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天津11月2日电 (记者靳博)“这天气,惆怅。”望着灰蒙蒙的天,同行的记者互相调侃。在天津采访的几天,恰好赶上10月底京津冀大范围雾霾。“霾来如山倒,霾去如抽丝。”一句玩笑道出雾霾治理的难度。
找准“病灶”才能根治顽症。根据天津市环保局数据,天津市PM2.5来源中本地排放占66%—78%,区域传输占22%—34%。在本地污染贡献中,扬尘、燃煤、机动车、工业生产占比分别为30%、27%、20%、17%。一年来,天津通过制度建设、严防严控、技术进步,打出了一套治理雾霾的“组合拳”。
治霾,顶层设计是关键。2013年9月,天津启动实施“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将任务细化分解为“四清一绿”——清新空气、清水河道、清洁村庄、清洁社区、绿化美化,其中清新空气行动列为首要任务。国务院发布“大气十条”后,天津制定实施《天津市清新空气行动方案》,确定10条66项措施462项任务2055个项目并分解落实,绘制成污染治理重点工程分布图,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根据《天津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2980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区域面积占市域国土总面积1/4,红线区内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
治霾,部门合作不可少。10月24日下午,在天津静海县西双塘路段,交管和环保部门正联合抽查过路机动车辆尾气。一辆机动车尾气遥感检测车停在路边,车顶的电子屏即时显示经过汽车的尾气排放数值是否超标。“监测车可以在0.7秒内获取检测数据,效率是传统方法的50倍,发现尾气超标的车辆,交警部门会在路口拦下司机,处以50—200元的罚款,同时录入车辆信息限期整改。”天津市环保局机动车污染防治处处长郭康伟介绍。
治霾,创新监管是重要内容。今年7月1日,新的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颁布实施的同一天,天津大幅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化学需氧量等4种排污费收费标准平均提高9倍。同时,为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结构,天津还建立减排激励和超排惩罚机制。按污染物排放浓度低于规定排放标准,分6档计收排污费。“发挥价格倒逼机制的作用,做到少排少收,多排多收,超排加倍。”天津市发改委副巡视员李军说。
科技防霾是保障。在天津海泰充电站,一辆电动公交车驶入车库,全程由机器人操作更换电池,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天津市电力公司副总经理王迎秋介绍,海泰充电站运行两年多,在此充电的纯电动公交车累计行驶里程510.2万公里,替代燃油消耗约19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779吨。而天津公交集团有纯电动车290辆,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299辆,总行驶路程800多万公里,运送乘客1600多万人次。
随着制度完善、监管严密、技术进步以及公众参与度的不断提升,天津治霾成效逐渐显露。截至9月底,天津今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41天,与去年同比增加31天;重污染天数15天,同比减少19天;六项主要污染物中PM2.5和PM10平均浓度为76微克立方米和1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1%和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