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步推進滇池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

2018年09月18日08:36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穩步推進滇池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

近年來,隨著“四退三還”、沿湖生態濕地建設、截污治污等工作力度不斷加大,滇池流域草地、水域、濕地、森林面積大幅增加,濕地生態功能逐步恢復,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雖然目前滇池流域生態系統在逐步恢復,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人為干預程度較大。目前滇池流域動植物種類日益豐富,但以人工恢復為主,自然恢復不足。例如,在追求速度與時效的人工干預下,滇池流域濕地中山杉普遍存在種植過密的現象,未來存在一定生態隱患。同時,濕地植被建設並未嚴格遵循《滇池湖濱生態帶植物物種推薦名錄》,主要選擇那些速度與時效快的物種優先培育,缺乏對遠期生物多樣性恢復與保護的綜合考慮。

二是以外來物種為主。外來物種對滇池本地生物多樣性的威脅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例如,目前滇池的魚類仍以外地魚類為主,本地魚種數量少且恢復緩慢。滇池流域中大量存在的外來物種水葫蘆,也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恢復構成嚴重威脅。

三是宣傳與普及教育力度不足。由於宣傳力度不夠,民眾的一些行為對滇池流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恢復產生消極影響。如大量游客投喂海鷗,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海鷗自然生存環境。一些民眾出於善意的目的往滇池放生魚類,殊不知一些特殊魚類會嚴重影響水體的生態平衡。一些民眾更是知法犯法,在封湖禁漁期間頻繁偷捕。

為進一步推進滇池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筆者有如下建議:

第一,科學規劃,穩步推進。滇池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不能過度強調短期效果和利益,操之過急。應對滇池流域土著水生生物物種及其棲息地進行保護,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滇池自然濕地系統的人為干擾,逐步修復滇池原有的已經受損傷或退化的生態系統。要以就地保護為主,有計劃地建立滇池特有物種的生境及棲息地,適當營造環境多樣性,從根本上逐漸改變滇池土著物種棲息地破碎和消失的狀況。

第二,加強外來入侵物種防治。相關部門應採取針對性措施嚴控外來物種入侵,維護滇池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應制定和完善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法規,從生物多樣性安全的角度加強邊界檢疫和控制,依法攔截和阻止已知的或可能對本地生物多樣性有不利影響的外來種的引入。要建立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並開展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本身的影響評價。對於擬引入的外來物種,不論作何用途,必須組織包括生態學家、動植物檢疫人員、環保專家等在內的專家組充分論証,以防盲目引種帶來不良后果。此外,還要對這些外來生物進行分析,從而找出它們的“弱點”,進行有效控制。

第三,建立物種監測與生物多樣性評價機制。應對滇池流域的生態環境進行廣泛的實地考察,對湖區內物種數量增減進行實時監測,如水鳥和遷徙種群量的多少、植被生長狀況、魚類繁殖的情況等,並成立監測小組。另外,可使用特有物種的豐富度作為評價生態環境質量優劣的指標之一,如利用滇池金線鲃、海菜花等敏感物種進行評估。評估生物多樣性的方法也應具有多樣性,評估過程中應綜合考慮此地區物種的豐富度、稀有度、地區差異性等,為滇池流域生物的保護與恢復提供監測保障與評價標准。

四是加大宣傳與普及力度。要廣泛、通俗、持之以恆地開展與環境相關的文化教育、法律宣傳,利用當地文化、習俗、傳統和習慣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思想進行宣傳教育,開展公共宣傳和培訓活動,提高公眾對湖區特殊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對於不利於生物多樣性恢復與保護的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懲處,確保滇池流域特有物種的存活,從而使滇池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示范點。

作者單位:雲南大學西南環境史研究所

(張娜)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