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引領 推進水環境與水生態產業升級

2020(第二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召開

2020年09月16日20:04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桂林9月14日電(記者 余璐)金秋九月,丹桂飄香,八桂大地,智者雲集。9月12日至13日,2020(第二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在桂林順利召開。來自中國水環境與水生態領域的專家學者與產業界人士共聚桂城,為后疫情時代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領域的突出問題尋醫問藥,共同探討中國水環境水生態的科技、創新和未來。

2020(第二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開幕式現場。人民網記者 余璐攝

在大會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錢易獲“水環境與水生態特級勛章。北控水務集團技術總監冒建華、國際水協會大中華區總監兼科技信息總監李濤、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生態工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蔡宴朋獲得“水環境與水生態青年創新勛章”。同濟大學教授王志偉、重慶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研究員陳一、北控水務集團水環境研究院副院長薛曉飛、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翁文林、南京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孔宇、東北師范大學副教授朱遂一等6位青年專家獲“水環境與水生態青年創新勛章提名”証書。

“水環境與水生態勛章頒獎典禮現場。人民網記者 余璐攝

“很高興看到水環境事業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我國水環境還面臨資源不足,污染嚴重和洪澇災害頻發的突出問題。”作為2020年度“水環境與水生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錢易院士表示,未來有三項緊迫任務亟待完成,一是節水優先﹔二是源頭減排﹔三是廢水再生,將廢水變成可利用的再生水資源。

“水環境與水生態青年創新勛章”獲得者北控水務集團技術總監冒建華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談到,清潔生產才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核心,未來希望通過最低的投入來做可持續的環境治理。以市場化的機制驅動科技進步,才能形成水環境治理的良性循環,同時通過技術轉化平台解決環保企業卡脖子的問題也尤為重要。

記者了解到,本屆大會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主辦,桂林理工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大學、桂林市科學技術協會、中關村漢德環境觀察研究所承辦,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南京大學環境學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協辦。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常務副秘書長謝琤琤介紹說,本次大會圍繞“疫情之下的水生態環境保護”“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海綿城市建設”等熱點議題開展討論,將為進一步對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領域的突出問題尋求解決策略,為促進經濟和生態協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本次大會論壇首次嘗試TED演講方式,邀請9位資深專家圍繞疫情之下的水生態環境保護,開門見山分享觀點,共研討促思考,樹立水業研討新風尚。此外,本次大會還發布了首批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團體標准。

談起當初創立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的初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會長曲久輝對人民網記者表示,以前大多認為生態就是生態,水就是水,環境就是環境,但實際上環境和生態是密不可分的,環境污染環境變化所影響的最終結果應該是生態型的。創立這個分會實際上可以把生態系統和水環境聯系起來。

“作為水環境與水生態領域科學化發展的重要支撐與促進平台,一直以來,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以‘改善城市水環境,建立城市水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使命,以期為國家水生態文明建設、管理和決策等提供咨詢建議,推動相關政策、制度的建立與健全。”曲久輝說。

洞見水環境與水生態未來,專家學者、政府官員與產業界人士在這裡碰撞智慧、凝聚共識。

中國工程院院士彭永臻談到,隨著城市污水處理力度不斷提高,有機物污染得到了遏制,但是氮磷的超標排放導致了富營養化率嚴重,脫氮除磷成為當今污水處理領域的重要課題。短程反硝化耦合厭氧氨氧化技術在城市污水處理,特別是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中國城市水環境、水生態的發展急需跨界合力,在外修生態,內修人文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實現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的跨界融合。水生態的未來,第一不可能脫離流域和區域的水循環,第二不可能脫離城市宜居農村振興的目標,第三不可能脫離消除貧困,保護環境。”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夏青說。

疫情之下的水生態環境保護該如何著力?曲久輝談到,未來的水生態水環境研究應該從認知、溯源、調控和建庫這四個方面著手。我們不僅要研究傳統的化學污染因素,還需要進行環境學、生態學、生物學、化學、植物學、動物學的多學科交叉研究,把規律、數據建庫,行成研究方法,深刻理解自然、環境和人之間的關系。另外,如何使環境介質當中的典型病毒准確、快速和安全的被檢測到,是水環境未來面臨的首要問題。

中國水環境集團董事長侯鋒博士表示,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面對我國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稀缺、環境容量較小的國情,地上污水處理廠已經無法滿足中國水環境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如今,污水處理廠應逐步成為再生水、能源、資源回收和供應的場所,要向“資源工廠”“能源工廠”轉變。下沉式污水處理廠成為了行業健康發展的新路徑,下沉式再生水系統在“環境友好、土地集約、資源利用、生態安全”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桂林理工大學校長解慶林對人民網記者介紹道,水環境與水生態在疫情背景之下的可持續發展是值的關注的重要問題,探究政產學研合作共贏的路徑,對於拓展水環境與水生態領域的研究視野,推動相關領域科學理論和生產實踐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為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以漓江水系為中心的桂林市,需要從山水林田湖統籌協調的視角做好水環境保護,確保景觀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桂林水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桂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蘭燕如是說。

后疫情時代,如何更好實現水環境的管理和預警?蘇伊士環境生態數字化工程工藝設計主任張真談到,后疫情時代,需要基於需求的數字模塊化、系統化、可視化的研發與戰略,以無人化、智慧化幫助對病原微生物等的監測與預警。

水業深度對話論壇現場。人民網記者 余璐攝

在大會分論壇之一的水業深度對話現場,記者看到,來自水務企業、地方政府及科研機構的學者、企業家和政府官員,從不同角度回顧、探討在科技發展、治水工程以及產業創新探索等方面聚焦水務產業的發展脈絡及最新走向。

在技術與產品創新論壇,來自11家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企業家、科學家、技術人員就水環境與水生態領域的最新技術進展及其產業化進行了精彩報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以技術為先,以創新為本才能更好推動水環境與水生態產業新業態發展。

此外,本次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任洪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袁道先、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余剛等30余名業界專家分別作了精彩發言,圍繞城市污水進一步提標升級、疫情重塑水處理相關行業、再生水推動城鎮水環境改善和流域全要素治理等當前水生態與水環境流域的熱點問題分享了我國的先進經驗,普及世界水治理流域最新觀點。

“通過本次大會的召開,將有力地促進水生態與水環境不同技術領域專家、學者、企業家的交流與溝通,有望推動一批新興前沿技術的落地、推廣、普及,牢牢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科技創新的春天,以科技創新之劍,護美麗中國的綠水青山。”謝琤琤如是說。 

(責編:余璐、李昉)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