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生態

贛南大地:綠水青山映 滿山花果香

來源:人民網-環保頻道  2016年09月26日10:10

上猶縣園村小流域治理。人民網記者蔣琪攝
上猶縣園村小流域治理。人民網記者蔣琪攝
下一頁

“山上林草多、山下水唱歌。旱地變水田,老表樂呵呵。”贛州市寧都縣水保局副局長符廣東介紹說,水保小工程,起了大作用。

曾經在贛南大地,滿目“白沙”生態環境極度惡化。嚴重的水土流失已經給當地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用“十年九災”來形容該地的生產生活狀況並不為過。“雨季來臨時,因地表徑流大,江河的水位又經常居高不下,泄洪困難,易形成澇害,到了伏旱季節,山窪各處的農田干旱缺水,水稻一年一季,春澇秋旱,幾乎年年如此。”石城縣水保局黃宜亮告訴記者。

贛州是典型的丘陵山區,由於地形、地質、土壤、降雨等原因,曾是南方水土流失嚴重地區。早在上世紀80年代,全市水土流失面積高達11186.67平方公裡,佔全市國土面積的28.37%。

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嚴重影響了這裡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對當地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江西省水利廳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江西省扎實推進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項目實施,探索出了適宜南方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贛南模式。”

治山治水相結合

“以前一下暴雨,山上泥沙如流沖下,不但使果苗遭殃,有時也毀壞山下農田庄稼。”石城縣竹溪村村民陳南昌告訴記者,現在這裡山清水秀,兩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年來,石城縣通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農業耕作措施相結合,治山治水相結合,坡面治理與溝壑治理相結合,實施喬、灌、草混交生物措施與租借竹節水平溝、排灌溝渠、蓄水池、塘壩相互配套布設,從山頂至山腳,層層布設攔蓄工程,水土流失現象得到有效改觀,提高了農田防洪抗旱能力。

據統計,30多年來,贛州全市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7642平方公裡,已開展綜合治理的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度達80%以上。治理區內植被覆蓋率均在90%以上,緩洪攔沙率在70%以上。全市水土流失已從1980年的1676.21萬畝下降到目前的1172萬畝,且水土流失侵蝕程度由強度向中、輕度為主轉變,年土壤侵蝕量由1980年的5326萬噸,降到目前的2050萬噸。全市的森林覆蓋由1980年的46%,上升到目前的76.4%。

目前,江西基本實現了水土保持治理區良好的生態效益,水分得到涵養,沙石得到穩固,達到了“小雨中雨不下山,大雨暴雨穩山川”的良好生態效果。

治一方水土 改一方生態 富一方百姓

上猶縣梅水鄉園村四周群山簇擁,茶園風光秀麗,是遠近聞名的茶葉專業村。“但由於管理不善,配套措施不夠,茶葉產量不高,嚴重制約茶農的增收。”上猶縣水保局副局長劉烈農說,上猶縣水保局採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幫助農民建設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和坡面水系工程。實現了水土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成為了集生態景觀欣賞、現代農業觀光、農活體驗於一體的生態旅游基地。

“剩余勞動力現在不愁沒有活干,大多數農戶至少每年增加收入萬元以上。”上猶縣梅水鄉園村村民曾瑞林告訴記者。

圍繞“水土流失治理與發展水保產業相結合”,實現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目標。石城縣大畬村的幾百畝荷塘早已荷香四溢,通過小流域治理,目前已建設一個集農業觀光、休閑娛樂、旅游度假為一體,具有城郊田園風光、濃郁鄉村氣息的現代綠色生態家園和集賞蓮、採蓮、品蓮和廉政教育的綜合體驗區。

“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同在。30多年來,江西全省累計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數千條,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山區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

贛州市水土保持治理和小流域建設,使昔日的“禿頂山”,而今的“花果山”,村民深切感受到山更綠了,水更清了,田更肥了,洪澇災害更少了,生活更加富裕了。(人民網記者 蔣琪)

(責編:蔣琪、史雅喬)

 最新留言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新聞排行榜

  1. 1遼寧省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
  2. 2安徽省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
  3. 3南京:已採集核酸標本500萬份
  4. 4四平市政協原副主席田野接受紀律…
  5. 5繼承發揚偉大建黨精神(深入學習…
  6. 6毛澤東詩詞中的人民立場 
  7. 7拱北海關黨委委員、副關長熊振國…
  8. 8這款老人孩子都愛喝的飲料,卻能…
  9. 9河南洛陽:工作人員修復龍門石窟
  10. 10戰斗英雄郭瑞祥:百年足跡 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