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环保

直播实录: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三工作组报告宣讲会

2014年05月09日17:05        手机看新闻

主题: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三工作组报告宣讲会

时间:2014年5月9日

主持人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沈晓农: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新闻界的朋友,欢迎大家来到中国气象局参加今天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和第三工作组的宣讲会。我们会场容纳170人的报告厅,今天来宾较多,站着的嘉宾请见谅,我们后续还会安排一系列的活动,如果因为场地的原因大家没有很好的接受到信息,我们以后专门安排宣讲。

3月30号IPCC在日本横滨批准了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的决策者摘要,并且接受了总报告。目前在IPCC的网上,第二工作组的报告的决策者摘挂在上面,但还是未经最终审核的状态。第三工作组报告的决策者摘要是4月12号在德国柏林得到批准,已经得到了IPCC的接受。目前决策者摘要也是处于未最终编辑状态在网上挂出,但是正在进行勘误,它里面发现有若干个微小的错误,今天是勘误的截止期。这两个报告是很重要的报告,决策者摘要已经批准,正在进行出版的过程中,全报告已经被接受,还会根据已经批准的决策者摘要做适当的修改。决策者摘要大约是在30页左右,而全报告大约在2000多页,而且涉及的领域非常宽。

去年IPCC第五次第一工作组的报告发布以后,中国气象局2013年10在北京举行了一系列的报告会,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情况,向中国广大受众做了介绍。宣讲IPCC报告的活动,也是IPCC整个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全世界对过去五六年间在气候变化科学评估上的一些重要的结论都在里面,但是它比较深、比较宽,所以需要通过部门和作者团队的讲解,便于广大公众更好的接受,也包括决策者和各方面的人士很好的接受,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因为这两个报告发布的时间都很接近,所以我们把这两个报告结合起来,一起在这次会议上报告。

今天的宣讲活动我们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就在这里主要是请IPCC的中国联系人、中国作者的代表。首先会请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做特邀报告,接下来我们请林而达和周大地研究员,对第二工作组和第三工作组的评估报告的结论做一个介绍。第二阶段我们在一楼多功能厅,由中国作者和媒体进行互动交流,在前一阶段报告基础上进行介绍。另外我们还安排了专访,所以大体是分两次活动。

出席今天宣讲会议的有来自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9位委员,还有发改委、外交部、科技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中科院等的代表,还有IPCC中国国内工作的联络员单位的代表。也有个别来自驻华使馆的代表,以及清华大学高校代表,以及一部分非政府组织代表,新闻界的朋友。所以我在这里想表达两个谢意,一个是感谢中国的作者以及各个部门对这次报告最后出版做出的重要贡献。另外也感谢各位来宾参加今天的活动。

下面我们就开始今天的报告会。首先请郑国光局长作报告,欢迎。

( 2014-05-09 09:05:00 )

[ 郑国光 ]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特别是国家气候变化委员会的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同志们。很荣幸跟大家汇报一下IPCC最新的成果。

顾名思义,我今天的身份是IPCC中国政府的首席代表,我是2007年接任秦大河院士担任中国的首席代表。所以说在后面两位专家汇报IPCC第二、第三工作报告主要结论之前,还是跟大家汇报一下IPCC是干什么的,我们中国在IPCC里面起什么样的作用。

大家知道这是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第二次宣讲会,第一次宣讲会是在2013年也在这里,我们宣讲的是第一工作组报告,就是气候变化科学基础工作组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今天主要以第二、第三工作组评估报告解说为主。

大家知道IPCC就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这是1988年,根据联合国大会的决议,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组建的一个组织。IPCC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科学问题为切入点,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为基础,来评估气候变化有关科学、影响、适应与减缓的进展,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的谈判提供科学支持。IPCC下面设三个工作组和特设工作组。

第一工作组是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第二工作组是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第三工作组是提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就是如何减缓气候变化。另外特设工作组,主要是编制世界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清单的方法。

IPCC评估报告主要面向各国的决策者,为气候变化谈判,特别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供科学支持,可以说评估报告的结论,具有非常强的政策指示性作用。

那么IPCC报告为什么有权威性,这就是因为IPCC的报告有严格的流程,它一共有11个程序。首先IPCC的主席团要组织专家编写一个评估报告的大纲,这个大纲由各个政府的代表团审议通过。第二还要有各个政府提名科学家,各个国家把最优秀的科学家提名到IPCC,然后主席团对这些作者进行遴选,就是要看他在学术背景,对学术的贡献,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国际上最有权威的科学家才能进入到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组。然后,遴选好了以后,这些科学家的团队就分几个组,分几个章节,进行编写。编写完了还要组织专家的评审,这样专家的评审也是来自各个国家相关领域。评审以后,根据专家评审的意见,然后IPCC专家团队还要对这些评估报告的稿进行一些修改,修改完了还要再送回专家,分发给各国政府,由各国政府组织专家评审,比如我是中国的首席代表,我拿到这些稿子我要组织中国相关领域的专家来评审,然后提出政府对这个评估报告稿的评审意见,哪些地方不合适,哪些地方需要增加,哪些地方删减。然后作者再根据专家政府的工作报告再一次编写,最后形成一个专稿,专稿再编写,最后形成一个技术报告,因为这个报告是给决策者看的,决策者很难阅读几百页、几千页的报告,所以还要根据技术报告提炼出决策者能够关心的结果,主要的结论,再编写叫做SPM报告,然后再送政府进行评审,政府再组织有关专家有关部门,很多部门一起代表政府对决策者摘要再进行评审。评审完了,这个报告要召开各个国家的代表团全会,先工作组,然后全会要通过,要政府及开会评审,逐行逐段进行评审,评审通过了以后,才正式出版。

所以整个IPCC报告从编写、修改一直到最后审议通过,这个程序非常之严格,11个程序。所以这样的报告它吸纳了最新的科学成果,吸纳了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的意见,吸纳了各国政府的意见,最后是一致通过逐行逐条。所以它最后得出的结论,有权威性,有科学性,所以它才有一个很强的政策指导性。 ( 2014-05-09 09:15:00 )

[ 郑国光 ]

这么多的程序,这么长的时间,集中了那么多人的智慧,所以它是国际社会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制度、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一个重要的科学基础。所以每一次评估报告出来以后,它对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产生显著的影响。比如说198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以后,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了IPCC,经过了两年努力,1990年发布了第一个评估报告,这个评估报告就催生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出台,也就是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第一次的联合国环发的大会,当时国务院总理李鹏率队,中国代表团参加这个会。第二次报告是1995年出来的,这个报告出来以后,就对于1997年《京都议定书》通过起了重要作用。第三次评估报告是2001年发布,确定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每年都有一次公约的工作组会,工作组会确立了一方面减缓气候变化,一方面要适应气候变化这两个主题。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两者并重,共同推进。第四次评估报告是2007年,第一次联合国秘书长到巴厘岛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的大会,在这个大会上,通过了巴厘路线图,这是国际社会从政府层面上形成的共同应对新形势下气候变化的一个条约或者协议,这为后一步的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基础。第五次评估报告从去年出台,没有出台之前就已经确定了今年9月23号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首脑峰会,还有明年将要讨论的《京都议定书》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的谈判。所以每一次IPCC的评估报告,都对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 2014-05-09 09:20:00 )

[ 郑国光 ]

那么中国在IPCC的地位和作用又是怎么样呢?从1998年IPCC成立之初,中国气象局前局长邹竞蒙就是世界气象组织的主席,他在推动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共同建立IPCC这个组织上有很大的贡献。当时我们秦大河同志是中国政府代表团的成员。中国气象局作为IPCC的国内牵头代表,代表政府参与IPCC的相关活动。作为国内牵头部门中国气象局干什么,我们中国气象局牵头IPCC主要是,主要负责中国的气候变化的监测、预测、影响评估和相关的咨询。牵头组织国内有关部门参加IPCC科学评估工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提供科学支持,中国气象局也是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挂靠单位,我们为他们提供服务、支持,发挥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内政外交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持。同时,我们也发布国家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出版中国气候变化的监测公报、中国温室气体的公报、中国气候变化的绿皮书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普及和宣传等工作。同时,为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提供其他方面的科学支持,比如说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估、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实施、全球区域全国乃至我们流域气候变化的评估,气候变化及影响等等。所以中国气象局作为牵头单位,我们是服务、保障维护国家利益,来宣传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

可以说我国在气候变化的作用还是很重要,秦大河院士是第五次第四次两个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的联合主席,丁一汇是第三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联合主席。中国主要作者在整个IPCC科学家的团队人数不断上升,第二次评估报告我们中国有11位主要作者参与,第三次评估报告有19位,第四次评估报告有28位,到第五次我们的主要作者达到了43位。所以中国在IPCC当中的作用一次比一次更突出。应该说也是发展中国家在IPCC在团队里面做出贡献最大,也是参与人数最多的,所以在IPCC评估报告的编制过程当中,中国很好的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发出了声音,反映了他们的诉求。

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国有什么贡献,刚才讲我们有43位科学家担任评估报告的作者,其中8位科学家是第五次评估报告的主笔,还有数百人次专家参加了评估报告的专家评审和政府评审。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参与了评估。在第五次评估报告里面,中国科学家有近千篇学术论文被报告所引用,比如说第一工作组引用文献的人数占整个引用文献人数的2.8%,第二工作组是占1.7%,第三工作组是占1.9%。大家知道IPCC它本身不从事具体的研究,而这个团队要得到同行专家认可的学术成果,他们把学术论文收集在一起,把他们研究的成果汇集起来,然后编写成IPCC的报告。这要说明一点,它不是推倒原有的研究,但是IPCC的主要作者本身就是这些领域的研究科学家,他本身就有很多的研究成果。报告汇集了全球同行认同的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结论。IPCC有严格的科学流程,有权威性、科学性,中国在IPCC报告的编制评审修改当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2014-05-09 09:24:00 )

[ 郑国光 ]

下面我讲一讲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五次评估报告是2008年正式启动的,经过各个国家推荐,一共有802名科学家参加了编写的团队。历时近六年的时间,2013年9月在瑞典IPCC第36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气候变化科学》报告,这是第一工作组的报告。今年(2014)的3月在日本通过了《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报告,一会儿我们请林而达介绍第二工作组报告的主要内容。4月在德国39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气候变化减缓》就是第三工作组的报告,一会儿周大地先生要做介绍。今年10月IPCC全会将审议《气候变化综合报告》,就是把三个工作组的报告再汇集起来,形成一个决策者看得懂的报告,这个报告将更好地影响国际社会和决策者。

IPCC第五次报告主要是给出了2007年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最新的气候变化研究进展,这就包括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性、气候变化的风险、在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原则性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的研究,以及对国际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路径和政策、技术选择等提出建议。可以说这个报告将对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是今年气候变化首脑的峰会和明年巴西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 2014-05-09 09:38:00 )

[ 郑国光 ]

IPCC第五次报告阐明了哪些科学问题?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的专家们给我列了一下,一共阐明了七大问题。第一,更多的观测和证据证实全球气候变暖。第二,确认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三,气候变化影响归因,气候变化已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不利影响。第四,未来气候变暖将持续。第五,未来气候变暖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并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第六,如不采取行动,全球变暖将超过4℃,如积极行动,仍有可能实现2℃升温目标。第七,要实现在本世纪末2℃升温的目标,需要能源供应部门进行重大变革,并及早实施系统的、跨部门的减排战略下全球长期减排的路径。也就是说,现在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能源供应部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所以这里面我们归纳了七个方面的主要科学问题。我再重复一下,去年9月份发布了《气候变化科学》第一工作组报告,评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观测事实,人为和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个就是IPCC第一工作组给出了一张图,它以更多的观测和研究证明,全球气候在变暖,可以看到陆地的气温在上升,海洋的表面温度也在上升,海平面也在上升,夏季海冰的面积在下降。所以在近13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平均上升了0.85℃,而且1983年到2012年30年时间,可能是北半球过去1400多年中最暖的30年,给出了这么一个结论。而且也有很多的观测事实,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在增加。这是过去800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分布,可以看到,自从工业化革命以来,二氧化碳、甲烷的浓度都在上升,二氧化碳的浓度比工业化革命前1750年增加了41%,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值,这是从影响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的浓度,特别是二氧化碳浓度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同时也看到17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也导致了人为辐射强迫值的增加。我们衡量一个地方的气候,很多是靠辐射强迫值来衡量对气候的影响,而且相比1950年,二氧化碳导致的人为的强迫值还在0.57单位里,2011年就增加了2.29瓦每平方米,所以越来越多证据表面,人为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程度是越来越大。

另外进一步确认了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1951年到201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一半以上是由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和其他人为强迫造成的。这个结论可信度是95%,我在这里澄清一下,媒体经常会报道,说全球变暖95%以上是人类造成的,这个我解释一下,IPCC的结论是说,现在的全球变暖是一半以上是由人类造成的,这样结论的可信度是95%,而不是95%以上的变暖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因为现在的全球气候的变暖,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这里面一半以上是人为造成的,可信度是95%以上,是这么一个结论。

在第三次评估报告这样的结论可信度是66%以上,第四次评估报告里面这样的结论的可信度是90%以上,所以这次说95%这样的可信度,来自更多的观测和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影响是明显的,所以结论从90%以上上升到95%以上。 ( 2014-05-09 09:42:00 )

[ 郑国光 ]

另外,第一工作组报告还讲,未来温室气体增加还会使全球持续变暖,持续变暖就取决于人类活动。如果人类能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它增温的速率要平缓一些,如果人们无约束的排放,按照目前或者比目前还要放肆排放温室气体,它的升温速率肯定要更高。所以IPCC的科学家团队,把各方面研究成果汇总起来认为,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和过去20年相比可能上升0.3℃到4.8℃,就是采取严格措施可以增温少一点,不采取措施就高一点,就是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取决于人类自己的行动,就是给这个结论。

第二工作组一会儿林而达先生要介绍,主要就是以气候风险为切入点,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问题。时间关系我不重复了。

第三工作组一会儿周大地先生会介绍。这个工作组报告主要评估了减缓气候变化的理论基础、概念框架、目标路径和政策措施,特别是关心温升2℃目标下,全球长期减排的路径,以及在这个目标之下,能源、交通、建筑、城市建设各个行业要采取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和技术的选择,以更有效地减缓气候变化。

所以这里面有很多的结论,周大地先生会做一些介绍。我想主要是有这么一些结论,过去40年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约占1750年以来总排放量的一半,增长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本世纪末将升温控制在2度以下,要求将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450ppm二氧化碳当量。现在是多少呢,2012年是393,年增长速度最近十年平均2.2%,按照这个速度不到30年就要达到450ppm,所以要控制2度的温升任务是相当艰巨。到2030年全球排放量要限制在2010年的排放水平,即5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050年要在2010年基础上减少40%到70%,2100年要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可想而知,这给国际社会发出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就是人类必须减缓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方能够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 ( 2014-05-09 09:45:00 )

[ 郑国光 ]

第五次评估报告还存在没有明确回答的问题,比如说气候变化关键过程的科学不确定性问题,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子的作用等。第一,1998年以来全球变暖停滞未能模拟出。就是说全球温升最高的是1998年,1998年以后再没有超过1998年全球的平均气温,现在的模式里很难说清楚,这个自然的影响有多大,还需要研究。第二,气候变化关键物理过程的认知水平,云和气溶胶作用是最大不确定性来源。第三,地球系统碳单循环以及海洋和陆地的作用。第四,气候系统模式的不完备。一共有40多个模式,这些模式的结果差别还是比较大的,说明气候系统模式还要进一步的改进、完善,使其能更好地模拟影响地球气候的自然和人为活动的一些影响因素。

第二工作组报告没有回答的问题,就是气候变化的危险水平的科学不确定性。比如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关键风险辨识不确定性。比如对农业的影响,比如说对健康的影响,它的机理是什么,这里面还有覆盖面更广的研究,还阐述气候变暖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另外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既要取决于自然的变化,更多的还要取决于人类活动,人口的增长,新能源的利用,减少多少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这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对未来的气候变化的预估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未来排放情景设定过程的不确定性,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国情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行动,这些行动是不好预估的。特别是有一些国家,今天这个党执政,今天执行这个政策,明天实行那个政策,这个对未来气候变化的科学的预估,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然还有气候变化影响风险的定量表述归因方面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还有地球工程应对措施的正负效应等等,很多都是需要在实践当中回答这些问题。所以为什么IPCC隔几年就要搞一次科学评估报告,就是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汇总起来,告诉给国际社会,这就是为什么IPCC连续做了五次评估报告,后面还有启动第六次评估,就是让社会来了解最新的气候变化的研究。 ( 2014-05-09 09:55:00 )

[ 郑国光 ]

IPCC报告对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大家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我们正处于“四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重压力。所以全球变暖下中国是一个受害者。由于全球变暖造成极端气候灾害增多,已经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们统计1993年到2013年,极端气候灾害造成人员死亡累计超过了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5万亿人民币,而且这样的趋势还会持续下去。比如去年南方遭遇了1951年以来最强的高温热浪,持续时间之长,高温强度之大,这是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比如说我们讲到了,就是去年一个超强台风影响了菲律宾,这个强度在西太平洋,据我们观测也是最强的,造成了菲律宾8000多人死亡或失踪。另外我国处于发展阶段,能源的消费还在持续增长,2001年煤炭的消费还是在14.3亿吨,到去年我们已经达到了36.7亿吨,2004年达到最大,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我们又有所增长,但是从2009年开始我们的增长率下来了,也就是中国政府重视控制使用煤炭等化石燃料,所以我们在地方能效方面做了艰苦的努力。但是中国的发展很快,我们这里缺了一张图片,就是GDP增长图,和这个化石燃料的图,就是说我们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态度还是很认真的,尽可能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但是近20年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还是很明显的,你看我们的排放总量是在增加的,这是全球的排放总量,应该说我们面临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也是加大的。同时我们还处于发展阶段,还需要发展,怎么处理好发展、消除贫困和减少化石燃料使用这个矛盾,是当前各级政府考虑的一些问题,所以中央就提出来要转变发展方式,要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目前就是解决好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保护环境,以及应对气候变化这么一个关系。

我国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水平是6.4吨,我们现在是7吨的二氧化碳,所以无论如何我们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面临的压力还是前所未有的。

面对我们全力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实现我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所以从我们气象的角度提几点建议。 ( 2014-05-09 09:56:00 )

[ 郑国光 ]

第一加强风险管理,降低气候变化风险。因为气候变暖是在持续的,但是气候变暖可能会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要适应,在强化减缓的同时,把适应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去年国家发布的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就是在适应气候变化有一个指导性的文件。同时我们也通过积极适应的行动,加强管理调整人类的活动,减少和管理气候变化的风险,减轻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增强应对气候灾害风险的能力,加强对极端气候事件灾害发生及变化规律的研究,提高对易发频发灾害的预警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区域发展、城市建设、重大工程等气候承载力评估和气候影响的评估。

另一方面,从国家层次上要重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还要控制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要积极推进各个行业实现低碳转型。要发挥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作用,深入分析IPCC评估报告,借鉴有益经验,提出政策建议,强化自身发展,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内政外交提出建议,使我们国家更好的应对气候变化。

总之,今天我的报告就是给大家一个引子,主要希望动员大家行动起来,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就到这里,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 2014-05-09 09:59:00 )

[ 主持人 ]

主持人/沈晓农:我想请郑局长能不能回答一到两个问题,大家有没有问题?

提问:第一次报告里作者是多少名?

主持人/沈晓农:第一次是7名。

提问:在第六次评估报告的时候,中国准备怎么部署?

郑国光:我想我们对第六次评估报告会有强有力的基础,因为国家设立了气候变化973科研专项,这些年来973专项已经组织了国内很多的科学家团队,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做了大量的研究,现在正是开花结果的时候。另外中国政府重视气候变化的工作,同时我们科学界也越来越多的重视气候变化工作,很多年轻的同志也积极参与到气候变化团队。我们秦大河院士还是气候变化国际培训班的校长,所以每年暑期都有一二百名青年学者参与气候变化暑期培训,已经连续办了八届,很多青年学生关心和参与气候变化的研究,我们后继有人。中国气象局将和科技部、中科院等部门一起推动气候变化的研究,来汇集科学家的成果。同时在积极的酝酿组建参与IPCC第六次评估科学家队伍的建设,我想我们第六次评估报告,中国的贡献、作用,将比前几次更大,这和我们现在的研究基础,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的实力相匹配,我也希望在座的年轻人能够为中国参与IPCC的科学报告做出更大的贡献。 ( 2014-05-09 10:01:0 )

[ 主持人 ]

沈晓农:好,谢谢郑局长。下面欢迎林而达先生为我们做第二工作组主要结论的报告,在准备这个报告的时候,我介绍一下林而达先生。他曾任中国农科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也是气候变化委员会委员,他长期从事气候变化重大环境问题的研究,在气候变化影响、模拟、评估农业与二氧化碳排放,农业碳循环等多领域做出了贡献。刚才郑局长介绍过的中国作者一共一百多人次,其中林先生是五次,一直到现在都是,本次他在第二工作组,是第24章的协调作者。每一章有若干主要作者,但其中协调作者一般只有两到三名。同时他也是刚刚通过的清单工作组里面湿地指南的编写者,我们再次欢迎林先生作报告。 ( 2014-05-09 10:08:00 )

[ 林而达 ]

谢谢沈局长,谢谢各位专家,能有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IPCC第二工作组的报告。我从概况、新发展、特点和对研究工作的启示四方面简要介绍一下IPCC第二工作组的报告。

IPCC第二工作组报告,在前四次评估的基础上,吸纳了最新的科学文献的研究结果,评估了气候变化对不同的领域和区域的影响,确认了气候变化是导致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不利影响和关键风险的主要原因。IPCC还认为气候变化的作用已经在所有的大陆和海洋发生,尽管由于变暖程度高,风险难以管理,但仍然有机会应对这种变化,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方面。

第二工作组有来自70多个国家和309位主要作者,1729名政府专家评审,中国一共有12名作者选为主要作者和编审,还有3位贡献作者还有一位贡献者,所以一共是16位。第二工作组的报告一共分两卷。

IPCC第二工作组有两位联合主席,其中一位是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巴罗斯博士,他说我们生活在人为气候变化的时代,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应对气候变化有关风险,就必须已经面对了。另外一位联合主席,美国卡耐基联合学院的专家菲尔德,他说减少气候变化的风险适应已经开始行动,但大多集中在如何应对过去的气候事件,而不是准备应对未来的气候,随着温室气体的增长造成了持续变暖,风险成为严重的挑战。

下面我介绍一下报告的新进展。报告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从主要作者的角度选择主要进展介绍。报告说观测到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对农业、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系统、水资源、人体健康和人类生计等都产生了影响,很多影响都是负面的。观测到的影响发生在各种地方,从热带到极地,从小岛到大洲,从富裕的国家到贫穷的国家。全世界的人群、社会和生态系统是脆弱的,但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程度的脆弱性,气候变化常常与其他因素交互作用从而增大风险。 ( 2014-05-09 10:14:00 )

[ 林而达 ]

IPCC报告的新进展,第一点就是在评估的方法和内容上有了新的措施。报告新增加了对海洋、城市、农村、主要经济部门和服务、人类安全和生计、贫困领域的评估,总结了八大风险,包括由于风暴潮造成的小岛屿国家的人群健康和生计的风险,内陆洪水对大城市造成的影响。极端事件对于基础设施和关键服务造成的风险,以及干旱洪涝等对粮食安全造成的风险,饮用水的风险,以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风险等等。在适应方面,增加适应需求和选择,适应的规划和执行,适应的机遇局限和限制,适应经济学四个章节的研究内容,区域的研究内容增加了海洋等的章节,这就是评估的方法和内容新的领域。

在评估方法上,IPCC第二工作组报告主要采用了典型浓度路径,就是左边这张图列的意思。它是一个稳定浓度情景。评估了RCP2.6到8.5不同的风险。第二个新进展关于气候变化影响的检测和归因,随着研究方法的改进,第二工作组报告汇集了已经检测到的气候变化的全球分布格局图,大概就是这张图,自然和人类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不利后果归纳为气候变化不同程度的作用。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关于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和生物系统的影响,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地方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用实体图标表示。

第三是关注关键风险的理由。关键风险的五个关注理由源于第三次评估报告,第三次评估报告提出了濒危系统,极端天气事件、影响的分布、全球综合影响和大尺度突发事件,右边这张图是第五次评估报告结果,大家对比它们两个,内容没有什么不同,但是风险程度有很大的不同,第五次评估报告表明,升温1至5度情况下,红颜色甚至紫颜色所代表的高的风险增多了,说明评估危害程度更加强了。

第四个新进展,是提出了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与第四次评估报告相比,第五次报告有明显科学的内容创新。这也为今后关于适应的谈判打了伏笔。报告给出了多种适应措施归纳为三类,一是针对减少暴露度和脆弱性的措施,第二是增量调整适应的措施,第三是转型性适应措施。这张图给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适应行动的框架,它分成了八个步骤,三个领域。第一是审视,就是识别风险和把气候变化的适应纳入到区域发展的目标。第二是进行分析,就是对适应措施进行选项识别,风险评估和权衡优先性。第三是决策实施,可以从示范开始,然后进行监督,看看它的优劣,然后再回顾和学习。这是当前全球比较通行的八步适应框架。 ( 2014-05-09 10:19:00 )

[ 林而达 ]

IPCC第二工作组报告聚焦气候变化的风险,关注气候影响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并从多方面强调了发展路径、适应和减缓路径,治理措施的选择,可以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下面我介绍一下从作者角度看IPCC报告的特点。

第一是有更多的证据证实影响已经发生,强化了采取适应行动的迫切性,与第四次评估报告相比,本次报告观测到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风险已经越来越广泛,气候变化已经对所有的大陆和海洋、人类系统都产生了影响,与人类系统相比,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的影响的证据更加有利和全面,在很多行业和领域温升1℃到2℃内也存在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风险,但是对大部分的领域,温升4度以后有更显著的风险。这里列出了一些领域,时间关系我不说了。

第二是报告以风险管理为切入点,为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建立了一个新的框架理念,这里列出了各个区域的风险,要求每一章提供十个重要的风险,并排序,每一章选择3个关键风险。

第三个特点,就是对于经济影响和适应之间的需求仍然很难估算。现在证据不足以支持适应成本与需求之间存在的缺口,需要对适应资金进行更好的评估,大家可以看到宣讲会提供的决策者摘要,我印象很深刻,在讨论批准决策者摘要的过程中,很多代表都普遍认为,这个适应资金的研究还需要加强,数据和方法上还存在不足。

第四个特点,探讨了适应和减缓关系,为如何适应平衡和减缓提出了理论依据。主要是从气候恢复力的角度探讨适应和减缓如何在这一过程中相互协调、发挥作用。 ( 2014-05-09 10:23:00 )

[ 林而达 ]

最后,我介绍一下对研究工作的启示,在目前人类认知的水平下,对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影响的过程理解还不完善,除了气候要素之外还有非气候要素,如技术革新、环境恶化等等,都对自然和人类的系统产生重要影响,需要进一步研发和改进物理模型。我这里列了几个例子,并不是说这两个例子最重要,这是其中的两个,比如温度升高预估对物种迁移最大速度的研究;气候变化对渔业带来风险的研究,这都是模型进行的研究,相比我们这方面的研究很少看到,都是需要进一步加强。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水平差异,不同国家和区域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论文在数量上有很大的差异,大家看这是北美、欧洲、亚洲,蓝色是代表最近十年,红色是过去十年,黄色是过去二十年,这个差距是比较大的。IPCC第二工作组的报告一共采用了18000篇次文献,以中国科学家为第一作者的文献引用了285篇,占总数的1.7%,有的章节一些重要领域我们研究的比较多,像水资源可以达到4%,农业的章节可以达到8%,亚洲这章是我们学者关注最多的,可以达到18%,但是有的章节我们都没有文献引用。尽管中国气候变化研究受重视的程度不断增加,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但相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还有不少的差距,特别是有针对性的,有引领性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这点我们必须承认。

气候变化涉及地球各圈层和人类系统各个层面,由于气候变化研究的复杂性和人类知识水平的限制,许多相关问题有待于拓展和深入的研究。IPCC的主席帕乔里(Pachauri)说第二工作组的报告是我们朝着如何减轻气候变化和减少气候变化的风险迈出的重要一步,它不仅提出了气候的挑战,而且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选择。在IPCC第二工作组会议快结束的时候,各国代表进行了专门会议讨论IPCC的未来,我想我们都期待IPCC的未来,期待着我们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为IPCC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 2014-05-09 10:25:00 )

[ 主持人 ]

沈晓农:请问大家有没有问题?

提问(秦大河):在新闻播报里说了第二工作组报告的两点,一个是导致GDP减少0.2%到2%这个是怎么来的?还有引人注目在就是气候变化将引发战争,这方面您怎么看?

林而达:第一关于经济学的问题,是在其中一章,因为经济学的估计,特别是对全球的估计,引用了国际组织一些初步的研究,对生产总值大概是0.2%到2%,这只是一个特点,有好的也有差的方面。第二个关于冲突,这专门有一章,第12章,从资源、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冲突都讲了,但是最后决策者摘要中接受的观点,还是冲突很大的影响了各地的适应能力,因为破坏了基础设施,这一点目前还没有被接受,反过来就是气候变化如何引起了冲突,还没有这样的结论。我的看法是,这些研究还非常不足,如果要关心它,我想我们国内至少应该有组织的机构关心这个过程,关心国际的进展,这是一个比较弱的领域。

提问:您好,我来自瑞士驻华使馆,我想问一下林先生,也是经济成本这方面,瑞士下一步想和中国政府合作适应领域的工作,我想问一下IPCC报告第二工作组,据您的评估,目前国内关于适应这方面研究论文的情况,有没有引用?刚才林先生说了,目前0.2%到2%GDP的可信度还有待考虑,您觉得这个问题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林而达:主要还是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方法,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方法,现在中国学者是在从自下而上的研究,比如一个省的尺度或者一个国家的尺度,或者全球的尺度,这个比较困难,因为全球尺度从方法上还有问题。所以我的建议是,我们还是要坚持从下而上的方法,把基础的方法,每一个适应的成本和效益核算好,这样的文章已经发表了很多,我想在数据库中不难查到。 ( 2014-05-09 10:34:00 )

[ 主持人 ]

沈晓农:谢谢林先生。下面我们请周大地先生为我们做第三工作组报告主要结论的介绍。周先生担任国家发改委的能源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能源经济、能源政策和能源系统分析研究。在我国能源进口政策、能源价格改革、能源结构优质化、能源效率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在可持续能源发展、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有很高的声誉,他现在是能源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也是第一届、第二届国家气候专家委员会的委员,刚才讲的五次工作组报告主要作者他参加了四次,而且他是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章的协调作者(CLA)。有请周先生。

( 2014-05-09 10:39:00 )

[ 周大地 ]

各位领导、来宾,很荣幸有这个机会,我们有十几位的科学家在第三工作组,包括在海外工作的中国人,被选为我们主要作者的代表,而且还有周济教授和姜彤教授,中国在CLA数量上算不少的。

时间关系,我只能把第三工作组报告主要涵盖在SPM里的内容做一个简要介绍。因为经过五年的工作,形成了一部有2000页的主报告,决策者摘要也有33页,所以这么短时间想把2000页东西介绍出来,我觉得这个任务是非常困难的。

总的来看,从IPCC自己的总结来讲,它认为第五次评估报告在以下六个方面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第一对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相关的伦理问题有一些新的推动。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减缓情景,这个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里,这几年在构筑各种减缓情景方面还是做了大量的探索。基于升温目标的减缓路径的跨部门综合分析和部门分析,充分讨论延迟减缓行动的风险,如果现在不及时减缓,所带来的风险,以及我们可能达不到什么样的目标这也做了分析。同时对国际、区域、国家和地方减缓政策做了评估,也评估减缓投资和融资需求。

章节安排是这样的,一共16章,从理论方法、框架到具体的减缓路线、减缓政策和机制的评估,主要分了四个部分。以后大家可以看报告。 ( 2014-05-09 10:41:00 )

[ 周大地 ]

在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法论这方面,主要有这么几个观点,第一认为可持续发展和公平提供了气候政策评估的基础,强化了减缓行动的必要性。如果你真正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公平的发展,减缓行动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气候变化影响会成为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挑战,而且也会是很多,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受到重大的影响,所以你要真正搞可持续发展,要强调公平、减缓的必要性是很明显的。

第二个,报告认为各方只从自己利益最大化出发不能取得有效的减缓,需要全球各层次的合作。这里面有两个含义,一个就是都强调自己的特点,不强调全球的共同效果是不行的。第二个,很多在减缓措施方面也是相互影响的,尽管各国还是有自己的特点,所以要进行全球性各个层次的合作。

第三是减缓和适应要考虑公平、正义和公正,公平可以推动更有效的合作。我们强调区别责任,可能从发达国家就强调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参与,所以怎么公正这个问题还是值得探索的重要的问题。

第四,气候政策的制定涉及价值判断和伦理问题。

第五,经济分析仍然广为应用。只从经济出发也不能对气候政策进行完全合适的评估。

同时,气候政策和其他社会目标是有很多的交叉,如果处理好,可以增加气候政策执行力度,当然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就要互相冲突。

在多种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考虑气候政策,也要考虑小发生概率但后果巨大的问题。 ( 2014-05-09 10:49:00 )

[ 周大地 ]

个人和机构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认知会影响气候变化政策选择,人们常用简化了的决策方法,但是气候变化这个问题这么复杂,所以对现状、近期的风险比较重视,需要采用正规的决策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系统、决策过程、观念、价值和财富等因素,而不能过于简化,这样可能形成很多决策上的失误。具体的内容,第一是对我们现在的排放趋势做了很多分析,基本结论是什么呢,1970年到2010年这40年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持续上升,最近10年排放速度和总量上升最快,2010年排放量为49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1750年以来大约一半的累积温室气体都是最近40年排放的,就是最近40年排放的是过去将近200多年排放总和一半还多。大家可以看到,其中二氧化碳排放是最多,当然这里还有从土壤和农业组合动力产生的非工业和能源的二氧化碳,甲烷也是一个最主要的排放,其他的虽然说的厉害,但是折合的比例还是有限的,所以工业和能源现在看在排放的增量上起着主要的作用。

化石燃烧过程和生产过程,像烧水泥就要排放二氧化碳,其中要烧煤,石灰石变成氧化钙也要产生二氧化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排放量的增加,报告采用了一个概念分解这个因素,包括人均GDP的增加,单位GDP的能源强度和单位能源的碳强度,这几个方面分解,但是这个是不是最好的,我们也不敢妄下结论。分解的结果认为主要是经济增长,就是人均GDP的上升是主要的因素,当然人口也在增长。同时其他的因素是相对比较弱的,但是大家可以看出,近十年单位GDP的能源消费强度是下降的,能源效率在提高,而且过去30年能源结构全球是有所改善的,但是这十年这个没有改善,煤炭的比例上升。当然人均GDP的增长是主要的作用,人口是其次。如果不强化努力,目前全球采取了很多的减缓措施,但是这些减缓措施本身还不足以使我们的温度控制到目标2℃左右,属于不强化努力。即使现在这些政策继续执行,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比工业革命前上升3.7~4.8℃,终值是2.5到7.8℃,这个可能性要小一点,但是不是没有可能性。我们现在这个基准情景,就是按照现在的政策不继续强化的话,2030年温室气体浓度将超过450ppm,2100年达到750到1300ppm,这个就会远远超过控制2℃这样一个目标。

但是现在不能说我们已经没有可能了,因为这次在IPCC讨论过程中,实际上还有一种意见,就认为2℃实际上实现不了,太困难了。但是经过各种讨论认为,大家要积极努力控制到2℃还是有可能的。2030年全球排放回到2010年水平或比2010年降低40%,2050年比2010年降低40%到70%,2100年近零排放,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所谓的2℃比较概率大的那部分,而且当然需要低碳和无碳能源技术大规模应用。下面这些图是解释了,在不同的排放浓度情况下,2030年、2050年、2100年它要求达到的低碳能源在一次能源里占的比例,像这边,你比如说580ppm到720ppm这已经明显超标了,我们可以看到,就是明显超标,低碳能源也要大幅度的发展,并不是说580ppm、720ppm你可以不干事,那也要很大的努力,但是你如果想实现450ppm左右,你到时候低碳能源到2100年的时候要降90%以上。所以不要认为你高了3℃、4℃放松了,就不干事了,要放松了就是7℃到8℃了。

当然这次评价报告里也认为,控制到450ppm这个程度非常困难了。当然500ppm是不是行,他认为超过50%的概率可以把温度控制在2℃,这就叫做可能性比不可能性略大,你不能说达不到2℃,但是达不到2℃的可能性也大起来了。当然到530ppm以上,基本上可以认为达不到2℃的可能性大大大于达到2℃的可能性,所以要把530ppm再放松,2℃的可能性比较小了。再加上概率的波动,你基本上是达不到的。所以我们现在努力,无论如何也要到500ppm以下。当然,这里面如果你说有排放的最佳路径,有一个上限,偶尔什么时候超排了,然后你要想办法弄回来。实际上你越超排,你到后来补回来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越来越累,因为那个技术就特别极端了。包括负排放的问题,甚至要搞生物燃料加CCS,我们现在认为生物燃料就是可再生能源没有排放,这些成本就非常巨大了,所以及时的减排还是非常必要的。 ( 2014-05-09 10:54:00 )

[ 周大地 ]

这个报告认为目前的效果不能满足成本有效,比如说比较好的达到400~500ppm这个范围要求。但是现在少干以后要多干,你现在已经超过比较合适的范围了,但是现在努力还没有说使劲真是干不到的,这个一会也有具体的数量。也就是说2030年的排放最好是必须在年排放550亿以内。所以2030年IPCC报告给了一个最大的排放总量的问题,因为你超过这个太多,到后头想找回来都非常困难,经济上或者措施上都很难行的。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小于500亿吨的时候,你以后的要求2030到2050年减缓的速度已经降级中值是3%年减率,当然超过550亿吨以上,你得到6%年减缓,从经济上来讲,一年减掉6%,这么往下降这个就非常困难。所以它认为从技术和经济的范围内,从3%、4%到5%这个可能做,你要说年减率6%,全世界可能来不及,所以对于2030年的总量进行了一个范围的描述,当然最好不要超过500ppm,最多不能超过550ppm,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约束条件。刚才说了,我们现在都470了,全球也没有多少可以增加的部分了。

这样做可能会有一些代价,它主要的结论,其中减缓的成本总体是可控的,因为全球的经济增长究竟内容是什么,从模型和各方面的分析,这个方法论是比较困难的,大多数现在用一般均衡或者局部均衡模型计算,这个方法算下来,实际上来讲,即使你经过各方面努力,到450ppm这个情节,2030年的消费损失也仅有1.7%,2050年消费损失3.4%,2100年损失4.8%,就是21世纪消费增长3倍到9倍,年均消费增长1.6%到3%,和现在的经济波动相关的,所以不用担心真正强化减排的话,你就经济增长,经济还是可以增长的,只是你的部门结构,投资变化要有重大变化。因为这个模型无法说这个国家干那个国家不干,基本上还是要从碳税方面说,如果这个技术不能得到尽快的普及,这个减排成本会上升,这也是合理的推断。

监管还有多种协调要义,例如提高空气质量,包括土地生态的保护,强化减排的方案都是有很多好的协同效益。因为这个技术进步本身存在的,所以会有百分之几十的降下来,不管怎么样也得把黑炭消除很多。但是强化以后,现在采取这个措施,要增长20%以上的减少黑炭的效果,这是对于二氧化硫,因为现在的技术发展也会减少,但是如果加上强化减排减缓的政策的下来,它就可以有将近70%以上的协同,不是为了减二氧化硫,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把二氧化硫降下来了。 ( 2014-05-09 11:20:00 )

[ 周大地 ]

跨部门和部门的减缓路径分析,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能源活动的排放增加最多,基础设施和长寿命的产品对排放影响大,要及早采取措施,以免锁定效应。各种措施要综合相互影响,负排放措施对其他技术的影响也需要统一考虑。如果说现在有些措施没及时采取,意味着你以后要采取负排放措施,这个就比较贵了,CCS这种事,这些东西你要统一考虑。我个人认为也不要太寄希望以后你有很多新的措施,可以先干到后干。而且达到2℃这个目标大有可能,要求能源系统大改革,2040到2070年期间能源供应部门要减排90%,以后还要负排放才行。450~550ppm目标,要求大大强化节能和改变行为方式,是关键减缓战略。所以不能光从供应方面出发,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减缓战略。

这里面经济系统全面参与,特别是能源供应系统需要革命性的变化,对土地利用的潜在要求也非常高,就是现有的政策如果不进行更新,很多地方不会有增长,其他的都是大增的速度,特别是发电,因为世界的能源终端用电比较多,工业的建筑物,这是交通运输。发电里其中也要用到这些地方,但是如果要到450ppm这些就别增了,都是2030年2050年相比,就明显从上变成下,这是这么大的增长范围,这边降的快到零了,这是发电能耗大幅度下降甚至要加很多CCS。这是土地利用和森林农业,要把它变成非常大的碳汇才行。这是非化石能源的温室气体也要控制,现在都在增长。如果你要不用CCS,发电的负增长就做不出来,其他的效果就要更严格。你看到这些,到2050年2100年的时候,所有的比有CCS要严格得多,同时对土地利用、森林植树造林要求就比较大了,你就不仅是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负排放了。

当然提高能效和改变生活方式也是重要的措施。这些图里,一个是怎么减少需求,建筑物、交通运输、工业,需求怎么往下降。第二就是在能源、交通运输和建筑物里低碳能源怎么样大幅度的上升,这还不是发电的,其他的也用很多的低碳能源,这个具有重大的技术变化。一些重要部门的减排,设想的目标和效果,你说它是目标吗,还是继续达到这个,你如果想达到减缓的目标,比如450或者500ppm大约的状态是这样的。

能源供应部门,目前占总排放的三分之一,2050年新能源以及装备CCS的化石能源要从目前30%提高到80%,2100年没有CCS的化石能源全部淘汰。发展可再生能源、核电、天然气以及CCS,BECCS。交通部门占终端部门排放的27%,技术进步、行为变化、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减排40%。2030年车辆能效提高30%到50%,模式转变、绿色出行、合理城市规划等减排20%到50%,发展低碳燃料。同时城市化进程中的布局,低碳交通系统和基础设施,发挥政策重要性。建筑物部门:现在占终端部门排放32%,2050年通过技术和政策可以使排放不增加或下降,新的节能技术可以减排50%到90%,特别强调是行为变化,行为变化影响排放3到5倍。发达国家的行为的改革可减排20%到50%,建筑物和设备标准最重要。工业部门:现在占终端部门排放28%,现有技术可减排25%,技术进步潜力减排20%,循环经济作用很大。农林土地部门:占终端部门25%,2050年减排一半,以后成为净汇。人居、基础设施和布局规划:城市化进程和规划十分重要。 ( 2014-05-09 11:26:00 )

[ 周大地 ]

大幅度减排要求投资模式发生重大变化,这里面比较了电力、可再生能源、核能、CCS等等。如果不装CCS投资要大幅度下降,这些都要大幅度增加,特别是节能的投资每年要增加到3000多亿美元。

减缓政策和制度,AR4以来多种减缓政策已经得到广泛实施。

许多国家和国内局部制定了减缓计划和战略制定。集成多目标的政策设计,增加协同效果,减少负面影响,中国现在把大气污染治理和碳排放起来,也是这个政策其中一方面。还有部门减缓政策比全经济范围的减缓政策应用更广泛,中国现在的技术措施也是比较具体化的。法规性措施和宣传教育措施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环境效益。温室气体上限交易政策开始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实施,中国现在有5个省市也在进行了。在一些国家碳税政策及其他政策,已经使得温室气体排放与GDP之间的关系弱化。降低化石燃料补贴有助于减缓,取决于社会和经济条件。很多国家现在从世行的分析里,化石燃料补贴还是非常巨大的,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化石燃料补贴还是非常大,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政策。交叉的减缓政策有可能作用一致,但也不一定都如此。某些减缓政策提高能源服务价格,可通过政策弥补对服务不充分的人群。技术政策补充其他减缓政策,这是相互不同,技术政策起很大的作用。在许多国家,民营部门在减排和减缓中的作用重大。政策环境可以使民营部门和公共部门一道,在减缓投资中发挥作用。这是对目前国际上采取政策的概括的总结。

最后谈一下感想、完善和改进的方面。

加强对现有政策效果的评价,一个是政策实现时间比较短,很多后果看不清楚,比如欧洲搞的很好,但是人家说经济危机出来了风险也很大,这个很难分析,需要时间。第二次这个评估报告非常难过的地方,IPCC不对政治直接进行评价,所以不要说哪个政策好,哪个政策不好,只是把客观的情况摆出来你们自己选择,这是它的原则,所以再加上政治斗争,避免对现有政策进行好坏评估,所以你拿来看了半天,这些政策到底哪个最好你也很难说清楚。第二,进一步统一对长期减排目标的认识,IPCC虽然说2℃了,以及必要的减排路径,但是是不是认可这个呢,这个需要好好的消化。还有认识尽快强化行动必要性,因为目前全球比较起来是不能完成2℃的目标,就是必须得强化,我们现在这方面的问题就很大。包括2020年目标是不是也需要强化的问题。我们近期中期的具体减缓目标,我们要和IPCC重新进行回顾。加强减排技术措施系统比选和优化。中国可持续发展,要求尽快行动。我就是这么一个汇报,谢谢大家。

( 2014-05-09 11:32:00 )

[ 主持人 ]

沈晓农:周先生对第三工作组的决策者摘要做了详细的报告,大家有没有问题。

提问:首页那个图我们看一下,这张图和另外一张,就是封面图,是上海市的,是说中国是排放大国,所以减缓气候变化,中国应该承担最大责任?

周大地:中国外交是这么说的,我们现在正在接近世界的中心,而且按照世界银行最近说中国GDP世界最大,而且客观来讲,在过去这些年,中国排放的增量在世界排放的增量里都占了比较大的比例,而且我们现在的排放总量也接近30%,当然这可能有争议,但是上上下下在25%以上,所以责任在这。至于人家不好意思给你把中国排放量搁在前面,我觉得把中国的城市发展成这样搁在面上也没什么不好,我们就是多减排。

沈晓农:这个不属于评审的内容,这是作者选择。好,谢谢周先生,到此,我们今天三个报告就介绍到这里,非常感谢三位报告人。下面我们转到第二个内容,主要作者跟媒体的交流。 ( 2014-05-09 11:34:00 )

[ 主持人 ]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高云:欢迎各位媒体参加这次跟记者的见面会,我们刚才已经听了郑国光局长和周大地和林而达先生的报告,我们还请了第二工作组和第三工作组部分中国作者,我们今天先介绍一下各位作者。

首先是中国疾病防控中心的刘起勇研究员,他是第组工作报告第11章主要作者,第二位是国家气候中心的姜彤研究员,他是第3章的主要作者。第三位是国家气候战略中心邹骥,是第三工作组的CLA(协调作者),林而达老师和周大地老师已经做过介绍。这边是沈阳农业大学谢立勇老师及中国农科院马世铭老师,下一位是第三工作组的主要作者之一陈迎老师。请新闻媒体朋友有什么问题与作者们交流。 ( 2014-05-09 11:41:00 )

[ 主持人 ]

中国气象报社记者:各位专家上午好,我是中国气象报社记者,我有一个问题,上午两份报告通过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和潜在效益的评估,为我们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提出了哪些新思路。还有我们在管理灾害风险的时候关键问题是什么?

主持人高云:姜老师来回答一下。

姜彤老师: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不但检测了在全球广泛发生了气候变化影响,主要提出了8种气候变化的关键风险,每种关键风险又至少关联了一个气候变化影响的关注理由。也就是说给出了在不同温升的条件下,带来的全球广泛的影响程度和影响的范围的定量评估,以及基于气候变化五个关注的理由的评估方法。每个不同的升温情况下,对理由和关注的风险影响是不同的,变化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这次报告在总结的基础上,通过气候灾害的风险管理作为切入点,引入了气候变化适应这样一个行动,提出了越早越快采用适应行动,才能达到控制温度继续升高的目标。 ( 2014-05-09 11:53:00 )

[ 主持人,嘉宾,网友 ]

科技日报社记者:在第二工作组报告中看到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不利影响比有利影响更普遍,我想问问各位专家,对我国而言气候变化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否会带来更大的危险谢谢?

谢立勇:可以肯定地说影响的风险是存在的。安全第二次工作报告,我们可以这样讲,这个影响是利弊共存,是弊大于利。在东北地区的冬小麦有一些好的方面,但是负面的影响,随着气温的升高,以及极端事件的增加这样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同时气温升高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病虫害的影响也很大,这样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大,所以我们认为这个风险是存在的,而且影响是弊大于利的。

林而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灾害,旱涝灾害非常严重,所以目前近期的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还是在灾害上面。

周大地:我也说一下我的理解,实际上灾害和气候变化的程度是非常相关的,温度上升高了以后,你负面影响就会非常快的加剧,如果温度能控制到比较小的范围内,这个灾害就会相对的小一些。

( 2014-05-09 12:09:00 )

[ 主持人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第一我们知道中国在减排方面受到比较大的压力,中国作用发展中国家,它减排的角色和任务和发达国家是不是有些不同的地方,第二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需要各个国家的合作,想问一下目前与相关国家合作这方面的机制或者策略是怎样的?谢谢。

邹骥:我先说说,一个是在减缓努力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什么不同,特别是中国方面,首先多的有一些共同点都是减排,都是限制碳排放,这一点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不同方面,这里面主要是由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进程、还有地区的分布不同。一般像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尤其以中国为代表的,我们特别是在过去十年里,铺摊子、投资,这里面有必要的成分,就是中国还得盖房子修路,这是一个合理和必要的成分。但是这其中也有一部分需要引起我们警惕的成分,就是浪费,过剩的产能,投资失去秩序,这个表面GDP弄的很高,一个是老百姓实惠不大,再一个占用了能源资源,水、土地污染,这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经济起飞高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而且我们的排放源在这个阶段,工业化城镇化阶段主要来自于制造业,建筑交通在现阶段不像发达国家那么高,但是也是快速上升,而且它会决定未来的排放的状况。另外我们说一个形象的曲线,我们还在峰值的左边,你还得上升,这是一个基本的特征。反观发达国家,他们的基础设施都好了,在产业链的高端,他是少污染、少排放,还可以挣大钱,人家是智能,知识、品牌。另外他们的排放源跟我们不太一样,他们建筑交通是主要的排放源,当然一些制造工业也不少,但是总体来讲,他们的建筑交通更多一些,我可能没有面面俱到,但是这是基本的不同。还有一个不同,他们大部分已经过了峰值了,进入到曲线的右边,收入水平更高,社会治理能力,人才体制等等都不一样。由此我们在国际合作中,我们受到IPCC报告的启发,我们推出了一个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的概念家,我们起了一个名字是发展路径创新,无论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我们都要改变传统的发展路径,发达国家也得改变,但是你有你的内容,你的建筑交通怎么办,你的消费行动怎么办,还要有市满效应,另外在全球产业链高端起什么作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通过投资、贸易、知识,价值观的传播做好示范,你别做大排量的SUV的广告,能不能做一些小的广告,别整天做大房子的广告,你引导我们的青年人,让他们有一些更好的消费观,低碳的宣传,这个其实发达国家的示范作用,他率先减排还是要引领潮流的。

再一个,刚才周大地学长前面讲到了IPCC突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负减排技术,尽管现在还在概念阶段,但是他把我们的后半个世纪基本上交代出来了,在这样的具有战略性的、决定全球路径技术的安排上,我认为发达国家依靠它的在智能上的优势,依然要先行,当然我们要一起合作,比如CCS研发钱很多,发达国家总要做出实质性的贡献,知识产权的贡献,虽然我们不能侵犯,但是你应该以优惠的条件探索,为了全球的公共财富多做一点事情,这个是应该的合理,而且也是积极的。

我们发展中国家,国际合作观念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也要与时俱进。比如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以后我常常有时候跟美国朋友开玩笑,前任国务卿说了中国不是发展中国家了,我们应该正面承认下来,你还老拿自己当贫穷的国家。但是我也告诉他中国也不是日本、欧洲和美国,也很不一样,我们恰如其分给自己定位,定在发展中国家,但是你是发展中的大国,你是中上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现代化进程。

这时候我们要找到自己的责任,特别是要找到自己的机会,能够实现我们的发展路径的创新,刚才我说发展国家有发展路径创新,我们能不能让那个峰值来的早一些低一些,这是我们的任务,这时候也需要国际合作,像这种全球的谈判,把思想都统一到这个位置上,大家就有可能找到出路,我就说到这里。

高云:IPCC报告里有很多技术选择,包括要推进低碳的生活方式,也需要我们媒体这一块帮我们广为传播这样一个理念。 ( 2014-05-09 12:12:00 )

[ 主持人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刚才谈到低碳方式,我们是大众媒体,希望各位专家能否用比较贴近生活的语言,给我们每一个人提出一些在我们生活中如何改变我们的气候、低碳生活的理念?谢谢。

高云:陈老师做了很多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而且是概念框架这方面的作者。

陈迎:我所在的章节就叫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在这章中,我觉得一个是相比以往的前几次的评估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单独成章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和公平作为政策评估的基本框架和理念的重视,在第五次报告里反映的比较突出。在我们这章特别强调了改变消费方式,消费的问题。这里面既存在奢侈消费,同时也存在消费不足,无论从全球范围还是在许多的国家,消费的不公平性增长都是全球性的趋势。在奢侈、浪费和消费不足,不能满足基本需求量等极端的状况都共存,改变消费方式,使得既能满足基本需求,又避免奢侈浪费,选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刚才这位记者说从媒体的角度来说,对于提高广大公众的意识,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我觉得媒体承担着特别重要的责任,在这方面,从一年级6岁的小朋友,一直到初中高中学生和普通的公众都做过科普宣传。我觉得大家的反响特别强烈,从低碳消费的角度来说,从我们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都能找到许多举手之劳,这种低碳生活方式,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态度。谢谢。

周大地:这个问题非常关键。说了半天要减缓,要减排,老百姓很关心。真是一两句话不太容易说出来,我想中国的发展,不要以美国为目标,这是非常关键的。现在大部分人,不管从电影上,还有网上,一来还是宣传一些超奢侈的生活方式,以美国独立房子,家家都是两辆汽车这种状态,作为我们中国发展的目标在这追求,各地的城市建设,包括住房建筑,我们的商厦的建设等等,很多都是拿美国作为一种模式在这照搬。当然中国现在人口多,所以中国是第一排放大国,美国人口是中国的四分之一还不到,它是全世界第二排放大国,只比我们少25%到30%,所以它的人均排放现在是全世界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当然也有一些国家人口很少,起的作用很小,但是它是3亿多人口,也是排放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个情况下来讲,中国在以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包括消费方式方面,坚决不能向美国学习,这一条我认为是一个总的概念。中国自己要开创自己的合理的消费方式,过去都说勤俭节约,不浪费,从这开始做起。

第二个,我们在很多政策方面要支持必要的低碳政策,比如说我们现在,前一段成品油价格调整,挨了这么多骂,现在在天然气价格调整,水价调整,一些服务价格调整,热价调整这些方面,我们现在都是进行大量补贴的消费方式,真正到这时候,可能很多人就开始反对一切涨价。但是你从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来讲,资源环境的价格不到位,你怎么落实一个经济能够往资源节约型,用低碳的方式发展,这是肯定做不到的。所以大的方面要勤俭节约,不要学美国,小的方面,具体方面,我们在涉及到自己很多有点切身利益的方面,你也要理智,这时候又开始涨了一点钱,也不影响你,跟着别人在网上大骂,这个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高云:就是我们低碳这块需要比较好的社会基础才能推进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进程。还有哪位记者。

( 2014-05-09 12:17:00 )

[ 主持人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刚才的报告中指出,评估报告的可信度是在不断的提高,是从60%到95%,这和全球气候系统观测的技术提高有什么关系,请各位专家介绍一下这方面。

高云:这是第一工作组的问题,这个我来回答,第一工作组里有一个结论,今天郑国光局长也是讲了,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它说是贡献达到50%以上,这个结论的可靠程度在95%,是从60%到95%这是在提高的。今天郑国光局长也展示了一张图片,就是各种的观测指标,一个是我们观测手段的增多,资料累积长度的增长,从各方面证实了全球气候是变暖的,温室气体是在增加的,就是它的证据量更加充分,所以是在说明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是科学技术本身的进步,还有我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它主要是证实了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本身是存在因果关系的,至于说贡献是50%,支持这个结论的所有的观测数据,还有我们的计算结果都是在增加的。

周大地:关于气候变化被夸大在这些说法这次IPCC的报告可以说没有正面回答,但是从科学性上来讲进行了回答。现在没有哪个新的理论可以推翻或可以颠覆IPCC以前作出的温升以及人类活动的重要影响的结论,而且这次评估,对这些做法都有了比较好的回答,这个也体现出来了。

邹骥:你刚才说何以增强了科学性和可信度,我们经过这么年,有一些更具体的分析技术,还有观测技术,还有观测的力度,确实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海洋观测,大气观测,通过卫星,通过遥感观测活动,有很多科学项目在做,取得了一些科学技术数据作为支撑我们的评估活动,所以说比以前更进一步的观测,证实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再有一个,我们的分析技术这些年在提高,我们的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模型的模拟,模型中模块在增加,这个是实实在在的,通过这些的增强,比以前得出了一些进展,如果以前我们有点犹豫,这个可信度比较低,这次的提高和这些分析技术和对应活动的提高是有关系的,我就补充一下。 ( 2014-05-09 12:19:00 )

[ 主持人 ]

北京科技报社记者:IPCC的各项报告非常专业,但是在向大众科普方面,各个专家有什么建议,如何往下推呢?

姜彤:大家从会议材料可以看出,国家气候中心在第一时间就解读了三个工作组报告,从科学性上我们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一种是宣传册,这三本小册子分别用通俗语言、漂亮的文字和图片展示三个工作组的主要结论。

第二我们在国内的一些报刊,尤其是气候变化学术杂志上,解读每章节和方法论的进展,受众面主要是科学家这一层次。另外我们还在国际杂志上解读最新的发现,比如在国际最顶尖的水文杂志上用快报的方式解读,这个受众面是不一样的。

高云:我补充一下,刚才姜老师说的是学术层面的,另外中国气象局宣传科普中心会形成不同层面的产品。包括我们中国的3·23世界气象日、低碳日,会在媒体上发布比较通俗易懂的文章作品。包括IPCC有一个动画版的材料,就是全球为什么变暖,年龄比较低的孩子也能比较容易的了解这些。像这些活动,IPCC的报告出来以后,实际上各个层面都会从里面摘相应的东西,以比较合适的方式再发出来,包括中国气象局的宣传册子还有科普片,我们会在网站上再进行宣传解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希望媒体能够和我们的科普中心有一些联系,看大家关心什么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以比较合适的方式进行解读。

刘起勇:刚才的问题非常好,其实是如何从科普的角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让公众了解这个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就是人人都关心健康,每个人都很关心自己的健康,实际上气候变化影响了我们的健康。我参加了第二工作组报告的第11章,就是人类健康这部分。这方面总体的结论就是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活动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21世纪又是下一个一百年,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加剧,这是总体的结论。

这里面有很多方面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说我们身边的东西,我举几个例子,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有一个世界卫生日,那个就是定的保护人类健康应对气候变化主题,进一步从保护人类健康去了解气候变化,了解更多的危害,比如说对粮食的影响,对生态的影响,可能大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但是对人的健康是方方面面的,谁都躲不过。我举个例子,比如热浪来了,谁都会受影响。我们第五次评估报告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突出的发现,就是气候变化对污染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交互作用,就是气候变化加剧了污染,污染又加剧了气候变化,它最后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更严重的影响,这是一个新的结论。

另外一个,我们现在做的很多的适应减排的,很多的措施对人类健康都有益,在做减排的时候就保护了我们人类健康,从这些方面来讲,找到切入点,让更多的人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危害,特别是让决策者也从自身角度找到它的切入点。减排大家觉得很遥远,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刚才几位老师说的非常好,我们要回归我们的传统,我们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本身我们原来就是减排的模范。现在来讲我们有一些倾向,跟着美国学,我们房子弄的大,汽车排量高一点,威风一点,认为这样就是好。现在来讲,你想想我们原来中国的文化就是低碳环保的文化,就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实际上我们在里面我们要多发觉中国的元素和贡献,谢谢。

( 2014-05-09 12:22:00 )

[ 主持人 ]

中央广播电台记者:近期已经出现了极端的天气,在报告中也说了,跟气候变化有一些影响,请专家再跟我们进一步解读一下,也给我们再提出一些建议,还是联系到我们大众百姓,就是包括健康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注意,我们在生活方式怎么注意,给我们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姜彤:涉及到中国的极端事件的认识,中国50年的观测记录,与气候有关的极端事件每年造成经济损失两千亿,甚至个别年份到四千亿,大约占到GDP比重是2%,有时候更高一点。气候变化,刚才各位都谈到了,温度升的越高,极端事件的频率多发是密切相关,昨天晚上香港被淹了,深圳也被淹了,作为老百姓来讲大家都非常关注。作为个人来讲,我非常强调安全意识,尽早的提供发布预警的信息,关注这些信息,在出行安全各个方面要关注安全的问题。这个安全问题不是气候本身的问题,同时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

刘起勇:刚才说了,在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发生的时候,热浪,甚至沙尘暴,甚至台风的现象,实际上对甲亢的影响每个人都会受影响的。关于极端天气,咱们国家气象中心和中国气象局都已经做了预警的,大家要关注这个。我们现在做的,我负责973负责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前面发现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的影响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影响的人群有差别,比如我们的脆弱人群,像热浪它一般影响像职业人群,像你们记者也是危险人群,你们要到处采访,有时候可能来了任务不能停。有的时候在室外作业的人群,它是有它的特点,所以这些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谁在暴露或影响最大。对我们每个人来讲,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采取一些行动,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做这块,当然项目也在进行,我们也有一个网站,我们会不断发布我们一些新的科普东西,或者新的发展,我们在国际上发的论文,也希望我们以后多和媒体合作。

马世铭:我补充一下,关于极端事件的影响,第二工作组的报告里提到关注风险,关注极端事件在我们这部分提出,不仅要关注大的灾难性的极端事件,而且要关注小概率的极端事件,因为小概率事件积累的效果对贫困人口影响更大,特别是对贫困人口,从暂时性贫困到长期贫困,包括生计都有很大的影响,刚才看到了我们看到了第二工作组方面介绍了这一点,要关注一些小概率的极端事件,对这些脆弱的人群影响很大。

高云:大家还有问题吗。如果没有进一步的问题,我们感谢我们每一位作者,也感谢今天各位新闻媒体到中国气象局参加我们的宣讲,也希望通过各个媒体的渠道,把我们低碳的理念,包括IPCC更多的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知道,谢谢大家。 ( 2014-05-09 12:24:00 )

(责编:杨翼、蒋琪)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