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近日表示,中国发展方式选择不光要考虑资源能源问题,更要注重“环境容量有限”这个基本国情;而且相对于世界平均值,中国并不富煤,中国人均探明可开采储量是世界均值的67%,因此我们用煤也得悠着点。
杜祥琬在“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与能源转型国际研讨会”上说,中国东部(爱辉—腾冲线以东)的人口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近5倍,其单位面积年煤炭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12倍,油耗空间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碳排放空间密度已是全球平均值的6倍。这几个数字足以说明:我们的环境负荷已经数倍于全球平均值,也就是说我们的环境容量比世界平均值小数倍。如果中、西部沿袭东部的发展路径,我国会更高碳,因此新型城镇化能否低碳,是我国现在面临的“大考”。
杜祥琬表示,我们经常听到“中国富煤”这样的说法,相对于油气而言,说“富煤”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相对于世界平均值,中国并不富煤。储采比中国是35,世界是118,因此我们用煤也得悠着点,要控量、高效、洁净、低碳,抑制不合理的需求。
如何发展低碳能源?杜祥琬认为要“三匹马”并驾齐驱: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包括非常规天然气),只靠其中的某一个方面不足以实现高比例的替代煤炭,要靠“三匹马”一起努力才能够尽早实现对煤炭高比例的替代。现在一些地方发展煤制气的热情很高,实际上煤制气并不是天然气,它高耗煤、高耗水、不低碳,所以不是发展方向。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在研讨会上表示:2013年,在74个安装了PM2.5监测设施的城市里,只有拉萨、海口、舟山三个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煤炭的重密度区跟空气污染之间的相关性很强。根据环境规划院的统计研究,2012年煤炭直接燃烧带来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跟烟粉尘的排放量,分别占我国这三个指标总排放量的79%、57%和44%。我国煤炭使用对环境PM2.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的贡献在50%至60%之间。
“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是控制PM2.5污染最重要的手段。”王金南说,仅通过末端治理不可能解决大气环境问题,必须实施燃煤总量控制等源头治理手段。建议在重点区域设立“污染物排放总量—煤炭消费总量”的双总量联动控制机制;对煤炭消费的三大行业:煤电、工业煤窑、焦炭生产,制定与新空气质量标准相适应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煤炭排污收费标准,提高煤炭环境成本内部化水平;建立清洁能源配额交易,把清洁能源配额跟大气污染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交易系统结合起来。
这一研讨会由“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项目主办,国内外专家、驻华使馆代表、政府官员、企业协会、非政府组织代表450多人出席会议。在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内20多家单位,于2013年10月启动“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与政策研究”课题项目,为设定全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实施路线图和行动计划提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