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建設公園千余個、綠道兩千余公裡,廣東深圳——

讓市民共享綠色空間(美麗中國)

本報記者  呂紹剛
2022年12月20日06: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公園建設是一座城市生態價值的重要體現。近年來,深圳統籌融合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建設高標准生態綠道串聯城市公園,推進親水碧道、遠足徑郊野徑等各類人工及自然線性空間建設,讓市民共享更多的綠色空間。

  

  12月19日,第八屆深圳蓮花山草地音樂節拉開序幕。在深圳,公園音樂會、音樂節、音樂季已成為城市流行色,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靚麗縮影。

  數據顯示,到2019年,深圳已建成各類公園1090個,提前一年實現“千園之城”建設目標﹔截至2021年底,全市公園總數達1238個。

  推窗見景,山海連城搭起“生態框架”

  “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梧桐山河的碧道驛站。大家透過玻璃窗可以觀賞到碧水流淌的美景,登上棧橋便能感受到清風徐來的舒爽。”11月22日上午,羅湖區政府的政務發布會在梧桐山下舉行。現場,羅湖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向市民朋友介紹羅湖碧道的建設成果。

  羅湖區素有“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美譽。2020年以來,該區以水為紐帶、河湖堤岸為載體,建成梧桐山河及其支流碧道、正坑水碧道等總長23.57公裡的碧道,並在沿途打造漫步梧桐、綠洲石灘等景點,建成水碧岸美的生態廊道。

  近年來,深圳大力推進“山海連城”計劃,按照“一脊一帶二十廊”生態框架,統籌融合推進全市綠道、親水碧道、遠足徑郊野徑等各類人工及自然線性空間建設,構建藍綠交織的全域綠道網。其中,“一脊”是以山脈為主體的330公裡生態游憩綠脊,“一帶”指建設親水近岸的220公裡濱海活力岸帶,“二十廊”是20條山廊水廊和景觀通廊。

  今年8月,深圳首條山海通廊——塘朗山—大沙河—深圳灣通廊實現全線貫通。這條從山邊到海邊的通廊,連接了自然郊野公園、生態水廊和濱海休閑帶,形成了豐富的遠足徑郊野徑網絡和生態網絡。

  今年國慶期間,市民潘先生一家專門來到塘朗山,體驗了一把野外穿行的樂趣。“一路都是以純手工形式修繕而成的‘手作步道’,沒有水泥台階,很原生態。沿路有原木制成的科普指示牌,很有趣味,讓這裡成了了解自然知識的好路線。”他說。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副局長馮增軍介紹,如今深圳的城市建設更注重生態和自然的概念。“比如,我們修步道不再用大理石、水泥,而是因地制宜,利用倒伏的樹木、現場的石塊,就地取材,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的影響。分布在城市各個角落的慢行系統,與公園系統、綠道系統聯動,形成通山達海、河林入城、串園連趣的網絡,能讓市民推窗見景,出門進園。”馮增軍說。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深圳2800多公裡的綠道網絡已經串聯起382個綠道“公共目的地”。預計到2025年,全市將建成1000公裡遠足徑郊野徑系統,建設300公裡山脊游憩主線、220公裡濱海活力岸帶和20條山水通廊。

  出門進園,城市公園造就“天然綠肺”

  每到放學時間,深圳市龍崗區五園小學門口的守望花園總是人聲鼎沸。“學校門口就有一個小公園,安全又方便,家長都願意帶孩子來這裡玩。”家長付女士說。

  深圳將公園建設作為衡量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目前基本實現了市民出門5分鐘可達社區公園、2公裡可達城市綜合公園、5公裡可達自然公園的目標。

  香蜜公園的月季、洪湖公園的荷花、東湖公園的菊花……在公園城市建設過程中,城市原來單一的公園形式,也逐漸變成自然郊野公園、城市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等豐富多樣、功能互補的多級公園體系。

  馮增軍表示,深圳的公園城市建設,更強調公園之“公”。“公園建設不能隻靠政府,必須讓社會力量也參與其中,才能更好地滿足市民群眾實際需求。”馮增軍說。

  2019年起,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啟動“共建花園計劃”,選取街道邊角地或小區閑置綠地,由企業、社會組織和社區居民等共同合作,打造出一個個家門口的美麗花園,許多市民也因此成為賞花弄草的“園長”或“園丁”,享受著都市裡的田園生活。

  去年7月,福田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利用福田路街邊公共綠地,建起了一座總面積約4800平方米,包含紅、橙、黃、綠、青、藍、紫7個獨立花園的七彩花園大道。該公園建設的時候,大量刨土、挖坑、栽樹苗、栽花草等工作都由附近單位和居民完成。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景觀規劃設計院院長於光宇認為,作為離老百姓最近的綠色共享空間,共建花園是以有機“微更新”和“微治理”的理念落實深圳公園城市建設的重要抓手,也是以繡花功夫實現“山海連城,公園深圳”願景的最后一環。

  截至今年4月,深圳各區已建成240個共建花園,公園500米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超過91%。到2022年底,全市將新建120個共建花園。

  處處見綠,綠道體系完善“毛細血管”

  “周末放鬆吸氧——打卡深圳羅湖淘金山徒步路線!”“深圳徒步必去的綠道,你走過幾條?”……打開社交軟件,關於“深圳綠道”的筆記多達數萬篇,不少網友熱心分享自己在深圳綠道的徒步經驗。

  從深圳上方俯瞰,綠意之中,大大小小的綠道就像一條條“毛細血管”,延伸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之間。

  近年來,深圳建成一批精品綠道,展現城市歷史文化、自然生態、山海景觀主題特色。數據顯示,自2010年啟動綠道建設以來,深圳已建成總長度達2843公裡的綠道網絡,平均密度達1.2公裡每平方公裡。

  在光明區,全長26.8公裡的大頂嶺綠道,蜿蜒穿行在城市與森林之間。游客行走其中,可以欣賞沿途的旖旎風光。

  在羅湖區,2.4公裡長的沙灣河綠道,經過整治修繕,建設成為覆蓋兩岸的連續、無障礙的濱水綠道帶,成為人水和諧的都市綠道。

  “沙灣河綠道修好前,這裡的路沒有那麼寬敞,也不平整。”羅湖區居民陳女士說,“綠道修成之后,整個路看起來非常整潔,路邊的綠化帶也修整得很漂亮。我們早上都會來這裡晨練,節假日來休閑散步。”

  如今,深圳的綠道建設成果已得到市民的廣泛認可。在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近日推出的“我最喜愛的綠道評選”活動中,10條精品綠道獲得市民點贊29.3萬次。在綠意蔥蘢、生機盎然的綠道上漫步、騎行,已成為越來越多深圳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

  據了解,預計到2025年,深圳將形成公園城市的基本框架,初步建成全域公園城市體系和全境步道骨干網絡,建成各類公園1350個以上、步道網絡4000公裡以上,為市民提供可及可達的普惠民生福祉。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20日 14 版)
(責編:楊光宇、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