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华伟制图
核心阅读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部利用人工渠道输水,从起点丹江口水库出发的水流,北行不远面临的难关就是横跨湍河。
控制性工程湍河渡槽,设计流量为每秒350立方米,最大流量为每秒420立方米,其渡槽内径、单跨跨度、最大流量均属世界首例。
连续半个多月的连绵细雨不仅彻底结束了河南旱情,而且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工作人员喜上眉梢。
“现在水量充沛,随时可以把一库清水送往京津。”近日,在湍河渡槽工程建设现场,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南阳项目部经理王军告诉记者,“总干渠进行了充水试验,全面检验总干渠输水建筑物、沿线控制建筑物及其他相关设施的安全性,为全线通水做好了充分准备。”
提前发挥调水作用,缓解特大旱情
用“水流湍急”描述湍河,不如用来形容湍河渡槽里的丹江水更加贴切。记者站在渡槽的维护通道俯身向下看,只见渡槽内水波荡漾,时不时还能看见几条鱼随着水流,游向北方。
湍河渡槽工程项目经理陈谋建告诉记者,现在湍河渡槽中水深大概有2米,流量每秒达40立方米,丹江水正在源源不断地流向平顶山市白龟山水库。
据了解,为缓解今夏平顶山市63年以来遭遇的特大旱情,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按照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的安排,在未完成充水试验的前提下,通过多方协调,提前利用中线总干渠,从丹江口水库向平顶山市白龟山水库输水,调水规模为2400万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提前发挥了调水作用。
湍河渡槽工程位于河南邓州市十林镇张坡村和赵集镇冀寨村之间的湍河上,2010年12月28日正式开工,2013年9月28日主体工程完工。全长1030米,槽身为相互独立的3槽预应力混凝土U形结构,共18跨,单跨重量达1600吨。湍河渡槽采用造槽机现场浇注施工,渡槽内径9米,单跨跨度40米,设计流量为每秒350立方米,最大流量为每秒420立方米,其渡槽内径、单跨跨度、最大流量均属世界首例。
“当初接受建设任务时,心里真是没底儿。但历时3年,终于圆满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现在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陈谋建说。
现场虽然已经不见起起落落的吊装机和来来往往的工程车,但仍然能够看到20多位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
“虽然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但配套建设还在继续,如外墙装饰、水土保持和绿化、养护工作等,就像盖房子,房子盖好了,但装饰装修必不可少。”陈谋建不仅语速很快,而且身手敏捷,几个跨步下来,就从倾斜45度的工程外坡爬到了工程现场。按照要求,工程完工后需要封闭施工道路,但日后运营维护的通道还在建设。所以这段时间,工作人员只能通过倾斜45度的工程外坡爬上爬下。
湍河渡槽要成为水利建设的标杆
在湍河渡槽的西北方向不远处,能够看到一座“陆地上的渡槽”,其大小、外形和湍河渡槽一模一样,非常壮观。原来,这座“陆地上的渡槽”是湍河渡槽的1∶1仿真试验槽。
“虽然湍河河面宽度仅100多米,但周边地形复杂,在工程考察设计阶段,许多水工结构专家到了现场考察,觉得建设单跨40米、3槽预应力混凝土U形结构的渡槽‘风险很大’。”参与湍河渡槽设计的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谢波告诉记者。
为了对工程负责,湍河工程项目部预先建造1∶1仿真试验槽,模拟水流水速,测算分析一年中U形渡槽的预应力变化,并针对收集到的研究数据,对渡槽设计进行更改和优化,然后再进行真正的施工建设。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湍河渡槽工程是唯一建造1∶1仿真试验槽的。
据了解,与矩形、方形渡槽相比,U形渡槽代表着更为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它不仅更加美观,且更节省土地和成本,更经久耐用,过流能力更强。当前,U形渡槽工程的常见单跨长度为20米,湍河渡槽尝试创新为40米。
“我个人认为,湍河渡槽的建设成功,可以成为日后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标杆。此工程在节约建设成本、缩短工期、提高技术含量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好的示范和借鉴意义。”谢波把安全帽帽檐儿压得很低,却难掩喜悦之情。
“万事俱备,只待通水了”
除了工程建设的难度,连续施工的辛苦,对抗孤独,也是湍河渡槽项目部工作人员的一门必修课。
晚饭后7点半,1989年出生的安徽小伙儿周炼钢匆忙回到住处,2010年大学毕业后,他就来到湍河工程项目部,一直在施工管理处工作。
“我们这里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来工地上班,年纪轻轻的,在这里风吹日晒,从施工一线干起,不容易。”陈谋建说完,一溜小跑地冲下外坡。由于雨后外坡土路泥泞,他的绿色胶鞋已经成了土黄色,裤子也被溅得到处都是泥点。
如果不是周炼钢告诉记者,很难相信,皮肤黝黑、脸上已经写满“沧桑”、头顶略显“地中海”的项目经理陈谋建是1982年出生的。他2005年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南水北调工程上工作,同样是从施工一线干起,一干就是近十年。
“国家投了很多钱的项目,涉及上亿百姓的民生工程,不敢不认真。现在万事俱备,只待通水了。”陈谋建笑着说。
资料由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河南直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