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平川的德州如今隆起低碳生态新高地:研制成功全球首台直驱式太阳能空调;崛起全国最大的玻璃钢、中央空调产业集群;制定国家生物行业及产品标准17项;建成占地63平方公里,规划投资440亿元的“黄河国际生态城”,中国太阳城,中国新能源之都和生物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再添风采。
德州绝大多数企业属于民营中小企业,面临转型升级重任,亟须资金支持、科技支撑。一个金融资源比较匮乏、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的三线城市如何打造经济“升级版”?德州的回答是走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之路,让金融这一“经济的血液”和科技“第一生产力”更有效地支撑产业发展。
搭建大平台,促进金融、科技、产业对接,撮合三者“相亲成亲”。凭借着3项发明专利,山东鼎力集团获得农行2500万元贷款。类似企业不止鼎力集团一个。德州搭建金融与科技、产业有效对接的平台,鼓励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已成功举办四届的德州资本交易大会,成为山东乃至全国有影响的资本交易大会。于5月15日举行的第四届资交会,吸引600多家境内外机构1600多人参加会议,大会共签约招商项目322个,合同金额1050亿元。
坚持“引进来”,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吸引百家创业投资、融资租赁、信托投资等金融机构相继进驻,引导企业开展直接融资。临邑县天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前是一家规模很小的私营企业,4年前通过在天交所挂牌上市,出让股权500万股,募集资金1100万元,以良好的业绩被上市企业苏州天马精细化学品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成为德州第一家“曲线登陆”深交所的企业。山东峰宇面粉有限公司以前受资金制约,企业规模无法做大,今年4月份通过债券私募,一期到位资金5000万元,成为该市首家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的企业。
坚持“挂出去”,推进企业上市,高效“补血造血”。从全市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中精挑细选,建立起拟上市资源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资源后备库,入库的企业有150余家。仅2013年,德州就有索通发展等2家企业在证监会审核,鑫秋种业等31家企业完成股改,福田药业等29家企业引进私募32亿元,新源发等4家企业实现间接上市,17家企业在场外市场挂牌。
建立新机制,鼓励创业创新,激发科研活力。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初始规模为1亿元,以参股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扶持科技创新,并通过退出机制循环使用。投资5亿元组建德州应用技术研究院,引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分支机构。
借助融合创新的“魔方”,德州一大批科技型企业迅速成长,目前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26.29%。根据规划,经过5年科技和金融的加速融合,德州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58%,全社会融资规模超过8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