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一江碧水 傳承城市文脈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長江武漢段風景。 |
![]() |
武漢東湖風景區。 |
![]() |
黃鶴樓。 |
![]() |
武漢城市景觀。 |
近日,2025“大河對話”活動在湖北省武漢市落幕。本次活動匯聚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大河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路徑。武漢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創新實踐,成為與會嘉賓探討的重要案例。
頻頻現身的“微笑天使”江豚,見証著長江生態系統持續向好﹔《獻給長江的演講》創意短視頻,讓長江故事跨越文化隔閡廣為傳播……守護一江碧水,傳承城市文脈,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武漢城水共生的故事,向世界展現著中國生態文明保護的實踐與成效。
——編 者
乘坐游輪夜游長江,吹著江風,欣賞燈光秀﹔在東湖綠道來一場騎行,欣賞沿線的湖光山色……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湖北武漢再次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
人氣旺盛的背后,不僅是熱門景區的魅力,更是武漢生態持續改善、環境不斷向好的吸引力。近年來,武漢始終圍繞“水”字做文章,進一步抓實抓好長江大保護,推進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為世界大河文明的交流互鑒提供更多經驗和智慧。
“微笑天使”成為城市名片
清晨,長江新洲雙柳段,江面上出現數圈漣漪,幾頭江豚躍出水面,在空中劃出一道道銀灰色的弧線。岸邊,舉著“長槍短炮”的攝影愛好者們按動快門,定格這一精彩瞬間。
“長江新洲雙柳段是武漢市首個通過科技監測手段確定的江豚固定棲息地。”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江豚項目工程師陳宇維介紹,近年來,這裡發現有江豚活動,從最初零星出現的一兩頭,穩定增加到如今的近20頭,雙柳水域也被當地人稱為“江豚灣”。
江豚的生存狀態能夠反映長江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近年來,武漢大力實施“江豚回歸江城”計劃,開展武漢江段水生生物和水生態調查,穩步有序推進江豚棲息江段建設、江豚文化公園建設、船舶航行限速試點等工作,“微笑天使”頻繁在江城現身,成為武漢的亮麗名片。
長江生態的改善,是江豚重返武漢的關鍵因素。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張朝輝表示,武漢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實施長江高水平保護“新雙十行動”,持續抓好長江十年禁漁,長江武漢段水質穩定保持優良並達到Ⅱ類。
同時,武漢建立了跨市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在全市形成長江武漢段等跨區河流斷面水質生態補償全覆蓋,2024年長江武漢段及重點支流水質優良率達到100%。武漢還加強重點湖泊綜合治理,水質優良湖泊數量由“十三五”末的24個增加至2024年的51個,劣Ⅴ類湖泊數量自2021年起連續4年“清零”。
長期的跟蹤觀測顯示,江豚已經在長江武漢段金口、天興洲、雙柳3個水域形成固定種群。武漢市漁政部門還選取白沙洲、雙柳等7個江豚常出沒點位,通過前端感知設備24小時不間斷實時記錄,呈現江豚活動畫面。市民可以通過“慢直播”一睹江豚嬉戲之景。
工業遺產化身休閑空間
華燈初上,走進武漢市武昌區的武昌灣1956公園,隻見老塔吊化身空中觀景台,親水廊道上游人如織,露天舞台上“落日音樂會”吸引眾多游客駐足,孩子們在趣味健身區玩耍。不遠處,鸚鵡洲長江大橋在夜色中格外壯觀。
“公園由武昌造船廠舊址改造而成,主要包括堤防改造、岸坡加固、景觀綠化等內容。”武漢城建集團旗下建設管理公司項目負責人黃健欣介紹,武昌造船廠舊址是武漢近代工業文化的代表之一,團隊對原大型機械基座等工業遺跡進行清洗、防鏽、防腐處理后,將其藝術化地融入景觀之中,滿足市民生態觀光、休閑娛樂等多重需求。
變化的背后,是政策的引導與支持。自2020年起,武漢啟動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建設,聚焦“連斷點、補空點、提亮點”,規劃實施生態江灘、碧道貫通、節點提升等重點項目,致力於打造更具體驗感的濱水空間。
曾經的工業碼頭楊泗港,變身為開放親水的景觀平台﹔漢口江灘的生態護岸,已成為市民日常休閑的打卡地……日前,江漢碧道與武船片堤防改造兩處關鍵“堵點”順利打通,武漢兩江四岸生態岸線實現全線貫通。
“目前,三環內已形成82.89公裡連續生態岸線、841.86萬平方米濱水空間,騎行、跑步愛好者今后可沿綠道一路暢行三鎮,樂享濱水體驗。”武漢市水務局副局長王赤兵表示,武漢將繼續推進廊道建設,以“安全廊、生態廊、交通廊、文化廊、發展廊”綜合建設理念為指導,統籌防洪安全與生態提升。
依托良好的自然條件,武漢深入推進公園綠道建設提質增效,著力建設“濕地花城”。“‘十四五’期間,累計新改建各類公園443座,全市公園總數達1024座,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03平方米﹔全市綠道總裡程達2426公裡,濱水綠道佔比60%以上。”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副局長鄭忠明介紹,千園星布、綠道交織的美麗武漢,成為市民宜居綠色港灣、宜業活力磁場、宜游打卡勝地。
文化家底化為發展優勢
不久前,作為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的重要活動之一,“江流萬古——長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寶展”在武漢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開展。該展覽匯集長江沿線37家文博單位的160件(套)文物,串聯起長江流域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文明發展歷程。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策展人沈美辰介紹,策展團隊以文物的質地切入,將玉器、漆木器、青銅器、金銀器和陶瓷器五大類器物,分為“瓊琚凝華”“漆韻流光”“鐘靈彝秀”“浮光躍金”“土火之藝”5個單元,觀眾可從中直觀感受長江流域不同區域間的文化差異與交流融合,感悟長江文明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
九省通衢的便捷交通、得天獨厚的人文山水,讓武漢在發展歷程中擁有盤龍城遺址、萬裡茶道、黃鶴樓、武漢長江大橋、武鋼工業遺址等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遺產。
近年來,武漢不斷提升文化資源活化利用水平,賡續城市文脈,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紅色文化,結合城市更新推動漢口歷史風貌區、武昌古城等傳統地標提質升級,推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邁上更高水平。加強考古發掘,黃陂盤龍城遺址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段建設,探索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相結合的新機制新方法。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生態旅游創新融合,漢劇、漢繡、龍舟等非遺項目煥發新生﹔生態觀測點與“知音號”游輪劇場表演共同構建沉浸式長江文化體驗……“我們加強保護利用革命文物、紀念設施等資源,發展文博游、紅色游等,武漢文博場館年接待觀眾超1000萬人次。”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章建育介紹,武漢還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成功承辦2023全國非遺曲藝周、“錦繡長江”非遺展示活動,讓眾多非遺項目更好融入現代生活。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武漢市累計接待游客同比增長12.06%,實現旅游總收入同比增長16.35%。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6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