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貴州赤水圍繞“一花”“一竹”“一雞”踐行“兩山論”

 孟哲

2019年09月16日08:19  來源:人民網-環保頻道
 

從四川瀘州機場沿成遵高速行進,車程60多公裡,便到了貴州赤水。一路之景,群山環抱,竹海延綿,綠葉婆娑,望不到邊。

近日,記者跟隨生態環境部組織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專題採訪團走件赤水。赤水,全國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創新實踐基地,更是全國首批、貴州首個脫貧出列縣,依靠“石斛”“竹林”“烏骨雞”,赤水人走出了一條富有赤水特色的綠色扶貧、綠色脫貧、綠色發展的新路,講述著“兩山論”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動實踐。

荒石變綠地 石頭開紅花

金釵石斛 人民網孟哲 攝

赤水,獨特的丹霞地貌不適宜普通農作物耕作,卻極其適合金叉石斛的生長。金釵石斛是一種名貴中藥材,有“仙草”之稱。生長在多孔的丹霞石上的石斛,根部從空氣中吸收水分,不用施肥和農藥,被當地人笑稱為“懶人經濟”。

今年41歲的旺隆鎮紅花村村民袁圖會,曾是村裡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袁圖會回憶說:“2004年我嫁過來時,家裡很窮。村裡土地亂石多,年輕人幾乎都外出務工了。2008年政府動員種植石斛,每株補貼3毛錢,於是便在銀行貸款12000元,開始種植石斛。第一年收入就有6、7千元。第二年就還清了銀行貸款。”

種植石斛十年,給袁圖會的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種石斛之前,我就是賣菜的。家裡隻有一間破破爛爛的土坯房。現在我不僅買了車,在市裡買了一套房子,孩子也在市裡讀書。”袁圖會笑著說道:“我現在承包了200余畝地用來種植石斛,2018年收入有80多萬元。那時真是沒想到能有現在的發展。”

袁圖會做為石斛種植大戶,在自己脫貧致富以后,還幫助其他農戶管理大棚、傳授技術。忙時還會在村裡招收60、70歲的老人幫忙養護石斛,每月工資2000元左右,解決了許多老齡村民的就業問題。

金釵石斛 人民網孟哲 攝

“近幾年,村民們嘗到了種植石斛的甜頭,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紛紛回來發展。因為石斛隻能種在丹霞石上,現在,我們的老百姓把爭土地變成了爭石頭。”紅花村村支書陳長友自豪地說,“我們真的做到了點石成金、變荒為蔭、變廢為寶。”

原來的石頭地,如今成為農民的聚寶盆。

赤水人,“以石為媒”利用金釵石斛附石而生的特性,探索創新自然栽培+壘石栽培法,充分開發利用閑散荒山荒地,實現金釵石斛種植不佔耕地、不佔良田。赤水市扶貧辦數據顯示,金釵石斛產業直接帶動4050戶12604名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截至目前,有效利用13個鄉鎮202個村民組8.6萬畝荒山荒地進行種植,荒山荒地種植金釵石斛覆蓋率達92.86%。

一棵竹撬動一個產業 帶富一方百姓

“浮雲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迷”。今天的赤水,漫山遍野的竹林隨風搖曳,一望無際的“竹海”風光,令人流連忘返。

赤水漫山遍野的竹林 人民網孟哲 攝

赤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余家學回憶說:“過去赤水在選擇發展方式時也曾經面臨糾結。有的鄉鎮想引進電鍍產業,有的希望投資太陽能和電池項目。到底怎麼選擇?最終,我們決定堅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把那些高污染項目拒之門外。而是從實際出發,依托自身的生態優勢,發展生態產業,守護好青山。”

“我們對鄉鎮弱化GDP考核,強化了生態環境的佔分比重,以“綠起來”帶動“富起來”進而加快實現“強起來”,最終實現GDP和GEP兩個較快增長。”余家學說道。

2011年,赤水市以竹子採伐后可循環生長利用的特點,選擇了“退耕還竹”的生態治理模式,找到了資源建設發展的著力點,當地森林覆蓋率不斷增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今天的赤水,圍繞“一棵竹子”已形成完整的竹產業鏈。

在上游,赤水市現有竹林面積132.8萬畝。其中,楠竹林面積52.8萬畝,蓄積約9000萬株,年可採伐楠竹1200萬株、楠竹筍3萬噸以上﹔其它種類竹林面積80萬畝,蓄積約300萬噸,年可採伐雜竹75萬噸、雜竹筍3萬噸以上。

在中游,依竹而工,切片加工廠遍布各個村鎮、鄉鎮。切片大戶龔小平介紹說:“村民把鮮竹砍下來后,我們拉到切片廠進行初步加工,然后再賣到紙漿生產企業。平均每加工1噸的利潤是30多元,去年加工了3萬多噸,利潤有100多萬元。”

在下游,推動赤天化紙業25萬噸竹漿林紙一體化和30萬噸生活原紙及終端紙制品龍頭項目。在貴州赤天化紙業股份有限公司記者看到,這裡的造紙廠沒有一點異味,一條條生產線上,工人們在緊張有序的忙碌著。2018年,貴州赤天化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共消耗掉108萬噸雜竹原材料,生產出26.5萬噸竹漿板和7.5萬噸原紙,產品銷往四川、重慶、貴州、雲南等地,實現總產值近20億元。

赤水烏骨雞 人民網孟哲 攝

竹林下,也被赤水人充分利用起來。這些竹林下,是赤水烏骨雞的家。寶源鄉回龍村生態養殖基地負責人司宗貴給記者看了一段視頻,在視頻中,這些烏骨雞成了“武林高手”,每天在竹林裡飛來飛去。“在烏骨雞養殖上,我們採取“公司+村集體”模式發展,帶動76戶196人,每年分紅人均達到14500元。”司宗貴說道。

依靠豐富的竹資源,赤水市形成了竹編、竹雕、竹建材、全竹造紙、烏骨雞養殖等產業鏈,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據赤水市扶貧辦資料顯示,2018年,20萬竹農每年僅靠出售竹原料和竹筍增收3200元以上,助推8000多戶近3萬貧困群眾實現產業脫貧。

(責編:孟哲、王靜)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