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为何是一年最热的时候?(把自然讲给你听) 入伏后,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地表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近地层增温明显 7月20日入伏。俗话说,“热在三伏”,那么,“三伏天”为何是一年最热的时候? 从气象上分析,太阳光首先加热地面,地面再通过红外辐射、空气对流和水分蒸发把热量带给空气。
“蝴蝶大爆发”,哪里才得见?(把自然讲给你听) 丰富多样的天然植被,为孕育多样的蝴蝶物种提供了条件,蝴蝶集中羽化,与蝴蝶的习性有关 最近,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的河谷山林,大量蝴蝶集中羽化,形成壮观的“蝴蝶大爆发”景观,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赞叹不已。 作为有翅膀、会飞翔的昆虫,哪里有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食物,蝴蝶往往就会出现在哪里。
织密“天空精灵”保护网 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鸟类具有捕食调节、播种授粉、营养循环、环境指示等多种生态功能,比如鹰隼等猛禽可以控制野兔、旱獭等啮齿类动物种群数量,保护草原植被;雁鸭取食水草藻类、莺雀捕食森林害虫,可以维持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等。
晒被子后的“太阳味”是什么?(把自然讲给你听) 阳光照射到被子上时,紫外线会激活被子表面织物中的小分子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醛、酮等有机化合物,在低浓度下闻起来气味宜人 夏日炎炎。趁着天晴时晒晒被子,是很多人的生活日常。
内蒙古阿拉善盟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 本报呼和浩特7月10日电 (记者吴勇)近日,随着最后一片草方格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铺设完成,一条长达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锁边林草带实现全线闭合,标志着位于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工作完成。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最西部,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境内分布的三大沙漠总面积达9.47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沙漠总面积的83.04%。
法治之力提升生态颜值(法治头条) “2024年,人民法院依法公正审结各类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1.9万件;判令责任主体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共计96亿元,同比增长87.5%……”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中国环境资源审判(2024)》,交出环境资源审判2024年度“成绩单”。 近年来,我国环境资源审判有哪些新成效新亮点?人民法院如何更好筑牢守护绿水青山的司法屏障?记者进行了采访。
神奇!可可西里出现机器藏羚羊 7月7日,海拔近5000米的青海可可西里卓乃湖附近,一只由5G超低时延网络与AI算法双重加持下的仿生机器藏羚羊正“努力”工作,实时对藏羚羊种群进行“无感化”观测。 仿生机器藏羚羊的AI视觉识别系统可实时捕捉藏羚羊的迁徙轨迹、觅食行为及幼仔成长状态,通过5G网络将数据毫秒级回传至后端平台;智能分析模型则能自动筛选关键信息,生成种群动态报告,为科研团队提供精准决策依据。
生态产品激活绿色生产力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近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作为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该论坛自创办以来致力于推动相关理念传播与实践探索,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书写治水安邦、兴水利民新篇章(编辑手记) 兴水利,治国大事。沟渠连通织密“毛细网”,抗旱保灌,兴业富民;重大工程贯通“大动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应对汛情拧紧“安全阀”,防灾减灾,力保安澜…… 《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日前印发,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的又一重大部署。
水利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突破800亿立方米 人民网北京7月4日电 (记者王仁宏)国家水网建设是江河保护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表示,近年来,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全力推进水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系统推进一批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和省市县级水网建设,打通水网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