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灰霾的战斗早已打响,没有必要一再质疑灰霾成因,更不能替人为排放开脱。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容不得心有杂念,容不得行动延宕
时值春暖花开,适合外出踏青。何日能够成行?过去只需看看天气好不好就行,如今却要再看看空气好不好。灰霾多发,成为人们迈向美好生活的一个坎儿。
每遇灰霾,总有人追问原因,各类媒体上常有这方面的争论。三四年前,国人刚刚了解灰霾、PM2.5这些专业术语时,确实不清楚其成因是什么。现在,经过几轮大范围、长时间的灰霾,外有发达国家的教训和经验,内有自主科学研究成果,每次灰霾期间都有权威专家出来解读,国务院也发布了内容翔实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但围绕灰霾成因仍有争论。
有争论,说明大家关心灰霾问题,搞清成因也有利于有效防治灰霾。但是争论要实事求是、科学有据,不要以偏概全。比如,环保部门从来没有宣称机动车尾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唯一原因,有人却说治理机动车尾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进而质疑一些地方限制机动车数量和出行量过快增长的措施;餐饮油烟和露天烧烤也是空气污染的一个原因,有人却说政府针对二者的管理是治标不治本,是不让老百姓吃饭。
事实上,灰霾的人为成因已经清楚。总体来看,长期忽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这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具体点说,生产方式粗放,生活方式欠文明,大气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是灰霾天气的根本原因。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从十个方面提出35项措施,这些措施不就是针对十个方面大大小小的原因提出来的吗?落实这一行动计划,没有哪个地方只是单打一地抓机动车尾气或者露天烧烤,每个地方都在根据实际情况综合施策。灰霾的人为成因是多方面的,防治起来也只有综合施策,才能收到实效。
当然,每个省、每个城市情况有所不同,有的燃煤排放得多,有的机动车尾气污染突出,有的工业废气污染大,有的扬尘问题严重,从深层次看,还有决策者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工业结构偏重、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低、公众环境意识欠缺等问题。就地方而言,治霾确实需要更为精细的污染源解析,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但是不能坐等各方面条件齐备了才行动。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事实上,防治灰霾的战斗早已打响,没有必要一再质疑灰霾成因,更不能替人为排放开脱。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容不得心有杂念,容不得行动延宕。当务之急是瞄准污染源头,切实采取压、减、限等措施,合力攻坚,把污染物排放增幅和总量降下来,从长计议则要坚持不懈地转变发展方式,打一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