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飞机上俯瞰,腾冲层林尽染,绿满山乡,宛如一握温润的翡翠。“人依树,树养人”,云南腾冲人和树的故事,让人欣喜、回味。
“卖祖宗留下的树,出门咋见人?”
在马站乡和睦村,曾有人出价数万元买段生祥家几棵红花油茶树,被拒绝了。老段说:“卖祖宗留下的树,出门咋见人?”
65岁的段怀邦讲起和睦村红花油茶的历史,头头是道。
村里先人明代从中原迁来落户,是先有树后有村。“大炼钢铁”那阵子,村民顶不住,白天砍树晚上哭。砍到2/3时,有科技人员听说日本学者宣称红花油茶的故乡在东瀛,呼吁不要再砍,剩下的树躲过一劫。和睦村人用红花油茶籽榨出的油换布票、赚学费,养活了几代人。村里建房,宁愿去别处买木材也不砍树。“只栽树、不砍树,是祖辈的规矩”,段怀邦说。
县里给大树、古树办了“身份证”,加以保护。前年曲石镇8棵大树被挖,镇领导、林业站干部一律被问责。
县委书记何伟认为:“抓生态,不能光想着环境怎么对人好,还得琢磨人怎样对树好、对动物好。”
树林富了腾冲人的口袋,也丰富了大家的脑袋。银杏村里雌树多的人家收果子,总忘不了给有雄树的人家送些去。
县委宣传部胡丽华部长觉得,树是腾冲人文化传承和文明素养的一把尺子。
“老百姓沾了树的光”
仲夏,固东镇江东银杏村里青翠欲滴。待到秋天,3万株银杏会把这里打扮成童话世界——“碧蓝天,地金黄,白果香,喜儿郎”。
“果子香果子糯欲称几斤银杏才去 叶子绿叶子黄不摄几个镜头不走”,陈耀邦大门口的对联引人踏访。他家的“白果宴”很受欢迎,毛收入10多万。陈耀邦说:“老百姓沾了树的光!”
和睦村,初春时万亩红花油茶俏满枝头,成为旅游新宠。村庄背靠陡峭的麻栗山,山上茂林修竹,从没发生过滑坡、泥石流。尊奉“饥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祖训,村民世代以石工为业闯荡四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是“历史问题”。“依靠红花油茶把乡村游搞起来,就不用背井离乡了。”党总支书记段锡锋说。
从2007年开发旅游至今,来银杏村的游客增长了10多倍。和睦村的“茶花源居”才开半年,赚了10多万。
搞城乡一体化,腾冲县在农村推行“离土不离家,农民变居民,产品变商品”的政策。对银杏、和睦这样的旅游村,县里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逐步配套进去,不搞大拆大建。
和睦村村口石碑上刻着“心宽路宽”,谈起未来,段锡锋说:“对开发不急躁,对赚钱不着迷,正是我们对这一古训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