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将掌控大江大河水质 监测数据真实性提升【2】

郄建荣

2018年04月17日09:10  来源:法制日报
 

2050个国考断面涵盖十大流域

“水、气、土”是目前我国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围绕这三大重点,近年来,中央深改组先后审议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以及《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等数十项生态环保改革文件,并对推进大气、水环境监测事权上收提出明确要求。

据生态环境部监测司司长刘志全介绍,地表水监测权上收主要涉及2050个国家考核监测断面。他告诉《法制日报》记者,2050个国考断面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松花江,辽河,海河,浙闽水系,西南诸河、西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干流,一级支流和二级支流,以及入海河流,涉及河流997条,湖库112座,其中,地表水评价、考核、排名断面1940个,入海河流考核断面110个。

刘志全说,205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站建设采取国家与地方共建模式,即国家负责新建水站仪器设备配置;地方负责新建水站站房和采水系统建设,并对地方投资建设的水站进行仪器设备填平补齐和系统功能更新。其中,需地方新建水站959个,需地方进行填平补齐仪器设备和更新系统功能的已建水站530个。

据《法制日报》记者了解,2050个国家站建成上收生态环境部后,生态环境部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水质采样监测和水质自动监测站运维,监测数据由生态环境部统一发布。在刘志全看来,这种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监测数据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保证《水十条》目标责任考核的客观公正。

刘志全说,从2017年10月起,这2050个国考断面全面推行“采测分离”模式,即将水质采样和分析测试工作交由第三方机构承担,改变过去属地监测模式。采测分离也就意味着2050个国考断面监测权上收基本完成。

目前,由于2050个国考断面中仍有近千个断面的自动站房正在建设中,因此,这些断面仍需要人工采测,人工采测频率是一个月一次。在生态环境部看来,无论现行的采测模式还是监测频率都很难全面真实地反映一个断面的水质情况。生态环境部透露,国家站建成后,除了不具备自动取样的断面外,将全部采用自动取样,监测频率也由一个月一次变成每4小时一次,一天6次。

刘志全说,按照生态环境部的要求,2018年7月底前,各地必须完成国家站的建设,监测数据实现联网共享。届时,国家地表水将全面实现国家考核、国家监测,用于评价、考核、排名的水环境监测数据也将更加真实客观准确。

监测数据真实性将大幅提升

国家站投入运行后,不仅监测权上收到生态环境部,而且生态环境部明确,自动站监测的参数要包含水温、pH、电导率、浊度、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等9项,此外,国家站建成后,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监测分析方法、统一质控要求,无疑,整个地表水监测工作将更加规范有序;监测数据将更加准确、可靠。

刘志全说,地表水采样的规范性和分析的准确性关系到监测数据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因此,生态环境部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要加强对采样公司和承担监测分析任务的地方监测单位的监管和考核,确保数据质量。

生态环境部上收了地表水监测权后,有地方担心,某些地方断面水质达标率可能会大幅下降,“原来达标率在80%左右,上收后可能就只有40%了。”地方上这位环保监测人员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在地表水监测权上收之前,绝大部门断面是人工采测,而且每个月只采测一次。“在监测数据上报时,一些地方确实存在着报好不报差的情况。”在这位监测人员看来,国家上收地表水的监测权后,一些地方难免会经历阵痛期。“尽管地方可能会出现断面水质达标率下降的情况,但是,地表水监测权上收后,特别是国家站运行后,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将大幅提升。”这位监测人员认为,阵痛期是必然过程,但不必担心。

生态环境部指出,地表水监测权上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确保国家地表水质的真实性,为正在进行的水污染防治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科学施策,确保水污染防治能够少走弯路。同时,实施地表水监测事权上收,并不意味着环境监测就与地方无关,今后监测数据仍然与地方共享。

无疑,随着2050个国家站的建成并投入运行,我国十大流域的水质状况将全面回归真实。

(责编:余璐、庄红韬)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