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抹绿何以赏“新”又悦目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近日,《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正式发布,全面介绍五年来中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取得的重大成就。减排降碳,为家园增绿、让产业焕新。让我们通过九组数据,一览这抹绿何以赏“新”又悦目。
渠相通、水畅流 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清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北部元谋县坝子,清冽的渠水沿着新建的管道,精准滴灌着万亩青翠的蔬菜。种了二十年冬早蔬菜的李福生,不再为水发愁:“过去抢水浇地,现在手机一点,水就到根。
前10月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超万亿元 本报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王浩)记者从水利部获悉,今年1—10月,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0094.7亿元,实施各类水利项目4.6万个,新开工水利项目2.8万个,其中,新开工湖南省洞庭湖区重点垸堤防加固二期、广东黄茅峡水库、广西邕北灌区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水利建设吸纳就业248.4万人,发放就业人员工资470.6亿元。
中国光伏赋能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本报电(记者刘发为)在《巴黎协定》签署10周年与中国“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之际,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支持、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光伏赋能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主题交流会日前在京举行,会上发布的《2025中国光伏建设进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总结了中国光伏建设的重大成就,展示了从戈壁沙漠到城乡屋顶的光伏建设实践,梳理了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对全球气候行动的贡献,展望了中国光伏以“十亿千瓦”为起点,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未来迈进的前景。 报告显示,中国光伏产业在过去10年间实现迅速增长,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大渡河“牵手”岷江 双水源滋养平原(美丽中国) 核心阅读 11月7日,引大济岷工程启动建设,将与都江堰供水工程形成双水源水网体系。工程设计坚持生态优先,建设完成后将提升区域水资源调蓄能力,助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台风“凤凰”向华南沿海靠近 本报北京11月10日电 (记者蒋雪鸿)10日17时,今年第26号台风“凤凰”的中心位于台湾岛鹅銮鼻南偏西方向约500公里的南海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35米/秒)。中国气象局于10日11时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台风)三级应急响应。
海南启动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27日上午,海南省海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正式动工。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海南岛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服务功能,推动生态保护、防灾减灾与绿色发展协同增效,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
全域保护 融合发展 2025年6月,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晋中市、太原市、吕梁市19个县(区、市)全域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以“一带(农耕文化带)、一廊(晋商文化走廊)、一区(方言文艺区)、一圈(节庆文化圈)”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