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不可能一蹴而就,解决突出问题要打攻坚战,实现环境质量大幅改善要打持久战。治霾的高招有没有?有!那就是像愚公移山一样,老老实实下些笨功夫
进入10月,京津冀地区遭遇三轮灰霾天气,人们不禁发问:灰霾啥时候才能治好,有没有什么治理高招?
有人把高招理解为治霾效果显著的办法。为了治霾,从国家到地方,从单位到个人,大家想出了不少办法。宏观层面,有调整产业结构;中观层面,有机动车限行、压减燃煤、工地降尘、要求企业达标排放等;微观层面,有使用喷雾车降尘,家庭购买空气净化器、摆放花草,外出戴口罩等等。这里面,哪一个是所谓的高招呢?
如果抱着急于求成的心理,哪一个办法都不是高招。换句话说,治霾就没有立竿见影的单一高招。一个人生了重病,医生总要采取多种措施,开好几种药,还要嘱咐病人休养生息,这样才可能慢慢恢复元气。大气污染是严重的环境病,怎能期待一招制敌,马上见效?
去年9月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从十个方面提出了35项治霾措施,这35项措施单打一的效果有限,只有综合使用,形成合力,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高招。遗憾的是,这些措施刚刚实施一年,在一些地方也没有被认真落实。措施是硬措施,执行中却没有硬起来,高招也就显不出高来了。
期待高招的心情可以理解。谁都不愿意生活在污染之中,衣食住行条件均得到大幅度改善的国人,对好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人们的环境意识在增强,对污染的容忍度在下降。凡此种种,催生一些人对灰霾天气的调侃、焦虑、诘问、责难,也无可厚非。但是,情绪化的表达,不能代替对灰霾成因的理性认识。
灰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超过了环境容量,次要原因是不利的气象条件阻碍污染物扩散。具体到每个地方,作为主要污染物的机动车尾气、燃煤废气、扬尘、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成分所占比例有所不同。这一基本结论,是长期科学研究的结果,发达国家的治霾经历也证明是这样。
只有正视灰霾形成的主因,才能切实认识到每个人都在排放污染物,在污染面前每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评价治霾效果,不能简单片面,而要多接地气,要把自己摆进去。
高招是硬招。首先是执法要硬。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环保执法的态度要硬,各级环保部门打击违法排污的行动要硬,对于政府工作人员渎职、失职和企业环境污染犯罪的问责要硬。
高招是细招。细节决定成败,所有措施都要落到细处才能见到实效。当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主要城市的污染源解析需要尽快细化,以便当地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精准治霾。
高招是实招。大气污染需要区域联防联控,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却说得多做得少,或者弄虚作假。大气污染需要每个人行动起来,有的人却光说不练,有的认为事不关己,有的因为减排涉及自身利益而与执法者对抗。治霾,得真治才行。
归结起来,治霾没有捷径可走,没有什么“特效药”。中国仍处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能源消费一煤独大,社会管理相对粗放,这些国情决定了治霾不可能一蹴而就,解决突出问题要打攻坚战,实现环境质量大幅改善要打持久战。治霾的高招有没有?有!那就是像愚公移山一样,老老实实下些笨功夫。
《 人民日报 》( 2014年10月25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