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土壤日 | 珍爱呵护土壤 共同守护净土
土壤是万物根源,承载着人类的衣、食、住、行,它的健康关乎人类可持续的未来。虽然土壤具备自我调节能力,但一旦土壤中的污染物超标,土壤的自我调节能力将随之减弱。我们可以为防治土壤污染做些什么?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让我们了解土壤、学习保护土壤知识,共同守护净土。
“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开局顺利 本报北京12月3日电 (记者董丝雨)记者近日从“三北”生态用水战略研讨会上获悉:目前“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开局顺利,已开工项目22个,共完成造林种草608.07万亩。国家林草局副局长唐芳林表示,要持续推进三大标志性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必须重视和解决工程建设的“卡脖子”问题。
各地积极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 本报赣州12月3日电 (记者杨颜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近日在江西赣州信丰县举办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根据《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5年)》,国家林草局计划用3年时间引领各地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一批示范模式林,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机制措施。
到2035年水土保持率达78.4%以上 本报贵阳12月3日电 (记者陈隽逸)日前,《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印发,提出到2035年,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78.4%以上,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显著增强,生态效益更加显现。《实施意见》提出科学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全面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
银杏为何被称为“活化石”?(把自然讲给你听) “活化石”植物保存了从形态学到DNA的完整信息,是认识植物进化中间环节的重要研究材料。加强就地与迁地保护,是保护“活化石”植物的重要途径近期,多地迎来银杏最佳观赏期,景点、街巷、公园……市民们纷纷“打卡”,定格金色美景。
这辈子与地图结缘(自然之子)
陈昱在翻阅地图集。
本报记者 王永战摄核心阅读年过九旬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原研究员陈昱,从事地图编制工作数十年,从国家地图集到省份地图集,从遥感地图集到专题地图集,从纸质地图集到电子地图集……这些成果推动了我国地图学事业的发展。
在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中担当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
多方合力 守护候鸟迁徙 11月18日,11只因暴雪掉队、受困吉林长春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被成功放归自然。当天,天津市规划资源局、吉林省林草局在七里海湿地联合举行候鸟放归活动,掉队的东方白鹳与迁徙至此栖息的2000余只东方白鹳会合,继续南迁。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提高 本报北京11月20日电 (记者王浩)近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发布《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2022年)》(简称《公报》),主要包括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治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重要水土保持事件五部分。《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25.55万平方千米,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88万平方千米,建成淤地坝5.72万座。
法治护航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深阅读) 前不久,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一批检察公益诉讼助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典型案例,进一步推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公益诉讼办案工作走深走实。近年来,在河南省沿黄流域,当地的检察机关着力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用法治力量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与大熊猫频繁相遇 我国多举措提升大熊猫种群保护水平 从“难以相见”到“频繁相遇”—— 我国多举措提升大熊猫种群保护水平 11月17日,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在四川成都揭牌。该中心整合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两家科研机构资源,聚集全国大熊猫科研优秀团队,是大熊猫科研合作交流的世界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