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

多彩貴州 走向綠富同興(聚焦生態文明試驗區③)

本報記者  汪志球
2021年08月19日05: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貴州省銅仁市鬆桃苗族自治縣盤石鎮芭茅村。
  龍元彬攝(影像中國)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平浪鎮。
  肖 偉攝(影像中國)

  核心閱讀

  2016年,貴州獲批成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

  5年來,貴州不斷探索完善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制度,發展綠色經濟,科學推進農村垃圾處理與城市污水治理,筑牢綠色屏障,建造綠色家園。

  

  江從白鷺飛邊轉,雲在青山缺處生。走在黔中大地,隻見綠水青山映入眼帘。這樣的成果是如何取得的?

  “奮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這是省委、省政府對生態文明試驗區所定目標生動形象的描繪。”貴州省發改委主任、省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少波說。

  貴州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截至2020年底,試驗區34項核心制度成果全面完成,其中13個方面、30項改革成果列入國家推廣清單,貴州省綠色經濟佔GDP比重達42%,森林覆蓋率達61.51%。

  完善相關制度,生態文明立起四梁八柱

  5年來,貴州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推進試驗區建設:2016年,貴州召開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研究試驗區怎麼試、如何干﹔2017年4月,貴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把大扶貧、大生態、大數據列為三大戰略行動﹔2018年7月,貴州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暨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推進會召開,就如何推動綠色發展專門進行討論。三次會議層層推進,思想在統一、思路在清晰、思干在合一。

  今年,貴州省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訂的《貴州省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禁止一切捕撈行為﹔禁止從事採砂、開礦活動﹔禁止新建、改建、擴建生活垃圾填埋場……

  “同時通過的,還有雲南、貴州、四川三省出台的關於加強赤水河流域共同保護的決定和各自的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這是雲貴川三省共同立法的成果。”貴州省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李勇說。截至今年6月,全省有立法權的主體共制定出台涉及生態環保的地方性法規129件,其中,生態文明試驗區成立5年來立法81件。

  完備的生態環保法規規范體系,不斷推動貴州檢察公益訴訟工作走在全國前列。貴州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杜樹生介紹,近幾年,社會公眾用法律保護生態的意識不斷增強,舉報、提供線索的積極性也跟著增強,生態環保法規對各種破壞行為有清晰的規定,逐步破解了公益訴訟起步時“無案可查”的困境。

  此外,貴州還建立起自然資源資產統一確權、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生態補償等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制度,建立了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綠色評價等生態文明考核評價體系,生態文明“四梁八柱”制度框架正在全面建立。

  筑牢生態屏障,綠水青山找回美麗模樣

  貴州地處長江、珠江上中游,一棵樹、一滴水,牽動的是兩江清流。按照《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實施方案》,要打造5個示范區,排在第一位的便是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建設示范區。

  打造綠色屏障,貴州重在“兩治”:治山,造一片青山﹔治水,還一江清流。貴州是全國石漠化面積最大、危害最重的省份,全省88個縣(市、區)中有50個納入國家規劃的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縣,佔全國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縣數量的25%。

  如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裡縣谷腳鎮茶香村已遍披綠裝。村民燕啟富回憶,茶香村曾經石漠化嚴重、土層薄,前些年,種苞谷每畝地隻有兩三百斤產量,家家收的苞谷幾乎都不夠吃。怎麼辦?以前隻能砍樹開荒,可是,沒了樹更加留不住土、存不住水,山地雖多,卻吃不飽。

  2000年,借著國家實施退耕還林政策的歷史機遇,茶香村選了3個樹種:杉樹、鬆樹、刺梨。杉樹、鬆樹的種植完全是為綠化﹔刺梨屬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固土保肥,兼顧綠化與發展經濟。

  2016年以后,在試驗區實施綠色貴州建設計劃的推動下,茶香村的刺梨從1.3萬畝增至2.1萬畝,同時搞起刺梨干、膏、酒加工,還建成了刺梨溝景區。

  燕啟富退了耕,皮祿江則收了漁網。2017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縣江界河鎮渡江社區村民皮祿江拆掉了烏江水面上的6口網箱,拿著2萬元補貼上山種了6畝蜜柚,還購買游船搞起了烏江風光游。他說:“更開心的是告別了黑臭水,小時候清澈的烏江回來了。”

  2016年以來,貴州累計完成營造林2988萬畝、石漠化治理5234平方公裡,拿出近18億元取締網箱養殖33543畝,深入實施十大污染源治理、十大行業治污減排“雙十工程”。2020年,貴州88個縣(市、區)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99.4%,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保持在100%。

  發展綠色經濟,產業形態踏上轉型之路

  2016年,貴州啟動“千企改造”工程,通過工業綠色化轉型、產業綠色化改造等促進綠色制造發展,推動實現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六盤水市、水城經開區抓住政策機遇,成立投資公司全資收購停產的雙元鋁業,重組六盤水雙元鋁業有限責任公司。公司副總經理吳翔介紹,他們與中南大學、貴州大學等院校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共建研究生培養基地、研發中心。2018年以來,自身及帶動下游企業申請各類專利60余件,僅高效型新型鋁電解槽密封保溫槽蓋板專利一項,每年就能為全廠節電420萬千瓦時,折合標煤500萬噸,減少碳排放2200余噸。

  2016年以來,貴州改造企業5729戶、項目6255個,完成技改投資4527億元,規上工業基本實現全覆蓋。“十三五”時期,貴州省工業能源消費佔全社會50%左右,工業節能提前提質完成國家能源“雙控”目標,有效緩解全社會資源能源約束和生態環境壓力。

  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敖鴻說:“發展綠色經濟,不輕鬆也得咬定青山不放鬆,不能走回頭路。”

  同樣不輕鬆的,還有貴州對大數據戰略的堅持。2014年,貴州開始發展大數據產業。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局長馬寧宇表示,無論是對大數據知識的學習還是對大數據戰略的落實,全省上下都始終保持積極狀態,牢牢把大數據發展的先機抓在手中。今年4月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1年)》顯示,2020年,貴州數字經濟增速超過15%。

  建造綠色家園,城裡鄉裡過上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是什麼樣?銅仁市江口縣太平鎮快場村村民趙忠倫回答:“希望房前屋后沒垃圾,不然一到夏天就臭烘烘。”貴陽市南明區居民李艷說:“希望河水不再黑乎乎,恢復鳥飛魚躍的景象。”

  農村垃圾處理,需要用巧勁。2018年,快場村得到縣財政4萬元的支持,在全縣開了第一家“垃圾兌換超市”,1個積分1毛錢,用垃圾換積分,用積分兌商品。

  目前,“垃圾兌換超市”已在全縣20個村區推廣建立。從“一路走一路丟”到“一路走一路撿”,從亂扔亂堆到懂得分類,在垃圾被兌換成綠色積分的同時,生態保護意識也在人們的心中不斷提升。

  2020年6月,雲岩區六廣門再生水廠正式運行,這是一家建在貴陽市主城區核心地段的污水處理廠。就地就近建廠最理想,但核心城區土地資源寶貴、拆遷成本高、周邊居民有擔憂。

  思路決定出路,最終,新建的六廣門再生水廠整體埋在地下32米深處,通過先進污水處理工藝解決了氣體、噪聲等影響市民生產生活的因素。

  貴陽市副市長、雲岩區委書記林剛介紹,貴陽在中心城區新建的18座污水處理廠中有14座採取下沉式建設,地下是污水處理廠,地上修商業綜合體、體育場、公園廣場等設施。目前,貴州已實現縣級以上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95%和93.5%。

  今年7月召開的2021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貴州省委書記諶貽琴表示,貴州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不斷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奮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19日 13 版)
(責編:趙欣悅、白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