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携手推动全球荒漠化防治作出中国贡献 12月14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闭幕。大会通过《公约》2025—2026年预算、应对沙尘暴、应对干旱、强化科研创新等39项决议文件。
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超1.7万亿千瓦时 长江干流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6座梯级水电站,目前已完成蓄水任务,可用水量超340亿立方米,比近5年平均值多11%,为迎峰度冬期间电力供应、下游生产生活等提供了有力保障。水利部数据显示,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超1.7万亿千瓦时。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实现欧标充电桩县区全覆盖 本报北京12月12日电 (记者丁怡婷)记者从南方电网获悉:12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实现欧标充电桩县区全覆盖。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30分钟欧标充电服务网络整体建成,将进一步促进粤港澳三地深度融合和便捷往来。
中国科学家获联合国环境署2024年“地球卫士奖” 本报电 (记者严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日线上公布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这也是中国人首次在该类别获奖。 一年一度的“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颁发的最高级别环境奖项,旨在表彰对环境产生变革性影响的个人和组织。
中国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成果亮相COP16 据新华社利雅得电 (记者陈琛、葛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中国馆日前举办主题为“绿色技术、绿色未来”的边会,分享中国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的成功经验。 此次边会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生地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共同主办。
中国为推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作出贡献 据新华社日内瓦12月11日电 (记者陈斌杰)世界经济论坛先进制造业和供应链中心主任奥尔古德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中国在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降低对化石燃料依赖并推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作出贡献。 10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关于制造业和供应链未来的报告。
城市增绿 生活添彩(快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明显提升老百姓获得感,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刻。” 从城市休闲公园、口袋公园,到小微绿地、村头片林,再到“拆栏透绿”“无界开放”,北京正不断推进百姓身边增绿、即时享绿。
“南水”十载润北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审时度势、科学布局,准确把握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的各自特点,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战略安排,统筹指导和推进后续工程建设”。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
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 本报北京12月10日电 (记者李红梅)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近日,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这是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也是第九个纳入业务运行的大气本底站。
淮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复苏 本报北京12月10日电 (记者王浩)记者从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获悉:今年以来,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持续彰显,区域协作共治显著提升,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明显加强,流域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复苏。 跨省河湖联防联控联治持续加强。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卢琦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本报北京12月10日电 (记者董丝雨)记者10日从国家林草局获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卢琦获得的是“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这也是中国人首次在该类别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