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环保

极端气象灾害威胁国家安全 干扰越大风险越高

本报记者 刘 毅

2014年12月13日12: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极端气象灾害威胁国家安全(绿色家园)

  今年11月初,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丹麦哥本哈根发布了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标志着第五次评估报告最终完成。

  这一评估报告有哪些亮点,对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将产生什么影响,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有哪些借鉴意义?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中国政府首席代表、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等专家近日接受记者采访,对评估报告进行了解读。

  进一步夯实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

  人类对气候的干扰越大,面临的风险就越高

  第五次评估报告是由各国政府推荐的优秀科学家共同编写完成,前后经历了大约6年半时间,经各国政府和专家多轮评审,代表了当今科学界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水平。

  郑国光介绍,第五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明确指出: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是明显的;人类对气候的干扰越大,面临的风险就越高;人类可以采取措施限制气候变化,建立一个更加繁荣、可持续的未来。与前几次评估报告相比,第五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进一步夯实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进一步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并重问题,强调了全球长期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建立更为合理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

  随着卫星遥感等多种观测手段的进步以及各国政府对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视,近年来,气候观测获得的数据更加丰富,气候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此基础上,第五次评估报告以更多的事实和证据,证实了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导致了一半以上的全球变暖,这一结论的可信度在95%以上。郑国光说:“这一表述既明确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又对人类活动的实际贡献做出了量化分析,显示了气候变化研究在科学上的进步。”

  第五次评估报告强调了全球长期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对此,郑国光表示,评估报告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经济研究相结合,量化评估了“全球2℃升温”目标下的累积排放空间,提出了全球长期的减排路径,以及不同减排路径下能源、交通、建筑、工业、城镇建设等领域的低碳发展途径和技术选择,这显示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巨大潜力。

  今年9月23日联合国召开气候变化首脑峰会,就2015年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2020年以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协议,取得了政治共识。第五次评估报告的发布,对2020年以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制度的建立将产生重要影响。

  “气候变暖并没有停滞”

  2014年可能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

  1998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创下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此后,2005年、201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曾经和1998年持平,但一直没有创出新高。有研究认为,1999年以后全球气候变暖进入了一个“停滞期”。近几年来,不时袭来的寒潮甚至极寒天气,也让很多人产生怀疑:气候真的还在变暖吗?

  “全球变暖的速率在减缓,但是全球变暖的趋势并没有停止。”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强调。

  秦大河说,第五次评估报告显示,最近的连续三个十年,仍然是过去100多年里最暖的,每个十年的温度都比上一个十年高。冰川继续退化、南极冰盖继续加速损失、海洋一直变暖等等,表明全球变暖没有停滞。“所以说全球变暖从1998年来停止,或者是变冷了,这些结论是不存在的。”

  12月3日,世界气象组织发表2014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声明称,受海洋表面温度升高等因素影响,2014年可能将超过2010、2005和1998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年。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说:“15个最暖年份中有14个都发生在21世纪,因此,气候变暖并没有停滞。”

  频繁出现的“暖年”,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带来的温室效应。2013年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的浓度升至历史新高,其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396ppm(ppm为百万分之一),是工业化之前平均水平的142%。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罕见的暴雨、洪涝以及干旱,极端性、灾害性天气多发。拿今年来说,澳大利亚遭遇罕见高温,洪水大风灾害袭扰欧洲,印度首都新德里6月份最高气温创62年来最高纪录;在我国,1949年以来最强台风“威马逊”袭击华南,夏季西南地区多地日最高气温破纪录,深圳遭遇2008年以来最强暴雨,云南连续6年出现春旱……

  根据第五次评估报告,未来温室气体持续排放将导致气候继续变暖,进一步放大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还可能产生新的风险。预计本世纪全球部分地区的高温和暴雨事件将趋多,干旱程度将加剧,威胁各国粮食、水资源和能源安全,并可能引发饥荒、气候移民和社会动荡。

  极端气象灾害对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威胁

  用气候风险的理念来管理、应对气候变化

  我国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是世界上遭受极端气候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6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每十年约升高0.23℃,是全球温升幅度的两倍。1990年至2013年,我国因气象灾害死亡9.1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5.5万多亿元。

  郑国光指出,中国面临的气候新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资源风险加剧。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各地旱涝频发,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从总量上看,水资源短缺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资源约束。二是生态安全风险升级,海洋、海岸带、森林、草场等生态环境受到严峻考验。三是健康安全风险加大,高温、干旱、洪涝、雾霾等已经成为危害健康的重要因素,对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累积性效应逐步增强。

  专家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利弊共存,以弊为主。近30年来,全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种植北界北移了约4个纬度,特别是东北水稻种植区北扩,冷害、冻害减少。然而,气候变化也使全国冬小麦、玉米和双季稻的平均单产分别减少5.8%、3.4%和1.9%。同时,因水资源短缺,我国每年有1800万公顷至3200万公顷耕地受干旱影响,占播种面积的12%至22%。

  郑国光认为,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产生了重大威胁,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气候安全问题,把气候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考虑。气候安全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不受气候变化威胁的状态。作为一种全新的非传统安全,气候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的重要前提,是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障。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给我们一个新的理念,就是要用气候风险的理念来管理、应对气候变化,一方面要加强风险管理,降低气候变化风险,另一方面对已经和即将发生的影响,我们要积极适应。”郑国光说。

  目前,我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7吨,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和欧盟持平,我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郑国光表示,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需要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近,中美发表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明确提出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表明了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强决心。

  秦大河认为,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契机的能源革命是当代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中国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对产业界和科技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发展。

  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郑国光建议,把应对极端气候灾害作为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内容,强化极端气候灾害风险防范措施,着力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同时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立法。

(责编:陈健、刘阳)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