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整改任务已基本完成 人民网北京9月19日电 (记者王仁宏)今年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实施第10年。“督察严肃查处了一批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14亿吨 人民网北京9月19日电 (记者王仁宏)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挑战,事关人类未来和各国发展。今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频发广发,带来日益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破坏,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进一步加强。
生态环境部: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 人民网北京9月19日电 (记者王仁宏)今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
2025年黄河汛期调水调沙结束 人民网北京9月17日电 (记者王仁宏)据水利部消息,9月17日9时,黄河水利委员会调度小浪底水库按1500立方米每秒下泄,标志着本次黄河汛期调水调沙基本结束。 近期,受华西秋雨影响,黄河中游泾渭河、伊洛河等出现明显涨水过程,黄委统筹洪水防御和水沙调节,联合调度小浪底、三门峡水库,于9月8日启动实施汛期调水调沙。
我国将迎新一轮强降雨过程 水利部安排部署暴雨洪水防御工作 人民网北京9月17日电 (记者王仁宏)据水利部消息,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预计未来3天,重庆西部北部、四川东部南部、陕西南部等地将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并有短时强降雨。 此次强降雨过程范围广、强度大,覆盖范围内多为山区且与前期雨区高度重合,受降雨影响,长江上游干流及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汉江上游等主要河流将出现明显涨水过程,暴雨区内部分中小河流可能发生超警以上洪水。
中国为促进臭氧层修复作出重要贡献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记者高敬)9月16日是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今年的主题是“从科学走向全球行动”。中国为促进臭氧层修复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已累计淘汰约62.8万吨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和使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的一半以上,今年年底预计还将实现9万余吨的淘汰量。
全球治理倡议在联合国论坛引发共鸣 据新华社联合国9月16日电(记者杨士龙)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以“80载同舟共济:联合国的使命传承与全球治理新路径”为主题的“新时代大讲堂”15日在联合国总部举行。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成为与会嘉宾关注和热议的焦点。
西辽河干流年内再次实现全线过流 本报北京9月16日电 (记者王浩)记者从水利部获悉:西辽河汛期全线过流调度近日取得重要进展,干流补水水头到达安乐屯断面(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与下游既有水面衔接,西辽河干流年内再次实现全线过流,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自2020年起,水利部持续强化西辽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抓住春季冰雪消融、汛期雨洪资源充沛等有利时机,接续实施春、夏关键期生态补水,西辽河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长,调度成效显著。
我国持续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 本报北京9月16日电 (寇江泽、罗程)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已累计淘汰约62.8万吨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和使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的一半以上。到今年底,我国预计还将实现9万多吨的淘汰量。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 本报北京9月16日电 (记者刘诗瑶)自然资源部南海局联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渔农自然护理署、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署、澳门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海事及水务局、深圳市海洋发展局等部门近日共同发布《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状况报告》。报告显示,大湾区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珊瑚礁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河口和海湾生态系统基本稳定,中华白海豚和海龟等海洋珍稀生物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