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河北豐寧千鬆壩林場植綠超百萬畝,筑牢京津生態屏障

20多年,種出又一個塞罕壩(美麗中國)

本報記者  張騰揚
2025年04月09日05: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千鬆壩林場位於河北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成立20多年來,林場建設者們通過推廣林草間作、林牧結合等多種模式,完成造林工程逾百萬畝。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百姓增收致富。

  

  陽春時節,位於河北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的千鬆壩林場,草木初發,為連綿的群山和廣袤的原野添上一抹綠意。

  林間小路蜿蜒起伏,一條河潺潺流過山谷,河道寬十數米。

  “這條河叫什麼名字?”記者問了周邊好幾名村民,沒有人知道。“河道近些年才有水,過去是沙土、石頭。”一名村民說。

  查手機地圖發現,這條河竟是潮河上游支流,最終流向北京。與塞罕壩一樣,千鬆壩位於北京、天津與渾善達克沙地之間。上世紀,因過度砍伐、過度放牧等原因,這裡的土地一度沙化嚴重。

  為了治理沙化,1999年,河北在張家口、承德兩地啟動“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項目建設工程,千鬆壩林場就是其中之一。

  20多年來,千鬆壩林場累計實施工程造林超過116萬畝,治理荒漠化、沙化面積近150萬畝。百萬畝林海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構筑起京津北部堅實的綠色生態屏障,也改善了周邊生態環境,帶動百姓致富增收。

  股份制造林模式,實行共造、共管、共營

  “上世紀90年代,沙塵從春刮到冬。”豐寧縣小壩子鄉富二營村村民孫建寧說。

  1999年秋天,一支由13個人組成的先遣隊來到豐寧縣大灘鎮,打響千鬆壩造林的“首場戰役”。

  “山裡坡陡,過去造林全程靠人扛馬拉。隨著道路交通完善,如今我們用拖拉機、卡車沿著山路將樹苗運到山坡腳下,省了不少事。特別是近年來,還用上了無人機,可以吊著樹苗送到坑旁。”千鬆壩林場生產科科長陶世杰說。

  然而,真正的困難,是千鬆壩林場沒有自己所屬的地塊用於造林。

  “千鬆壩的生態治理區與人類居住區‘犬牙交錯’,項目區的荒山荒坡都是各鄉村集體用地,或是國有林場和國有牧場。”千鬆壩林場場長何樹臣說。

  當地自然條件較差,百姓以畜牧業為生。而千鬆壩林場造林,要把一部分集體或個人承包的荒地荒坡空出來,不再放牧養殖,一些村民、牧民反對:“項目區內禁牧,我們的收入豈不是要下降?”

  何樹臣回憶,當時市縣有關部門和鄉鎮幫助林場協調地塊,與林場職工一道,給項目區所在地的群眾做工作,分析利害關系:一方面,過度放牧會導致草場退化,牛羊“挂不住膘”,羊不肥、牛不壯﹔另一方面,植樹造林能改善生態環境和群眾生活,樹長起來了、草場多了,將來還能發展旅游業。

  老百姓還有擔憂:植樹成林要好多年,種不活怎麼辦?“林場出台了一系列舉措,帶動村民參與造林、護林、營林,村民參與種樹可以掙錢,后期管護工作交給當地,林木長成后收益按比例分成……大家逐漸開始支持造林。”何樹臣介紹。

  千鬆壩林場逐漸形成股份制造林模式,即農民、村集體、國有林場和國有牧場出地,千鬆壩林場通過爭取項目與其合作造林,雙方實行共造、共管、共營。收益雙方按比例分配,千鬆壩林場佔20%左右股份,國有林場和國有牧場、村集體、農民佔80%左右股份。

  通過這種模式,20多年來,千鬆壩林場在灤河、潮河源頭所在的豐寧壩上和接壩地區,逐步綠化了9個鄉鎮約4000平方公裡范圍,共完成工程造林116.09萬畝。

  建立聯保責任體制,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小壩子鄉沙坨子村村民於喜家門前有兩座山,過去一直是荒山,阻擋了外出通道,還帶來很多煩惱,“晴天飛沙走石,雨天水土流失,成了一道道水溝。”於喜說。

  2013年,千鬆壩林場開始對沙坨子村荒山荒坡植樹造林,於喜和妻子多了份新營生——種樹。“我和老伴每人每天賺150元,就在我家門前和周邊大山上種油鬆、杏樹,荒坡一點點變綠,收入也多了。”於喜說。

  除了種樹,於喜還有新任務:管護4000多畝造林地塊。“林子成活后,后續管護工作交給所在地鄉鎮和群眾,林場做好技術指導。”何樹臣說。

  這幾年,於喜一有空便騎著摩托車,沿著山路一道梁一道梁地巡護。“看到哪裡圍欄壞了,就通知林場維修,遇到有人穿過圍欄放牛放羊,就阻攔。”於喜說,每年防火期,他都駐守進山路上的檢查站,“森林管護和防火工作,每年能穩定收入1.6萬元。”

  林場實行護林員、林長、執法隊長、分場長四級聯保責任體制,嚴格控制項目區內開山取土取石、毀林墾荒、非法放牧等行為﹔建起林場、鄉鎮、村、森林公安四級護林防火執法聯動體系,強化全員、全區域、全天候的護林、防火、執法管護機制。

  如今,沙坨子村當年栽種的樹苗初長成林。“山上多栽樹,等於修水庫。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何樹臣說,林場植樹造林以來,項目區沙化及水土流失面積減少近150萬畝。

  立足當地綠色優勢,發展鄉村旅游

  驅車穿越千鬆壩國家森林公園山間小路,目之所及,雲杉、白樺、落葉鬆、山楊等林木挺拔、錯落有致。

  2013年開始,千鬆壩林場在大灘鎮小北溝村荒山上植樹造林,生態環境的改善,帶動了旅游、餐飲、民宿等發展。

  在小北溝村,山坡上矗立著一家帳篷酒店。酒店房間就是一座座可移動帳篷,巧妙融入林海、草原、湖泊的自然景致之中。

  “躺在大草原的山坡上,仰望雲卷雲舒,眺望遠處林海,好不愜意。”北京游客李雪瑩說。

  “我們在開發過程中,沒有對山坡進行大規模硬化或建設基礎設施,僅鋪設了一條石子路。帳篷設備可拆卸、可移動,減少對原始地貌的破壞,保持了自然景觀的原汁原味。”酒店負責人周航介紹。帳篷酒店每年不僅能為村集體和當地百姓帶來租金收入,還帶動近40人就業。

  “發展鄉村旅游,依托的是這裡得天獨厚的原始次生林、人工林以及草原風光。通過合理開發與利用,我們既保護了環境,又帶動了地方發展。”小北溝村黨支部書記於存永說,10年來,小北溝村酒店、民宿、農家樂從4家發展到48家,每年接待客人超10萬人次。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千鬆壩林場立足綠色優勢,在造林項目區外適度促進森林周邊旅游項目開發,發展林下經濟,加強森林經營。目前,林場造林項目為農民直接增收累計2.1億元。同時,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加快了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項目區周邊新建規模度假區5處,扶持旅游專業村10個。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9日 14 版)

(責編:楊光宇、胡永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