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酸雨之都” 今日水质冠军

一江抱城山水美卷,紫荆花园人间天堂。春日,流经广西柳州市区的柳江清明澄澈,犹如一条灵动的玉带,滋养着这座城市。柳江边上,紫荆花开得正盛,如霞似锦,整座城市仿佛淹没在粉红色的海洋里。
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4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中,柳州市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一。从2020年起,柳州已连续5年获得全国“水质冠军”。
倾心守护一江碧水
“一湾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柳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里曾经是著名的“酸雨之都”。
工业城市,自然要发展工业;发展工业,必然会产生废气废水废渣。作为西部传统工业城市,柳州的生态环境曾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酸雨率一度高达98.5%,部分断面水质恶化为劣Ⅴ类。
昔日水质堪忧,今日蝉联“好水”榜首,柳州完成了生态逆袭。这座广西工业重镇为何能常年领跑“好水”榜单?
“我们勇于在‘最难处’攻坚,敢于在‘最痛处’亮剑。”在今年1月底柳州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柳州市副市长陈文敏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要实现工业发展与水生态环境质量齐头并进,并连续五年保持全国水质第一,难度自然不小。柳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韦永祥解释说:“柳州工业企业多,柳江支流多,全面监管保护难度大。”为此,柳州市牵牢治理工业污染这个“牛鼻子”,推动“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让排污企业实现转型发展。目前,当地500多家“散乱污”企业全部完成整治,40家重点行业企业完成清洁化改造。
同时,当地还运用法治力量守护柳江,擦亮“水质冠军”金字招牌。
2021年,柳州市通过人大立法颁布了《柳州市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进一步优化柳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职责,强化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规范柳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推动全市各层级、各部门同心协力保水护水。
柳州除了在市内实现跨部门合作外,还探索跨区域、跨省际合作,共护柳江安澜。柳州率先在广西建立“区内+区外”跨区域协作机制,与广西桂林市、来宾市、河池市和贵州省黔东南州等周边地市签订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推进跨区域联合执法和联防联控联治,实现了流域的共同保护和上下游的共同治理。
环境监管智能精准
阳春三月,柳江二级支流石榴河水清河畅,河面上不时飞过一些野生鸟类,当地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岸边躬身劳作,俨然一幅美丽的田园水墨画。
过去,这条流经柳州市鹿寨县的河流因为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直排,氮磷严重超标。后来,当地对石榴河重点入河排污口进行彻底整治,使其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
鹿寨县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水质治理工作中,鹿寨县率先应用了水环境大数据和监测溯源系统,借助前沿科技对水污染物进行监测溯源和预警预报。
鹿寨县的治水实践是柳州市科技治水的缩影。近年来,柳州不断完善水质监管体系,建设“1个控制中心+6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10个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点+1台水质应急监测车”的水质监测网络,搭建水环境大数据精准监测溯源系统和柳江干流河道“天眼”系统,将柳江各级监测断面水质纳入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
同时,柳州市引入广西首套企业排污智能管控系统和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动态管控系统,利用遥感系统、无人机、无人船等方式开展河道巡查和水域环境问题整治,实现对企业生产、排污、治污的全过程管控,推动环境监管数字化、智慧化。
扩大护河爱河“朋友圈”
在柳州,护河治水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行动派。不久前,“共护美丽柳江 续写五冠奇迹”——全民护河志愿服务启动仪式在柳州金沙角观瀑广场举行。
“我们呼吁广大市民朋友们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柳江水,共护美家园。”柳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覃国琴说。
为了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柳州积极发挥群众的力量,壮大护河爱河“朋友圈”。2023年以来,柳州面向广大市民招募护河志愿者。2024年,全市共有5.2万名护河志愿者,开展上百次“保护母亲河行动”等志愿者服务,清理江面漂浮垃圾7万多立方米。
生态环境保护永远在路上。“五连冠”既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我们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美丽中国’的有关部署,不断满足柳州市民对美好环境的需求,努力建设‘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韦永祥说。(记者 刘 昊 通讯员 吴 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