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推动 部门联动 一竿子到底
全面推行河长制战役打响
“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中的铿锵话语犹在耳边。这是情系民心的庄严承诺,也是维护河流健康的号令动员。
战鼓催人,风生水起。全面推行河长制短短半年多时间,从中央到地方高位推动、快速行动,出方案、定目标、建制度,一张张路线图、时间表密集出炉。目前各省级方案全部完成,市县乡级方案紧锣密鼓、压茬推进。机构到位,河长就位,从江河源头到海滨湖畔,无论大江大河还是支流小河,越来越多的河流有了健康守护责任人。
“河长上岗,水质变样,挖淤泥、清河道,家乡的望虞河变清了!”江苏苏州相城区居民们感叹。“一场清河行动,让臭水河变了,小时候的小垾河又回来了!”安徽芜湖县李家村农民们感慨。
……
全面推行河长制战役已经打响,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生根,身边的河流悄然发生变化,污染的河清澈起来,断流的河欢奔起来。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河畅、水清、岸绿的美好图景正变为现实。
河长守水有责,“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层层织密河湖责任网
这是一道绕不开的发展难题——
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老水问题交错交织,一些河流污染、河道干涸、乱采乱挖、湖泊萎缩,水生态频频亮起“红灯”。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我们的水安全如何保障?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在云南大理洱海边,习近平总书记“立此存照”,他叮嘱当地干部:“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这是中央立足国情水情的决策部署和顶层设计——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2016年12月意见出台,河长制由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行动。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中央改革办直接督察,强力推动。
第一时间,部门联动。水利部牵头召开十部委视频会议,全面推进;与环境保护部共同制定实施方案,提出力争2018年6月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加快形成全面治水合力。
改革争在朝夕,各地快速响应。许多地方党政“一把手”抓,一竿子到底。从改革方案到具体部署,做细做实,层层推进。半年时间,各省级方案全部编制完成,25个省份方案正式实施。
谁当河长?河长制核心是党政同责,首长负责。29个省份明确省级总河长,许多地方党政“一把手”出任总河长,“一把手”抓“一把手”,责任层层压实。《意见》要求设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有的省份河长延伸到村。“‘一把手’任河长,既管水又管岸,反应链条缩短了,效率高了。”北京市水务局局长金树东直言。
一张张责任网逐步覆盖河湖。江苏打造河长制“升级版”,管理体系由骨干河道扩展到10万多条村级河道。福建省长担任总河长,市县乡分别设立河长,村级设河道专管员,“从区域到流域、从大江到小河”,所有河流全覆盖。
河长不是“冠名制”,而是“责任制”。在钱塘江源头,去年底衢州5县市区主要领导集中到任,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认河、巡河,签承诺书,立军令状,确保一江清水。在江西遂川县禾源镇,新任河长、镇党委书记彭传焱坦言压力:“有问题找河长,我是包干河道的第一责任人。”
“给每条河流健康的承诺。”上海提出,今年底所有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到2020年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江西明确,到2020年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0%以上;福建提出,到2020年12条主要流域94%以上水质达到Ⅲ类,建成安全生态水系5000公里。
全面推行河长制,一条条江河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实行一河一策,系统治理综合发力
河湖之病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治水千头万绪,河长怎么干?
全面推行河长制意见明确,各级河长肩负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六大任务。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这成了许多地方的行动指南。
治水思路在变——
浙江“五水共治”综合发力,各级河长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各部门分工有别,攥起来形成一个拳头。3年关停整治小企业3万多家、养殖场5万多户,消灭6500公里垃圾河,基本清除了“黑臭脏”污染河段。
北京按照“先河外后河内、先支流后干流、先治污后生态”系统治水,推进清河、凉水河等流域水系生态治河和滨水绿道建设,完成1460公里中小河道治理,实施河道截污治污300公里,恢复和新增湿地4000公顷。
治水方式在变——
缺水的天津着眼于“治”,各级河长走马上任,实现了河道精细化、数字化管理。“往年第一场雨,会把污水垃圾冲进海河,现在哪有问题立马解决。”天津市水务局副巡视员梁宝双说。
水网密布的上海“一河一策”分类治水:对黑臭河道,加强截污治污、调活水体、修复生态;对城区河湖,突出预防保护,实现水清岸绿;对郊区河湖,推进河道整治,打造美丽乡村。
手段更多元——
“由过去部门负责上升为党政首长负责制,河长制改变了部门各自为政局面,形成治水合力。”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劲松说。
在陕西灞河,蓝田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区域河长,一揽子治河方案出台,水务、环保、市政等部门联合行动,填平砂石厂,清理河道垃圾,建村级污水处理厂,同时采取“柔性治水”,种植草藤植物绿化河堤,一系列综合举措让灞河水变清,景变美。
江西南昌乌沙河,曾经河水像墨汁。整治乌沙河,当地成立河长办,河长既管水又管岸,相关部门拧成一股绳,都把水质放在心上,难题不再难了。治污、添绿,乌沙河岸边成群的鹭鸟又出现了。
行动更坚决——
福建漳州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纪律“三铁治水”。各级河长按“一段一策”原则,针对突出问题精准治理:芗城区减少面源污染,建立无公害种植基地;龙文区强化制度约束,实施生猪禁养;华安县加强生态整治,取缔沿江采石开矿。治水带来实效,九龙江水质达标率提升到92.3%。
更广泛的影响在岸上。在江西靖安县,凡是污染行业一律被拒之门外,县委书记田辉坦言,河长制倒逼经济转型,县里关停整治规模养殖场,打造全域旅游,让更多人吃上“生态饭”。重庆市荣昌区针对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出台方案,将全区河流河岸200米范围内设为禁养区。
全面推行河长制,各地掀起河湖综合治理的新高潮。量水发展、以水定成、以水定产,正成为许多地方的自觉行动。
长效机制加快建立,推动常态化治理,让河湖有人管、管得好
河流治理非一日之功,河长制能否实现“河长治”,制度保障是关键。
严格督办考核。水利部建立河长制督察制度,派出16个督查组逐省查看,“一省一单”反馈结果和整改意见,并将其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内容。环境保护部将河长制考核纳入中央环保督察。
河长必须守水有责、守水尽责。各地也出台严格考核办法。在江苏无锡,治水成了“一票否决”的硬任务,对工作不力者动真格,17名河长因不达标被约谈。在天津,河长“月考”排名,定期晒成绩单,并与“以奖代补”资金和干部实绩挂钩。在浙江,30个省级督查组每季度明察暗访,强化问责,探索“下游考核上游”“你点我查”等机制。
制度保障,变集中式治理为常态化治理。江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稳定投入机制,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4亿多元,市县两级每年投入近2亿元。上海梳理河长“问题清单”“责任清单”“项目清单”,将河长制工作任务实行全过程目标管理。江西省率先实行全境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水质改善好、节约用水多的县加大补偿。山东淄博临淄区针对河道 “六乱”现象,确权划界,落实责任,实施量化考核,探索出一条长效管用、科学规范的河道管理机制,河道环境改善,周边公园绿地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管理方式不断创新。洱海湖畔,云南大理州推行网格化管水,纵向以河道沟渠为主线,横向以村庄、农田、湿地、库塘为对象,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不留死角,“高原明珠”重现生机。四川遂宁探索“河长+警长”模式,公安部门协助河长,联手打击涉河涉水违法行为,同时为截污、水域管理、清障拆违等工作提供执法保障。
河流管得好不好,让群众说了算。安徽在河流显要位置设立“河长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浙江杭州,百姓可以通过手机APP找河长投诉。福建三明市实行“易信晒河”“微信治河”。河长制带动全民治水热潮。天津聘请河道社会监督员407名,带动全社会参与节水、护水。浙江涌现出一批“企业河长”“乡贤河长”“河小二”等民间河长。江苏推广政府购买服务,48%的河段实行了社会化管护。
全面推行河长制实现良好开局,但也要认识到,河长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河湖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深入推进河长治水管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才能保护好河流健康生命,让美丽中国渐行渐近。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16日 23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