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候鳥天堂” 共筑美好寧海灣

![]() |
寧海灣鷺鳥棲息繁殖保護基地。 |
![]() |
“生態義警”在觀察鳥類活動情況。 |
![]() |
寧海灣義務護鳥隊隊員在撿拾海漂垃圾。 |
![]() |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強蛟鎮狗山島上的鷺鳥。 |
巡邏海岸線、清理海漂垃圾、記錄候鳥日記……這段時間,浙江寧波寧海灣迎來了大批鷺鳥,寧海灣義務護鳥隊的隊員們忙碌起來,早出晚歸開展候鳥保護監測工作,接力守護候鳥歸來。
位於象山港尾的寧海灣,島嶼星羅棋布,有著“海上千島湖”的美譽。這裡的灘涂和濕地生長著可供鳥類食用的貝類、魚蝦和浮游生物,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的中段,自古便是候鳥南北遷徙的重要通道和理想棲息地,每年都會迎來數以萬計的候鳥。
如今,“候鳥天堂”成為寧海灣的一張亮麗名片,愛鳥護鳥成為當地人的共識。大批鳥群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鳥拍鳥,護鳥不僅帶來生態效益,還創造了經濟效益,遷徙至此的成群候鳥成了大自然饋贈給村民的一筆獨特的“財富”。
“捕鳥人”變為“護鳥者”
“千裡煙波闊,峽前鳥接天。兩嶼一潮平,急音風送渡。”這是寧海灣義務護鳥隊隊員胡勝江描寫海上鳥群的一首詩,形象地呈現了萬鳥齊飛的“鳥浪”奇觀。
每天清晨,胡勝江駕駛著“浙寧漁休66009”,穿梭在寧海灣10余個島嶼間,熟練地拿著望遠鏡觀察鳥兒和島嶼有無異常情況,用自己的方式守護群鳥,他與它們,早已密不可分。
“每年清明節前后,鳥兒們就會陸續飛來,你看前面狗山島上,密密麻麻白色的就是它們。”胡勝江說。
“早幾天,我就發現了少量前來打頭陣的夜鷺,這幾天大白鷺和中白鷺也來了。”胡勝江說起寧海灣的候鳥,如數家珍,“根據往年經驗判斷,接下來牛背鷺、池鷺都將在5月底前飛抵這片海域,在這裡筑巢孵蛋、哺育鳥寶寶。”
“小時候不懂事,放學后愛爬樹掏鳥蛋,與小伙伴一起張網捕鳥。”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捕鳥行為,胡勝江面露愧色。“那時不知道鳥蛋一旦被挪動,沾上了人的氣息,鳥媽媽就會棄孵,甚至不再哺育已經破殼而出的幼鳥。”
就在前幾天,胡勝江駕船巡邏至橫山島附近海灘時,發現一隻體長50厘米的鷺鳥被雜物纏住,發出陣陣哀鳴,他立刻上岸救下了受傷鳥。
“沙灘要特別留意,因為一旦有破漁網被海水沖上岸,鳥類很容易被漁網纏住。”胡勝江說,他曾在銅山島的沙灘上救助過一隻纏在白色細絲漁網裡的灰鸛,當時從它那虛弱的樣子判斷,被綁住的時間肯定不短。他停船登島,用薄片狀的石頭一點點把漁網割破,看到灰鸛脫困后能安然站起來,才放心離開。
此后,“浙寧漁休66009”上悄悄多了一把“對付”漁網的剪刀。
不隻胡勝江,在強蛟半島,已有53名像他這樣的休閑漁船“漁老大”加入護鳥隊。他們中大部分人曾是“捕鳥能手”,但現在都成了“護鳥衛士”,守護寧海灣候鳥已經成為他們自發的職責。
“寧海灣就是我們的家,這些候鳥就像是我們的家人,隻有候鳥安全,大家才能安心。”“漁老大”尤國成5年前加入護鳥隊,每天一早出海時都會先環島巡查一圈,看到鳥兒們覓食、飛翔都沒有異樣,才放心地開始一天的工作。
作為土生土長的寧海灣畔的村民,尤國成清楚地記得,小時候,這片海灣一到天氣回暖時,就聚集起大量鳥類,那時他並不知道這群“遠方的客人”從哪裡來。可惜曾經缺乏環保意識,導致原本生活在這片海域的鳥類越來越少。
“近幾年,隨著大家愛鳥護鳥的意識普遍增強,鳥兒又成群結隊地回來了。”尤國成欣慰地咧開嘴,“我們這些‘漁老大’約定,每天寧可多繞幾個道,也要把這些鳥島巡個遍。”
“獨角戲”走向“大合唱”
眼下,在這片充滿生機的藍灣綠島、海灘村落間,群鳥翔集、魚躍鳥飛的場景,成為寧海灣一幅唯美的畫卷。
“鐵沙島那邊海上好像有一大群鳥,快拿望遠鏡看看。”一早,“生態義警”王華波就帶領護鳥隊員來到寧海灣海岸線巡查。“這些鳥兒很聰明,它們知道退潮后會有大量魚蝦留在淺灘,總會選擇這個時間前來覓食。”王華波笑著說。
為了看護好這片鳥類樂園,強蛟派出所成立寧海灣生態警務聯勤工作室,“生態義警”帶著上百名護鳥隊員、網格員、志願者共同開展公益環保活動,成為強蛟半島候鳥保護的一股重要力量。國家電網的青年志願者也加入進來,他們定期對寧海灣周邊的供電線路和設備進行巡檢,保障候鳥棲息地的照明設施、監控設備等正常運行。志願者還深入到漁民家中、游客集中區域,開展安全用電宣傳,普及電力設施保護知識,提醒大家不要在鳥類棲息地附近私拉亂接電線,避免對候鳥造成傷害。
“現在正是夏候鳥集中孵育的關鍵時期,我們一刻也不敢懈怠,分組加強生態監測和巡護。”王華波說。
生態越來越好,人鳥和諧的畫面也出現在當地村民的水產養殖塘裡。村民每次清塘捕魚蝦時,大量鳥類便會過來覓食,呈現出一派“漠漠水田飛白鷺”的景象,此時也是觀鳥拍鳥的好時機。
“以前總覺得鳥是在搶奪我們的魚蝦,現在鳥兒越多越開心。”養對蝦的村民鄭才君笑著說,鳥兒一多,游客也多,鄉親們開民宿、賣特產、做餐飲生意,腰包越來越鼓,已經把鳥兒視作吉祥如意、魚旺年豐的象征。
“海鳥的饋贈,讓越來越多的民眾自覺加入保護鳥類的行列中來。”寧海灣義務護鳥隊相關負責人介紹,護鳥隊成立以來,成員已經從最初的12人增加到目前的153人,護鳥由原來的“獨角戲”走向“大合唱”,編織起海陸聯動的立體“護鳥網”。
“好生態”帶來“金飯碗”
幾年來,寧海灣義務護鳥隊巡護野生鳥類的足跡遍布強蛟半島及各村落,保護野生鳥類的意識在當地深入人心。
監測數據顯示,寧海灣野生鳥類的種類和數量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在護鳥隊監測到的各種野生鳥類中,新發現了黑臉琵鷺、卷羽鵜鶘、紅腳鷸、反嘴鷸等珍稀物種和瀕危鳥類,當地的生態越來越好。
如今,隨著“候鳥天堂”的聲名遠播,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寧海灣。
年過六旬的胡勝江是寧波市寧海縣強蛟鎮峽山村村民,幾年前“洗腳上岸”開起了休閑漁船,每天接送來自省內外的游客出海觀光,體驗捕魚觀鳥的樂趣。寧海灣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生態環境深受游客的青睞,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地處寧海灣畔的峽山村三面環海,曾是一個偏僻的漁村,如今變身成為網紅打卡村。
“鳥飛、魚躍、灣美”的良好生態,催熱了強蛟半島濱海鄉村游。生態旅游的蓬勃發展,為當地村民打開了家門口的“致富之門”。村民們紛紛投身旅游行業,將美麗生態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綠色紅利”。
曾在外謀生的90后峽山村村民尤艦東,看到了生態不斷向好,選擇回到村裡,在村東頭的海邊開了一家充滿文藝氣息的“民謠大叔”咖啡店。每天,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數百杯咖啡香氣四溢。“大家都是沖著這片藍灣綠島來的,時不時還有白鷺飛過,隨手一拍都是朋友圈爆款!”尤艦東笑著說,眼裡滿是自豪。
來自上海的葛先生一家,正是被朋友的推薦吸引至此。今年“五一”假期,他們提前在游客碼頭旁訂下兩間房,住下來感受寧海灣的生態魅力。“坐船游海灣、登鳥島觀鳥,再品嘗一頓新鮮的船餐,真是太愜意了!這裡的人熱情好客,讓我們感覺特別溫暖。”葛先生對此次旅行贊不絕口。
如今,漁村裡,民宿、餐飲店、漁家樂等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漫步海邊游步道,“見山海”“聽海”“觀海”等以“海”為主題的店鋪客棧錯落有致,處處洋溢著濃郁的濱海風情。據統計,寧海灣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億元大關,帶動農產品銷售超5000萬元,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