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不負春光  植綠增綠(生態論苑)

董絲雨
2025年04月05日05: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增綠就是增優勢,植樹就是植未來。以義務植樹為紐帶,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春和景明,草木萌發。在北京市西城區廣內街道西便門西裡社區,由居民親手栽種的山桃草、花葉玉簪等植物蓬勃生長,在房前屋后勾勒出一幅生機盎然的美麗圖景。

  為帶動市民身邊增綠,助力花園城市建設,《首都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2025版)》新增“花園場景營建類”這一類別,包括對陽台進行綠化,參加口袋公園、小微綠地、社區花園等建設勞動,在公共空間建植花箱等9種形式,方便市民“不出家門盡義務、方寸之間添新綠”。

  綠化祖國,改善生態,人人有責。1981年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出《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次年國務院頒布《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實施辦法》,將群眾性植樹活動首次以國家法定形式作出規定,要求適齡公民每年應義務植樹3株到5株。

  40多年來,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在神州大地持續開展,成為推進國土綠化的有效途徑,在增加森林資源、綠化祖國大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共同參與,我國森林覆蓋率超過25%,人工林面積穩居世界第一,成為全世界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持續增厚的“綠色家底”,為美麗中國建設注入強勁綠色動能。

  隨著城鎮周邊及大規模地塊的綠化基本完成、山高坡陡的邊角地以專業隊工程造林為主,全民義務植樹在實踐中面臨著盡責人群“抽不出時間去現場植樹”“找不到合適的植樹點”等問題。

  為讓人民群眾更好更方便地參與國土綠化,全民義務植樹創新開展,盡責形式已拓展到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自然保護、認種認養、設施修建、捐資捐物、志願服務、其他形式等八大類,並有各自的折算標准:比如林中懸挂人工鳥巢1個,折算1株植樹任務﹔認養和保護古樹名木1株,折算完成3株植樹任務﹔自願向合法公募組織捐贈資金用於國土綠化,或者捐獻當地國土綠化急需物資,也可以折算相應的植樹株數。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持續推進“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2024年全年發布各類盡責活動6.1萬個,建成各級各類基地2600余個,為適齡公民就近、適時、多樣盡責提供服務,推動全民義務植樹不斷走深走實。

  大地植綠,心中播綠。多種盡責方式推進全民義務植樹,目的就是讓大家都樹立生態文明的意識,激發全社會積極參與建設美麗中國的內生動力,人人爭當綠色使者、生態先鋒,形成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共識和合力。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發出倡議,開展“我為三北種棵樹”公益活動,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三北”工程建設,共同筑牢祖國北疆綠色長城、生態屏障。

  讓盡責人群收獲“綠色福利”。相關部門探索義務植樹與生態教育、自然保護、志願服務創新融合的新模式,鼓勵各地探索向盡責人提供自然保護地、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門票減免活動,在參與生態教育、自然體驗、森林康養等活動方面提供優先優惠服務,將義務植樹盡責納入志願者服務體系等,提升公眾參與義務植樹的體驗感、獲得感和榮譽感。

  值得注意的是,義務植樹要因地制宜、科學務實,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土壤條件的樹種,並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以水定綠、量水而行。同時還要加強后期管護,確保苗木的成活率,避免出現“年年植樹樹不多”的現象。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增綠就是增優勢,植樹就是植未來。以義務植樹為紐帶,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讓錦繡河山造福人民,為子孫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5日 05 版)

(責編:趙欣悅、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