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环保>>2014环保专题>>2014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人民日报》:采访札记——山行

2014年07月02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人民日报》:采访札记——山行

  车行贵州,触目皆山。

  山山各不同。黔东南,绵绵脉脉,清幽秀丽;铜仁,千峰耸峙,崎崛神秘;到了毕节,山陡然大了,乌蒙磅礴,万仞壁立。

  曾几何时,山于贵州,格外沉重——

  山高,路就远。层峦叠嶂,挡住的不只是步履。

  山多,地就少。开荒开到天边边,种地种到山尖尖。

  今朝刮目相看。

  从黔东南到黔西北,从武陵山区到乌蒙山区,7天3个地市,3000公里盘旋,刷新大山印象,与扶贫攻坚紧密相连的几组关系,由此有了更深切的体悟。比如,人口、资源、环境;比如,改革、发展、稳定。

  改革行至今天,已成系统工程。统筹协调,才能整体推进。

  跳出扶贫看扶贫,构建扶贫开发大格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减贫脱贫,有了支撑。今年,贵州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000公里,明年,县县通高速;随着贵广高铁今年通车,贵州进入高铁时代。交通先行,突破前行。贵阳去榕江,过去,大半天颠簸,先到州府,再11小时车程,才达目的地;而今走蓉厦高速,不过4小时。

  开放与改革,一体两面。路通了,改变了时空概念,重构了生产要素,更刷新了视野观念。

  重新打量的,首先是山。石头多,土层薄,种粮不行,种花椒、天麻正对头。退耕还林,宜林则林,宜茶则茶,宜旅游则旅游,十大优势特色产业染绿大山。多年欠发达,渴盼大发展。然而,吹响扶贫攻坚集结号的贵州,面对上项目,搞产业,建园区,没有一哄而上,照单全收,而是表现出难得的清醒,既考虑技术含量、就业容量,更追问环境质量,重化工项目,一概拒之门外。

  清新空气就是人气财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产业扶贫园区蓬蓬勃勃,吸引了大批社会和金融资金,以色列水培蔬菜、澳洲淡水龙虾、台湾生态观光园林,在大山里扎根。去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22万由园区直接创造。

  越是贫困的地方,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度越高。减少贫困人口,才能从根本上减轻环境压力;反过来,护好绿水青山,才能共享生态红利,加快致富步伐。今天的贵州,既是全国扶贫开发主战场,又是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扶贫攻坚与守住底线,在这里辩证统一。

  扶贫离不开“扶”。31个中央单位、8个东部城市对口帮扶,贵州看重这份特殊的情义。同时,最大的扶贫是发展,山里人喊出“扶贫也要自力更生”——

  毕节市七星关区小坝镇,大山里崛起的新能源汽车基地,投产到开工,短短一年。

  贵州不富裕,不富裕的贵州提出了教育“9 3”计划。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加快发展中职3年教育。营养餐县县覆盖,惠及连片特困地区近400万农村学娃;中职全部免费,学校建到园区,专业围绕产业,学生就近就业。

  到赫章已是夜里9点,晚饭吃到一半,县委书记匆忙赶来,连声道歉:去乡镇转转,路上耽搁了。去海雀村,苗族老乡朱学安一把拉住市委副书记——这个干部他熟悉,两个月,上了他家六回门。

  “贵州不需要艰苦不奋斗的干部!”这是省委书记赵克志的名言。改革的主体永远是人,关键在人。在贵州采访,常听两个词,一个是内生动力,一个是良心扶贫。告别等、靠、要,提振精、气、神,新一轮扶贫攻坚,谋划赶超之策,更夯实执政之基。

  在榕江,采访完生态移民新村,提出去迁出地月亮山看一看。当地人赶忙拦住:从县城到山里,路不好走,坐车还得12小时……过去两年,贵州减少贫困人口404万,未来几年,贵州还将减贫745万。扶贫攻坚,还有很多这样的“最后一公里”。

  这里是云贵高原,1公里高速路,平均造价1个亿。一路上,崇山峻岭间,不时闪出高桥长隧;条条新路,石壁间掏凿出来,白云般缠绕山腰。望之感慨万千。

  贵州看山,看出复杂与艰辛,也看出定力和勇毅。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常常在兜兜转转的艰难爬行之后,一回头,先前高耸的座座山峰,不知何时已经甩在身后,踩在脚底。

(责编:实习生、蒋琪)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