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生态

在新疆于田县见证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漫漫黄沙正染绿(探访)

本报记者 李亚楠
2024年06月21日05:5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①:于田县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沙漠上长起成片植物。
  阿巴拜科日摄(人民视觉)
  图②: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玫瑰种植基地里,花农们正在采摘玫瑰花。
  许晓龙摄(人民视觉)
  图③: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玫瑰种植基地里种植的玫瑰花。
  许晓龙摄(人民视觉)
  图④:拖拉机在平整沙丘。
  本报记者 李亚楠摄

  早晨7点左右,朝阳洒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往东20多公里的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二十几台拖拉机轰鸣着将一个个小沙丘推成平地。不远处的沙地里,正在育苗的红柳、梭梭已经长了寸许,等待秋天时再移栽到新平整的沙漠中。

  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圈,是3046公里。过去40多年,已经形成了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最后285公里“缺口”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市至若羌县沿线,于田县正处于缺口中。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285公里锁边固沙工作正在进行,补齐这最后的缺口,就能形成一圈巨大的绿色生态环线。

  “梯田式”治沙,效率提高一倍

  把小沙丘推成平地,每亩成本几百元。但还有很多高达20多米的大沙丘,推平的话,每亩地平整费用就得上万元,耗时20天以上,怎么办?

  于田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贾存鹏带记者驱车来到几公里外的一片沙地,连绵起伏的高大沙丘呈梯田状,坡度都在30度左右,高度3到5米,坡面由草方格固定,平面上的梭梭和胡杨可以将草方格的“寿命”从5年延长至10年左右。

  “这种方式,每亩成本只要1800元,耗时也缩短2/3。”贾存鹏说,因地制宜,才能更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治沙工程,“今年我们采用‘梯田式’治沙模式,效率提高一倍。”

  平整好的沙地上,布满毛细血管一样的滴灌带。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眼机井,附近是一个巨大的沉砂池,来自地下的水汇到沉砂池,再通过滴灌带精准地滴到每株植物的根部。

  记者发现,这些沉砂池的位置都在高处。“我们把沉砂池建在高大沙丘之间的坑洼中,地势较高,晚上用电低峰时抽水存在沉砂池中,白天就可以通过自压式供水把水送到地势低的地方,节省一笔电费。”贾存鹏介绍。

  于田县工业园区建在沙漠边缘,附近建有一座污水处理厂,园区内上万人产生的生活污水在这里变成再生水,流向沙漠中滋润着绿色。

  沙漠里育苗,植物成活率更高

  远远望去,在一片沙丘梯田上,一抹淡淡的翠绿色若隐若现,与常见沙漠植物的土绿色不同。走近后发现,这是一个月前种下的梭梭种子新发的嫩芽。于田县正在进行一项新探索:在治沙现场育苗。

  以往,育苗都是提前在苗圃里通过扦插进行,随着治沙向沙漠腹地推进,运输树苗的时间和成本都开始上升。

  于田县林业和草原局尝试用种子育苗,抽调技术人员到治沙现场。200亩地里,红柳、梭梭、白刺和四翅滨藜这4种常见的固沙植物都已种植成功,等到秋天就可以移栽到平整的沙地中去。

  “只要有沙、有水,我们就能在当地育苗。不但运输问题解决了,而且植物从发芽开始就在沙漠里生长,适应性更强,成活率也更高。”贾存鹏说。

  记者看到,长期生长植物的地方,沙子已经逐渐从流沙变得较为固定,保持住了局部的水土。

  但由于树种单一,容易发生病虫害,这很有可能让十几年的努力前功尽弃。为了避免这个问题,于田县通过不断试验,让红枣、大芸、葡萄、大叶白蜡等越来越多的植物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安家。

  接下来,于田县计划在沙漠里建设一个万亩精品果园,还要种植景观苗木,打造休闲观光旅游区。

  发展沙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出人意料的是,沙漠里还有近6万亩的玫瑰花田。每年5月,在成排的穿天杨掩映下,鼓起来的花骨朵将沙漠装点得格外动人,经过精深加工变成玫瑰花茶、花酱、精油等产品,鼓起当地群众的腰包。

  今年,于田县玫瑰花亩产180公斤以上、亩均效益3500元至4000元。此外,全县接种肉苁蓉18万亩、年产4万余吨,亩均效益2000元。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也在这里抽穗结实,这是于田县多年与沙漠博弈的“成绩单”——将产业发展与防沙治沙相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今年是艾则孜·买提肉孜参与产业治沙的第十五个年头。2009年,他开始在8亩红柳上接种肉苁蓉,现在种植面积已达950亩,还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艾则孜·买提肉孜告诉记者,现在他所在的奥依托格拉克乡塔吾哈孜村有30%的农户都在接种肉苁蓉。

  全民参与防沙治沙,在与沙漠接壤的5个乡镇已成为共识。政府将沙漠划拨到村,由村集体承包给合作社、农户,“前两年不收承包费,第三年见效益之后再向村集体交一定的承包费,既壮大了治沙力量,又让农民增收,还能增加村集体收入。”奥依托格拉克乡党委书记魏自成说。

  “防沙治沙,政府不能唱‘独角戏’。通过发展沙产业,吸引群众主动参与,能在生态改善的同时,达到持续治沙、长期治沙的目标。”贾存鹏说。

  在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一块展板上,展示的是于田县防沙治沙历年影像对比图。可以看到,2010年这片区域几乎没有绿色;到2014年,绿色开始慢慢显现,当时防沙治沙的总面积是2万亩。如今防沙治沙总面积达到18.3万亩,而且还在增加。在未来,于田县东西两端的奥依托格拉克绿洲和县城绿洲将被连在一起,筑起一道防沙固沙的绿色屏障。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1日 07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