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造林:为子孙后代创建绿水青山的好日子

施麟

2018年06月30日15:40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吃糠菜,住柳庵,一件皮袄四季穿。”陕西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由于历代过度垦殖和气候演变,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这些歌谣正是过去榆林恶劣的生态环境和人们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今年70岁的牛玉琴,从17岁嫁到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开始,就与这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1984年冬,靖边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承包治沙,“一包30年不变”。牛玉琴与丈夫张加旺商量,俩人决定承包万亩荒沙滩。后来,张加旺因为治沙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人世。为了完成丈夫的遗愿,牛玉琴坚持在沙地里种树。三十余年的持之以恒,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她与家人在毛乌素沙漠中筑起了11万亩的绿洲。

治沙劳模牛玉琴

“当年嘲笑我,认为我疯了的乡亲们,如今都争先恐后的和我一起来植树造林啦。”朴实善良的牛玉琴笑着对记者说。如今,因为防沙护沙成为全国劳模的牛玉琴已经是当地人眼里的治沙英雄,她的坚持,她的决心,让人们看到赶走沙漠、恢复绿洲的希望。

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经过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榆林治沙造林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效。目前,榆林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157万亩,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初的0.9%提高到33%。沙区造林保存面积1364万亩,林木覆盖率43.5%,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沙区樟子松保存面积达到130多万亩。南部丘陵沟壑区造林保存面积793万亩,林木覆盖率23.3%。

榆林毛乌素沙区河流水系固沙林(图片来源:榆林市林业局)

公开资料显示,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自2004年以来连续三个监测期保持净减少,荒漠化土地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防沙治沙取得的成效源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加强防沙治沙的重大举措,颁布实施了《防沙治沙法》,下发了《国务院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出台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工程项目,成功举办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在《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在中国的支持下,一大批绿色基础设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拔地而起,这凝聚了中国可持续土地管理的丰富经验,通过南南合作,中国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方面发挥了示范和表率作用,为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的实现作出了卓越贡献。

由“穷圪崂”到洋房别墅

“我们是治理沙漠,也是治穷,把穷治住,才能致富。”牛玉琴对记者说,当初如果不种树,沙漠就会吞噬所有土地,到那个时候,一点土地都不剩,种什么的都活不了,吃什么都没有了,只能活活等死。

“荒漠化是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全国仍有4亿多人口受到风沙危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认为,改善沙区生态,消除沙区贫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记者来到位于榆林城区东南11公里处的黄家圪崂村。过去这里是“梁上是荒沙、眼前是荒沟”,群众生活贫困,被人戏称为“穷圪崂”。现在的黄家圪崂村山清水秀,一排排的别墅洋房整齐别致,当地的村民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黄家圪崂村别墅洋房 施麟 摄

十年来,黄家圪崂村从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入手,建成了460亩山地苗圃,建设了百亩鲜果采摘园,集中流转了300亩林地发展林下养殖业;开办窑洞农家乐、垂钓和水上乐园等项目。投资7600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3000亩,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到4.2亩。改善环境的同时,也实现了村民的安居乐业。

黄家圪崂村经济林 施麟 摄

“土地荒漠化既是生态问题,也是社会和民生问题,防沙治沙必须实现生态惠民,助力精准脱贫。”张建龙认为,要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充分发挥沙区光、热、土地等独特优势,积极培育特色沙产业,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重点要大力发展沙区特色种植业、精深加工业、生物质能源、沙漠旅游业等产业,构建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使沙害变沙利,黄沙变黄金,调动各方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由“单一”人工到高科技

“现在的治沙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是‘单一’,只有一把铁锹,一个架子车,人背驴驮,栽树是靠辛苦劳动,一天一天栽。”牛玉琴告诉记者,从她的儿子开始,第二代治沙人逐渐用机械取代人工,将科学技术应用到治沙造林中。

治沙劳模牛玉琴和孙女张继娜

牛玉琴的孙女张继娜告诉记者,之前的植树都是种一些比较单一且经济效益低的树种,多用于扦插和移植,人工挖坑、人工浇水。现在不断进行引种驯化,乔、灌、草配合栽种,引进多种经济树种,优化林分结构。有些优质经济树种进行有性繁殖,无法繁殖的采用嫁接等无性繁殖方式。还进行科技转型提升,引进光伏发电以及滴灌、挖坑机等,大大提高了水源利用率,降低了人工栽植劳动强度,用科技提高效率。

“虽然现在有了11万亩的防沙林,但在强大的沙漠面前还是显得渺小和脆弱,即使做了预防,但是一次严重的虫灾仍有可能毁了这多年辛苦换来的劳动成果。”已经成长起来的第三代治沙人渴望获得更先进的造林技术来与沙漠继续奋战。

毛乌素沙区掌盖界樟子松造林基地(图片来源:榆林市林业局)

记者了解到,榆林生态环境底子薄弱,缺林少绿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生态不优的短板仍然困扰着长远发展。已经初步治理的区域,生态系统尚不稳定,极易反复,巩固成果压力很大;现有500多万亩防护林老化退化严重,防护效能持续下降;湿地自然生态系统有退化趋势。

榆林工程固沙(图片来源:榆林市林业局)

资料显示,全国现有沙化土地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还有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亟待保护。

“沙区降雨稀少、气候干旱,种树种草难度大、成本高。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相结合,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张建龙指出,在适宜治理的区域,要深入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开展精准治沙,持续增加沙区林草植被。要加大治沙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治理模式和技术,不断提高防沙治沙科技含量。

今后,要强化科技引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着力解决荒漠地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进一步搞好科技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高科技更好的应用到治沙造林中去。

牛玉琴对记者说,她要把自己的儿孙、周围群众都带动起来,大家一起努力治沙造林,保护环境。“为了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也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创建绿水青山的好日子。”

(责编:王紫、闫枫)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