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环保

联合国气候峰会今召开 外媒指责中国碳排放量高

潘基

2014年09月23日16:37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联合国气候峰会今召开 外媒指责中国碳排放量高

联合国气候峰会今召开 外媒指责中国碳排放量高

纽约民众21日举行“气候游行”活动。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周二,纽约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首脑峰会。这是继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后,125个国家的领导人和代表再次为气候问题齐聚一堂,为遏制全球变暖的艰难行动注入新活力。峰会召开前,纽约21日举行“气候游行”,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纽约市长在内的31万人参加游行活动,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响应号召,在超过2000个城市和地区举行游行活动。路透社援引组织者的话称,这是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以来最大规模的民众集会。

  “从阿富汗到英国,从法国到保加利亚,”路透社22日报道称,气候峰会前,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众21日响应号召,在超过2000个城市和地区参加“国际气候行动日”游行活动。法新社称,许多巴黎人骑着自行车参加“气候游行”活动,他们打出横幅:“气候面临危险”,“世界各国领导人行动起来”等,试图向世界各国领导人传达明确信息。

  21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气候问题上没有B计划,因为我们没有B星球”。联合国秘书长气候问题特使玛丽·罗宾逊也呼吁,各国必须调整方向,立即采取措施。她期望此次峰会起到推动作用,使民众能够感受到各国都有意愿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因为这是目前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也是最棘手的难题。

  “纽约气候峰会必须发出强烈信号!”奥地利生态新闻网22日表示,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是失败的,至今有11.2万人因极端气候事件死亡,各种损失达5000亿美元。德国《南德意志报》22日表示,2013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创纪录水平,地球很可能在30年之内进入危险气候变化的临界点。

  美联社称,自哥本哈根峰会后,全球各国领导人对世界气候变化的无能为力令人失望,此次125国的领导人和代表齐聚峰会,或许有助于在明年底诞生一个新的全球气候公约。但加拿大《国家邮报》称,本届峰会盛况空前,很可能还是“雷声大雨点小”,无法实现实质性进展。正如加州环境问题专家史蒂夫·戴维斯所言,气候问题仿佛一辆高速冲向悬崖的汽车,尽管大家都在讨论刹车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却“一脚踩油门另一脚踩刹车”。

  英国BBC称,潘基文指望那些饱受气候变化危害的小国表现得更积极。但对于大国而言,它们不会在本届峰会上过早摊牌,因为它们想先看看牌桌上有什么,所以峰会还会继续扯皮下去。加拿大电视台称,并非所有国家领导人都给潘基文面子,加拿大总理哈珀将错过气候峰会,直接参加联大以及联大期间召开的孕产妇和特殊儿童保健联合国会议,只派联邦环境部长与会。俄罗斯仅派负责气候变化的总统顾问出席,印度只派环境部长出席。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国际气候政策主任杰克·施密特认为,各国首先会考虑本国政治局势的牵制,而不会冒险作出气候承诺。白宫已宣布奥巴马在峰会上不会提新目标,却会向碳排放大国中国和印度施压,试图迫使后者采取更积极的行动。

  “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首次超过欧盟。”德国《商报》22日表示,全球碳计划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人均碳排放量已超过欧盟,排在美国和澳大利亚之后;中国是碳总排放量的最大国,是美国碳排放量的两倍,比美国和欧盟的碳排放量的总和还多。新的数据要求中国担负起新的责任。而“德国之声”表示,中国一直在努力,绿色电力比例有望今年超过德国这位“绿色能源世界冠军”。北京越来越清楚认识到,如不能成功进行“绿色革命”,可能会毁灭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跟欧盟作比较是一种将问题简单化的错误,这种比较没有历史感,也看不出全过程的规律。在碳排放量问题上,无论是从发展阶段、经济状况还是产业链结构上看,中国和欧盟都不具可比性。欧美国家的碳排放量早已过了工业化革命的峰值,逐渐开始下降。而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未完成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并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他说,作为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的碳排放量还是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指责中国是毫无道理的。这种比较是在西方语境下的比较,是没有价值的。【环球时报驻加拿大、德国特约记者 陶短房(微博)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杜天琦】

(责编:杨翼、蒋琪)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