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保護自然風貌、發展生態旅游,重慶市武隆區荊竹村——

生態底色添旅游特色(美麗中國·鄉村旅游看生態①)

本報記者  常碧羅
2022年12月26日05: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編者按:近日,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公布2022年“最佳旅游鄉村”名單,我國的廣西大寨村和重慶荊竹村成功入選。加上此前入選的浙江余村和安徽西遞村,我國已有4個鄉村入選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即日起,本版推出“美麗中國·鄉村旅游看生態”系列報道,關注這些鄉村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如何保護生態環境。

  

  清晨,鳥鳴聲聲脆耳,炊煙裊裊升起。仙女山上,一座村庄蘇醒了。這就是重慶市武隆區仙女山街道荊竹村。

  怪石嶙峋,臨崖瞰江,繞過樹林掩映處,一道幽深峽谷忽而出現……自發展鄉村生態旅游以來,荊竹村年接待游客50余萬人次,國際游客約5萬人次。12月20日,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公布了2022年“最佳旅游鄉村”名單,荊竹村成功入選。

  復育土地,讓鄉村旅游還原生態底色

  穿過林間小路,落葉在腳下鋪成綿軟的“地毯”。路過一片石林,荊竹村村民楊小波面帶自豪:“看這些奇形怪狀的石頭,隻有喀斯特地貌才有。”再往前走,群山之間開了一道口子,眼前豁然開朗,翠綠的烏江從山底蜿蜒而過,遠處雲霧繚繞,風景美不勝收。

  海拔1300米,森林覆蓋率75%,荊竹村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不過,早些年,這裡卻不為外人所熟知。彼時,仙女山上景區游客數量快速增長,林海、高山草甸、天坑、峽谷等多種類型的自然資源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而距離不遠的荊竹村卻少有人問津。

  “自然風景本來就在,但沒有挖掘出來亮點。”仙女山街道辦事處主任李鵬程告訴記者。2015年,荊竹村引入文化旅游公司,開始為村庄量身打造旅游項目——歸原小鎮。

  依托原有的自然風貌,該公司文旅負責人范魯峰開始帶領團隊復育土地。“剛開始,有部分地塊出現了土地板結。”范魯峰告訴記者,他們種上了格桑花,為土地更新提供充足的養分。

  此后,連續兩年,團隊不在地裡耕種,讓土地恢復自我更新能力。“如果發生病虫害,我們也採取原始的辦法,進行物理防治。”范魯峰說。不僅如此,團隊還請來了重慶農科院的科研人員,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

  民宿一條街的青年旅舍裡,還保留著一棵樹。“經過測量,這棵樹的直徑過大,我們就讓這棵樹穿過了房子,現在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范魯峰說。

  在進行村庄的整體規劃時,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在荊竹村,有一個著名的網紅景點——小天坑,這也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獨特風景。原本,設計團隊打算在這裡建造一個小劇場,可是范魯峰和同事們發現,坑底四季常綠的水芹菜,是一種非常脆弱的物種,“稍微有外力干預,就會造成破壞。”范魯峰緊急叫停了劇場的建設。現在,小天坑保留著最初的樣子,由綠色植物裝點的坑底,也吸引著更多游客前來打卡。

  “我們希望把每一棵樹都保留下來,最大程度地呈現這個村庄的美。”范魯峰說,民宿、餐廳、圖書館,都是利用村民舊居改造而成,“不搞大拆大建,保持原汁原味,要讓鄉村旅游還原生態底色。”

  推進人居環境改造,發展綠色產業

  知名度提高了,人氣旺了。但是新的問題擺在了荊竹村面前——污水和垃圾怎麼處理?

  “旅游人次的增加,也必然帶來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問題。”范魯峰說,原有的污水處理網無法承載現在的旅游負荷。

  在仙女山街道的支持下,荊竹村開始了基礎設施的提檔升級。為提升排污管的容納能力,范魯峰和團隊實地勘測排污管線的走向,最大程度減少動工對生態造成的破壞。同時,由於喀斯特地貌天然缺水,而面對日益增多的游客,荊竹村也對水網進行改造,確保飲水更安全、更穩定。

  另一邊,荊竹村黨支部書記諶菊也帶領大伙兒進行村居環境改造。“我們對村域溝渠、河流進行定期的垃圾清理,並且在村規民約中制定環境保護方案和制度,完善環保設施。” 諶菊告訴記者。不僅如此,仙女山街道還在林地內設置人工鳥巢和投食點,吸引鳥類棲息。

  村民們的環保意識也日漸提高。主動撿拾垃圾、勸導不文明不環保的行為、開展人居環境評比……村民自願組成了志願者隊伍,維護村裡的生態環境。“村子美了,日子才能更紅火。”村民冉光楊笑著說。

  村裡應該發展什麼產業?這也要經過精挑細選。“不能造成污染,更要和鄉村旅游發展相契合。”李鵬程說。最后,荊竹村瞄准了高山綠色水果產業。

  “種了水果,發展採摘園,游客多了,咱們生意也就好了。”楊小波直樂呵。可是,怎麼種水果,也是個難題。為此,重慶市派來了科技特派員。

  作為重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的研究員,胡蕾來到荊竹村,帶著大伙嘗試一些新技術。“產生病虫害,就需要打農藥,為了盡可能減少對生態的干預,就要想更多辦法。”在高山水果示范基地,胡蕾對水果實行“避雨栽培”,從源頭上減少病虫害的發生。在胡蕾指導的採摘園裡,還藏著許多環保“小心思”,“這裡使用農家肥,降低養殖對生態的影響,那裡有地膜覆蓋,減少雨水沖刷帶來的面源污染……”好的種植方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也提升了水果的口感。“每季的水果一出來,游客來嘗一嘗就都下了單,有時候都搶不到!”胡蕾說。

  近年來,武隆區扎實推進人居環境改造工程,積極打造環境優美的人居環境精品村項目。“以屋面整治、景觀打造、產業發展、產業展示等為主要建設內容,突出人居環境與產業、鄉村文化相結合,從而讓美好的生態吸引更多人走進鄉村。”李鵬程說。

  打造自然科普平台,感受鄉村文化

  一把豌豆尖下鍋,蒜香四溢,揭開鍋蓋,裡面的土雞湯正“咕嘟咕嘟”地冒著泡。廚房裡,切菜聲、傳菜聲乒乒乓乓一陣響。見客人到齊,隨著一聲“開飯咯!”武隆當地特色農家菜擺上了桌。

  在荊竹村,當地村民也捧起了旅游的飯碗。2015年,村裡開始打造鄉村旅游項目后,楊小波瞅准時機,不久便返鄉創業,開起了農家樂。如今,隨著荊竹村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楊小波心裡更是樂開了花,“30多間客房,少說也要提前半個月預訂。”

  親子游、研學教育、非遺體驗……越來越多的孩子也來到荊竹村,開展自然和文化的學習。“我們引入了皮影戲、手工蠟染展示、手工竹編等文化體驗項目,讓孩子們在這裡感受鄉村文化。”文化項目工作人員馮鑫告訴記者。

  “按照規劃,這裡將成為種子基地。”范魯峰指著正在建設的玻璃房說,在未來,這裡將為青少年自然科普提供平台,讓孩子們能夠近距離感受植物的生長過程。此外,荊竹村打造的新型田園藝術農業項目,讓孩子們也可以親手耕種,在體驗農耕文明的同時了解自然規律,“讓更多孩子親近自然,也能愛護自然。”范魯峰說。

  從農事研學學習農耕文化,到非遺項目進行現場展示和體驗,荊竹村的生態旅游項目覆蓋了各個年齡群體。鄉村生態與文化的樂章在這裡交織。

  “我們希望每個年齡段的人來到這裡都能感受到生態的美。”李鵬程說,“接下來,我們將組織志願者、游客參與氣候變化保護小講堂、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和尾氣減排等活動,讓鄉村旅游發展和生態保護共同推進。”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26日 14 版)

(責編:白宇、胡永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