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百米高空修補風機葉片、穿梭智慧倉管控能耗、在虛擬電廠調度電力

這些“綠領”,為“綠色中國”保駕護航

劉樂藝 祁千秋
2025年09月11日05: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王磊操作無人機進行風機葉片巡檢。
  宋知秋攝

  秦萍在檢查設備系統運行情況。
  受訪者供圖

  翟承達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恆創智能科技園介紹園區總體用能情況。
  李 岩攝

  近期,“‘綠領’成為就業新風口”等話題引發社會關注。

  以“環保、低碳、循環”等為特征的綠色職業,是我國新產業、新業態不斷發展壯大的生動寫照,相關從業者被形象地稱為“綠領”。這些“綠領”將“雙碳”目標落實到工作日常,為“綠色中國”保駕護航。

  近日,筆者採訪了3位“綠領”,從他們的工作場景中感受綠色發展源源不斷的活力。

  

  風電場葉片維修工——

  修補風機葉片 減緩電量流失

  在河南濮陽,一座座風電機組錯落其間,巨大的葉片緩緩轉動。機組之下,華能河南清潔能源分公司風電場葉片維修工王磊剛完成了一次常規巡檢,他卸下安全繩,脫下防護服,順手抹了把額頭上的汗。

  “葉片是風電機組的關鍵部件,性能直接影響到整個系統的穩定。”王磊介紹,葉片常年要面對大風、雷擊、凍雨的侵襲,他和同事們必須定期為其做一次“全身體檢”。

  外部檢查可借助無人機,內部損傷則需維修人員登高百米,進行人工排查。一旦發現損傷,王磊會先打磨損傷部位,進行深處檢查,之后再鋪設玻璃纖維填補缺陷。“我們的工作就像做‘外科手術’:先診斷葉片的‘創口’,再進行‘清創、縫合與包扎’,每一步都不容有失。”

  平日裡,王磊不單要和葉片“打交道”,還得跟時間“賽跑”。夏季用電高峰,戶外最高溫接近40℃。為避開酷暑,王磊有時凌晨3點就開工,“我們必須趕在上午10點前收工,再晚,葉片裡面可能就超過45℃了”。

  高效之外,還得及時應變,關注氣象條件。“平原風電項目地面開闊,夏季雷雨天氣多、瞬時風速較大。”王磊說,下雨前,他們要緊急為葉片蓋防雨布﹔預報大風時,得提前調整葉輪空轉,減小沖擊。

  今年6月,濮陽發生極端暴風天氣,瞬時風速達到每秒35米,一台風電機組葉片前緣出現長裂紋。王磊回憶稱,團隊最初嘗試“先補外后修內”的補強方式,卻在施工中遭遇陣風,導致修復失敗。

  “越是這種時候越不能急,得試著換個思路。”王磊一頭扎進氣象數據裡,尋找風的規律,最終制定出“借風使力”的新方案。“利用風力減弱的短暫間隙,先從葉片內部進行加固,再處理外部裂口,最后精修細補。”王磊說,這為企業節省了80萬元的更換費用,也為應對同類極端天氣積攢了經驗。

  耐心和汗水換來可觀的綠色收益。王磊所在的濮陽風電項目,每年可產出綠色清潔電力近17億千瓦時。“每年通過及時修補葉片,能夠挽回500萬度電量損失,相當於減排3470噸二氧化碳。”他說這話時,語氣裡滿是驕傲。

  “這份工作雖然辛苦,但個人技術一點點進步,這種成長讓我感到踏實。”每當黃昏降臨,百余支葉片披著霞光緩緩轉動,王磊總會駐足遠望。那一刻他知道,千家萬戶用的綠色電能裡,也有他的一份力量。

  智慧倉運維員——

  管理軟硬件設備 優化倉儲能耗

  上午9時,順豐廣東東莞大嶺山倉,傳送帶有序“奔流”。35歲的智慧倉運維員秦萍身著整潔工裝,開始對倉內設施設備進行系統巡檢。

  隻見她沿倉內動線緩步前行,目光掠過正在運行的分揀打包一體機等自動化設備。時而駐足凝神,傾聽傳送帶軸承是否存在雜音﹔時而伸手輕觸,感知電機溫度是否出現異常。

  對於自身職責,秦萍打了個形象的比方——自動化設備像是智慧倉的“骨骼”,自己是讓“骨骼”靈活運動的“神經”。從流水線調試、故障排查,到運行效率優化,她都要全程參與。

  剛參加工作時,秦萍還只是一名普通倉管員。隨著智能設備不斷引入,她逐步轉型為運維多面手。“越是深入接觸,我越相信自動化、智能化才是倉儲的未來。”她介紹,智能倉效率可達傳統倉的2至3倍,人工成本下降超50%。

  “過去我面對的是單一機械,現在面對的是‘設備+網絡+系統’的復雜體系。”秦萍舉例說,比如電子標簽揀貨系統出錯,可能是硬件故障、網絡干擾或系統指令偏差,排查需要跨領域知識。

  面對這一新工作場景,秦萍堅持在實踐中積累經驗,逐步建立起“個人數據庫”。

  她將處理過的故障記錄其中,如同使用“錯題本”,不斷總結提煉。當某個環節再次報錯,她便迅速檢索“數據庫”,定位排查方向,大幅提升應對效率。

  “我們的檢修工作總結起來就一句話——硬件要穩,軟件要准。”秦萍說,“由於任何一處微小故障都可能影響全流程,所以遇到問題必須立即處理,不能拖延。”

  2025年7月,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的第七批新職業中,智慧倉運維員作為新錄入工種,增設在“物流服務師”名下。“智慧倉運維員的設立,是對我們從業者的價值認可。”秦萍倍感自豪。

  她特別提到這一工種的“含綠量”——自動分揀系統使用循環箱,智能路徑規劃降低能耗,倉內的電動叉車一年也能減少約5噸碳排放。“我的工作,就是守護這些‘綠色鏈條’平穩運轉。”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高校開設“智能物流技術”專業、“智慧倉儲管理”被納入本科課程,秦萍感受到行業正在飛速發展。

  “這兩年,新入行的年輕人很多,他們上手快,前輩們也不甘落后,大家互相學習,共同推動智能倉儲的發展。”秦萍說。

  電力聚合運營員——

  聚合分散能源 提升電網效能

  炎炎夏日,國網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合肥供電公司虛擬電廠運營中心的大廳裡,電力聚合運營員翟承達目光緊鎖屏幕,指尖在鍵盤上輕快起落,對新接入虛擬電廠的多個新能源汽車換電站開展負荷調試工作。

  “通過虛擬電廠下發指令,幾十秒內,不同地點的換電站工作功率會稍稍降低,這些電將聚集在一起,‘調劑’供更多客戶使用。”翟承達說。

  雖然名叫“電廠”,但虛擬電廠實際上是一種智慧能源管理平台。

  “它就好比網約車平台。”翟承達解釋說,就像網約車平台本身不跑車但能統一調度車輛,虛擬電廠也不發電,卻能把分布在城市裡的光伏電站、充換電站等統籌起來,“該頂峰時頂峰,該讓電時讓電”。

  電力聚合運營員正是使用虛擬電廠軟硬件系統、專用工具,拓展虛擬電廠業務、挖掘用戶資源、監控聚合電力系統運行狀態、進行電力交易的專職人員。

  “以前我這崗位叫‘綜合能效服務經理’,工作類似於各種分布式能源的調度員。”如今,隨著電力聚合運營員作為新職業被正式發布,其與傳統電網調度員的職能協作關系也更加清晰。“我們負責在前端聚合用戶和資源、設計調控策略,電網調度員負責在后端統籌調度虛擬電廠主體,各司其職,也更高效。”

  “這是一個典型的跨界新職業,從業者不僅要熟悉各類聚合資源的調控特征,還要掌握電力市場交易規則等專業知識。”翟承達介紹,他需要根據市場價格信號優化聚合資源的交易決策,幫助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今年5月,經由翟承達的操作,安徽合美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屋頂光伏首次通過虛擬電廠挂牌交易。“賣方獲得綠電和綠証使用資格,買方完成消納指標,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實實在在提高了。”翟承達說。

  綠色,不僅是這個新職業的“底色”,更是可量化的效能。“以單位供電碳排放強度為例,該指標越低,意味著我們工作的‘綠色效能’越高。”翟承達介紹,通過優化能源聚合運營策略等方式均可降低該指標。

  在翟承達看來,在相關政策支持下,電力聚合運營員發展前景廣闊。對於想進入這一行業的年輕人,翟承達建議:“既要懂電力系統,也要會數據分析,還得看清市場變化。這是一個持續學習的職業,也是能推動能源轉型的前沿崗位。”

(責編:牛鏞、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