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环保

北京立法破解“雾霾”困局 执法将受到严峻考验

张景华

2014年02月21日08:31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北京立法破解“雾霾”困局 执法将受到严峻考验

  近日,京城雾霾天气不断,PM2.5浓度居高不下,老百姓多有怨言:谁来管管雾霾?

  在公众的忧虑和期盼中,《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将于3月1日开始实施。北京市将治理空气污染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首次立法明确“降低大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浓度”这一大气治污目标。这部历经三次审议修改、体现政府重拳治污决心的法规,能否管住雾霾,管住PM2.5,还百姓一个蓝天?

  “向PM2.5宣战”

  这两年,百姓发现,“大气污染”已成为常态,PM2.5成了“大气污染”的代名词,是“城市病”的典型症状。

  雾霾围逼,百姓忧虑。面对雾霾,政府严阵以待。

  2013年,北京市政府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的措施之多、标准之严、行动之快史无前例:发布PM2.5等相关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出台《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和84项重点任务,从调整经济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工地扬尘、严控工业污染、加强生态建设等方面入手,实施全面协同治理,打响了以防治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今年1月,历经3次修改审议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在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获得高票通过。该条例分为总则、共同防治、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固定污染源污染防治、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扬尘污染防治、法律责任等八个章节。在130条法规中,法律责任占了40条,占到总条例的三分之一。其中第一百二十九条指出,“违反本条例规定,排放大气污染物,造成严重污染,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彰显出北京市严防严治、重拳治污的决心。

  专家认为,《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旨在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法规要求构建以政府为主导,法人、公民共同参与,共同负责的公共治理体系。

  严控污染物排放总量

  纵观《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污染排放总量控制,首次明确“降低大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浓度”这一大气治污目标。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柳纪纲表示,人口和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大气污染物总量居高不下,特别是地理气象等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使得环境容量非常有限。仅靠排放浓度控制已不能解决问题,迫切需要对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目前北京已设立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施“双控”。

  有关研究表明,北京市PM2.5约60%来源于燃煤、机动车燃油、工业使用燃料等燃烧过程,23%来源于扬尘,17%来源于溶剂使用及其他。呼吸学专家认为,由于PM2.5粒径小,易被吸入人体,主要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

  对于日益恶化的大气环境,北京市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治理。2013年,起草制订了《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率先执行第五阶段新车排放标准,发布低硫煤及制品等9项严于国标的地方标准,出台大幅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压缩小客车总量指标等16项政策,北京市财政共安排资金27.9亿元,创历史新高。当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别削减7.25%、6.29%,提前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减排幅度领跑全国,PM2.5年均浓度为89.5微克/立方米。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北京大气污染形势非常严峻,仅靠控制污染物排放已不能解决问题,要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削减总量,才能实现2017年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的治理目标。

  执法将受到严峻考验

  2014年伊始,北京市委市政府确定,全市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是: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5%,达到85微克/立方米,其中房山、大兴、通州、门头沟等区县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6%左右。

  如何让《条例》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真正起到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如何既能严格执法,又能化解社会矛盾,考验着执法当局。《条例》中40条的法律责任,涉及环保、公安、工商、住建委、质检、商委等多个部门。据悉,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进行《条例》实施准备工作,包括对800多名一线执法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条例顺利施行。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方力表示,处罚不是目的,通过处罚来威慑那些心存侥幸、故意排污的企业,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人把治污减排作为自觉行动。在今后的执行过程中,处罚不仅会公开、公正,每处罚一例,包括处罚的额度在内,都会向社会公开。同时,环保部门在执法中,也随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破解“雾霾”困局,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环境治理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条例》的实施与我们百姓息息相关,在学校、宾馆、商场、公园、办公场所、社区、医院的周边和停车场等不影响车辆正常行驶的地段,如果停车3分钟以上,请熄灭发动机。在PM2.5面前,人人平等,少踩一脚油门,少放一串爆竹,少吃一串烤肉,都是在为减排PM2.5作“贡献”。

  在这场“呼吸保卫战”中,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每个市民不仅是环境治理的监督者,更是环境防治的践行者。建议大家从我做起,树立环保生活理念,开展低碳生活,主动减少PM2.5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还首都一个蓝天。(本报记者 张景华)

(责编:杨翼、蒋琪)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