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环保执法、水文监测站自动化远程控制……

卫星遥感监测等科技让环保更精准【2】

记者 寇江泽 吴月辉 王锦涛

2018年05月23日07: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科技,让环保更精准(美丽中国·科技的力量(下))

无人机搭载热红外相机对企业进行高空监测时,可将物体发出的不可见电磁波转变为可见的热图像,上面的不同颜色代表被测物体的不同温度,可以清楚地反映夜晚环保设施的开启情况及排放情况。据介绍,如果无人机搭载高光谱传感器,还可以直接分析出污染物种类以及浓度。针对违法企业在节假日或夜间的偷排行为,监管部门利用无人机可以实现全天候执法。

当然,无人机执法也会受到一些因素制约,比如气象条件,大风、降雨等会影响飞行安全,空气质量则会影响拍摄效果。

  自动化远程控制水文遥测站,帮人琢磨河流“脾气

悬挂于缆道上的机器人沿缆道行走并停留在设定位置,测量水面流速。测量完,机器人自动返回停泊点,太阳能板可以为其充电。所获数据通过卫星通信,发送到省局中心站服务器,技术人员经过分析处理后生成水文报表。如果计算卫星网络中断,在线测流系统也可自成体系,作为一套独立设备完成流量测验任务并存储数据。

在青海首座自动化远程控制水文遥测站——曲麻河水文站,这套自动监测系统取代了传统的流速仪法和浮标法,实现在线监测。海拔4200多米的曲麻河监测站,距西宁1000余公里,已经实现无人值守、自动测报。

曲麻河水文站主要的任务,是监测水量的变化。“通过监测数据,计算枯水径流占全年径流的比例,比例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生态的变化。”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李其江解释,每年夏天,降雨增多,一部分渗入土壤,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而青海降水多是冰雪,源头区一般到来年3月才会融化。所以,每年11月到次年3月,青海进入枯水期,“各流域的土壤蓄水开始补给河水,枯水径流所占比例,实际上反映了水源的涵养能力。比例越高,说明当地的草地、森林、灌木等水源涵养能力越高,植被越好。”

“通过分析监测获取的水位、流量、流速、水质等水文数据,既可以琢磨监测河段的‘脾气’,更能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等项目工程提供水文服务,成为生态保护成效评估的一个重要依据。”李其江说。

流量监测用缆道雷达波在线测流系统。“无线遥控、配套定位,实现了远程操作。”李其江说,这套系统由缆道、雷达传感机器人、太阳能供电系统等组成。

如果光看颜值,曲麻河水文站这套听着高大上的高科技监测设备实在其貌不扬。就拿雷达传感机器人来说,它给人的第一感觉,不就是挂了俩滑轮的灰白色铁盒上加装了摄像头吗?其实不然,灰白色铁盒,学名叫自动行车,暗藏“黑科技”。它通过单电机链条驱动滑轮,行走于河面之上的缆道。“它可以自动停泊和充电,可爬大于30度的坡,最高速率可达每分钟60米。”李其江介绍,技术人员能远程控制,对监测站各种参数,如水位采集间隔时间、定时测流间隔时间等进行实时设置与修改,做到“私人订制”。

而看起来像摄像头的装置,实际上是雷达波测流传感器。它位于自动行车正下方,能在零下30摄氏度和零上80摄氏度正常工作。

“三江源地区气候恶劣、自然条件严酷,大规模设立常规水文站获取水文数据,需要派驻工作人员,不仅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在高寒缺氧地区难以实现水文驻测和巡测。”李其江说, “曲麻河水文站的设立,彻底改变了青海水文传统测验方式,实现了水文信息采集从单一驻测向驻测、巡测和遥测相结合的监测方式转变。”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23日 14 版)

(责编:沈光倩、贺迎春)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