整合各方力量保護紅樹林。北海聘請47名紅樹林專職巡護員定期巡護,紅樹林管護站覆蓋9個沿海鄉鎮。紅樹林全方位、全鏈條保護監管體系日益完備。

  綜合治理提升生物多樣性

  “趕海啦!”北海市銀海區銀灘鎮下村沙灘,石英砂泛著銀光。帶著鏟子、鐵鍬等工具,90后“歡樂趕海”負責人張清琪正在教游客挖沙虫。

  從水面到海底,從岸灘到外海,銀灘構建美麗海灣生態保護修復綜合治理格局。

  劃定300米海岸線控制線,其內禁止新建非公用永久性建筑,禁止填海侵佔沙灘和紅樹林。建設銀灘中區咸田港退港還灘自然岸線恢復工程,拓寬灘肩規模,生態整治修復3.3千米沙灘岸線,退堤、退陸還海4.04萬平方米。

  隨著生態環境改善,生物多樣性逐漸豐富。“獨臂將軍”招潮蟹,“活化石”中國鱟,會鑽洞能爬樹的“跳跳魚”彈涂魚……眾多貝類、魚、蝦、蟹在銀灘繁衍生息。隨著旅游等人類活動增多,當地通過增殖放流保護生態環境。

  “1月以來,能陸續看到環頸鸻、青腳鷸、黑腹濱鷸等候鳥。”周浩郎說,極危鳥類勺嘴鷸也曾多次現身。據統計,銀灘海灣累計監測記錄到208種底棲動物、239種鳥類,比2017年的監測數據分別增加142種、103種。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3日 04 版)

(責編:胡永秋、楊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