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生态

蒙古族:吟唱一首绿色长调

巴义尔
2017年02月07日08:3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
  巴义尔摄

  草原上的长鬃烈马
  巴义尔摄

  热爱草原的蒙古民族,一向注重保护自己的生态环境。许多动听的长调以及民歌,都特别强调和赞美植被、湖水、动物等大自然的良性循环。蒙古人以感恩心唱出了人与草原和谐共生的美好感情。

  蒙古人的环保理念代代相传,形成文化文明并继续在现代社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比如阿尔山,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草原文化的精髓所在。阿尔山是内蒙古兴安盟的一个县级市,这里全年晴空万里,山水养眼,更有泉涌处处,树木葱郁,现在阿尔山的旅游越来越火,这个大兴安岭深处的袖珍小市开始名满天下。

  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葛健博士说:“阿尔山就是一个完全绿色无污染的地方,专业机构到这里做过检测,这里的PM2.5全年没有超过5的时候。” 

  事实上,在内蒙古,像阿尔山这样的纯净空间并不少见。无论在什么湖畔或河流,清澈的湖水让人心旷神怡,瑰丽的石子异彩纷呈,游客不免要捡几块带回去。随行的内蒙古人就会提醒:不要带走任何东西,可以看,可以听,自然的东西就让它们自然地存在着吧……

  游牧的蒙古人都知道,不在河里洗衣服,不扔杂物,因为会污染并影响到下游,而下游很可能是自己的下一个轮牧地。孩子们如果在地上挖坑玩,最后要将把它填平再走——它很可能让马匹或人们绊倒。

  蒙古包的材料都是自然物:木头、鬃毛绳、毡子等。迁走时,搭建蒙古包的地方会被收拾干净,不留任何杂物,很快就会花草茂密,绿色如初。居住的夏牧场边的湖水中野鸭徜徉,鱼儿畅游,牧人不会打它们,它们也不惧怕,近距离地与人相处,形成和谐美好的画面。

  保护生态成为自觉行为。鄂尔多斯人在泉源旁举行仪式祭泉,感谢它滋养万物;草原上随处可见泉源被木栏围起来保护;湖水旁有敖包,在敖包上举行仪式,表示感恩和祈福;狩猎只在秋冬季,因为春季是繁殖时节,夏季是生长时期。向大自然适度索取,不占有超过生存需要以外的财富,已经拥有的也要物尽其用:蒙古五畜(牛、马、骆驼、山羊、绵羊)的皮毛、肉乳皆有用途,就是牛粪、羊粪等在蒙古语里也有专用名词,绝无“粪便”之意,它们成为绝佳的燃料,草原上没有“浪费”这个词汇。

  由于环保和崇敬成为自觉行为,由此形成了“契约社会”——大家约定俗成,心照不宣,彼此了解,相互约束。在文字尚未采用的漫长时期里,“口传契约型社会”主导着蒙古游牧世界,大量的敬畏理念通过歌唱、故事、演说乃至无声的行动来传播。有专家研究认为,契约型社会是现代法制建设的基础,只有在大家公认公知的前提下,法制才可能发挥作用。

(责编:李楠桦、杜燕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