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保護修復齊發力,技術理念雙提升,黑龍江佳木斯樺川縣——

科技來助力  護好管好黑土地(美麗中國·關注生態低碳農業發展②)

本報記者  張藝開
2023年01月31日06: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黑土地是珍稀的土地資源。近年來,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運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架設水肥一體化管道系統,建設高標准農田,並通過線上線下、田間地頭多種形式的宣傳,普及黑土地保護的知識理念,讓黑土地增肥添綠。

  

  鬆花江畔,銀裝素裹。三江平原的黑土地上,不少農民已經忙碌起來。從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城區出發,沿著“三江平原百公裡綠色稻米長廊”東行,最先進入的是樺川縣。在樺川縣雙興村,幾台拋撒車隆隆駛過,身后揚起滾滾“煙霧”,走近一看,是一車車有機肥料正被均勻地揚撒向地面。

  “有機肥可以提高地溫、活化養分、增厚黑土、培肥地力。”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總經理趙德山介紹,合作社1.2萬畝地全部使用有機肥,完成綠色有機認証。

  樺川縣北倚鬆花江,南枕完達山。近年來,當地綜合農藝生物措施,推動改造修復工程,建立多種長效機制,多措並舉護好管好黑土地。“去年,全縣總耕地面積210萬畝,其中綠色種植面積達110萬畝,高標准農田80余萬畝。”樺川縣農業事業發展中心主任陳國玉說。

  技術升級,省肥省藥

  “這塊田裡能‘長’出一桌子的葷菜素菜!”趙德山介紹,合作社有鴨稻、蟹稻、蝦稻、魚稻多種種養結合耕地,今年面積將達4000畝,“魚苗吃虫除草,田裡還有防虫燈,全年都不需要噴洒農藥、除草劑。”

  一沓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一摞農事工作手冊,記錄著眼前這塊土地“一增一減”的變化。“卡上的建議施肥總量逐年下降,但一算畝產,卻是年年在漲。”趙德山說,“5年來,肥料畝均使用量減少20多斤。黑土地增了肥力,我們省了肥料。”

  目前,黑龍江全省主栽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基本實現全覆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約每150畝地取一份樣本,我們對全縣耕地取樣測土配方,然后發放施肥建議卡。”樺川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楊忠生介紹,通過分析各地塊中氮磷鉀等元素含量,讓農戶做到缺啥補啥,定制“營養餐”肥料。

  黑土地“增肥”背后,離不開保護性耕作模式的推廣。大馬力收割機、秸稈粉碎拋撒機、免耕播種機……走進農機庫,趙德山向記者介紹起新購入的大農機:“2015年合作社被納入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后,在農技推廣中心的支持下,全部耕地均採用秸稈粉碎拋撒等保護性耕作模式。”

  2022年,黑龍江省保護性耕作面積超2550萬畝。根據不同土壤類型和積溫帶,全省因地制宜推廣以秸稈還田為核心的黑土地保護旱田“龍江模式”和水田“三江模式”,兩種模式均被列為全國黑土地保護主推技術模式。

  再次走進合作社的千畝無人農場,空中田間都有了新變化。耕地上,縱橫架設著水肥一體化管道系統,一鍵啟動后,肥液與灌溉水精准配比,直達作物,每畝地節水三至四成,省去近20斤肥料。

  “如今,用來施肥的無人機也用上了新型微生物菌肥代替化肥,不僅減少污染,還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培肥地力。”趙德山說,“我們應用了不少新技術、新配方,這離不開各級專家的指導。”

  2022年,黑龍江省開始有序推進這樣的微生物菌劑示范推廣項目,已在70個縣(市、區)落實微生物菌劑推廣面積538.4萬畝。

  良田改造,節水固土

  汽車駛進樺川縣新勝村村民王大江的千余畝耕地,仿佛穿梭在白底黑格的棋盤中間。地塊方正平整,田間設有小型氣象站、病虫害監測站。

  “前年政府給建成了高標准農田,農田大了、平整了。”改造期間,王大江時不時來現場觀摩,他發現,表層營養土被歸整到一旁后,推土機開始進行平地作業,施工結束后,營養土被層層鋪回田間,通過這樣的土壤剝離利用技術,確保農田有機物質、微生物、營養物質得到最大保護。

  碎塊田連成網格田,溝渠橋涵通連其間。“黑龍江已累計建成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高標准農田超過1億畝。高標准農田建成后,畝均糧食產能可增加10%至20%。”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竇洪波介紹。

  2017年以來,樺川縣水務局推進渠道防滲襯砌、配套田間建筑物等工程措施,年節約水量達到3500余萬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大大提高。

  “兩三年前,一下雨,溝裡的水夾泥帶土向下游沖,溝也越沖越大了。”在新勝村上游,團結村村民陳文書道出原因。之前,他家地裡的那條侵蝕溝不僅讓耕地支離破碎,雨天還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但近幾年,土溝子被鋪上石網,像是一條小河,穩固多了,土壤不‘跑’了。”

  “綜合工程和林草措施,我們從上游入手,先上后下,溝坡同治。2022年,全縣累計完成侵蝕溝治理282條。”樺川縣水務局局長石立恆介紹。2021年以來,黑龍江已治理侵蝕溝1.08萬條﹔到2025年底前,全省計劃完成2.53萬條侵蝕溝治理任務。

  智慧農田建設,也讓田間管理做到對症下藥,精准提效。“以往,不論有沒有病虫害,村民們每年至少也要打3遍藥。如今,黑土地‘沒病就不吃藥’,一年打一兩遍就行。”楊忠生解釋,數據分析來自縣農業智慧指揮中心平台,基礎數據源自全縣51座田間氣象站、34個病虫害監測站點、30架農業溯源監控設施的實時監測,“通過收集墒情、氣象、病虫害數據,輔以衛星遙感數據,做到智能化分析、預測用肥用藥需求,輔助農民高效開展田間管理。”

  目前,黑龍江建成農作物病虫疫情監測點4000個,已建成覆蓋全省的病虫疫情在線監測網絡體系。

  機制優化,防控污染

  小貨車停在梨樹村村級回收站門前,村民孫振華送來從村裡收集的小半車農藥瓶。打開台賬,回收站負責人朱立成介紹:“農藥瓶縣裡按每個1角錢回收,包裝袋、桶、罐都有償回收。”

  朱立成將回收物清洗、風干后,村級回收站內的這些廢棄物將被運往專業的無害化處理工廠,制作成再生產品。

  樺川縣印發《樺川縣農藥廢棄包裝回收處置實施方案》,縣財政設立回收處置資金,建設135座回收站點,形成縣、鎮、村三級網格化全覆蓋的回收體系。2022年全縣農藥廢棄包裝回收率達85%以上,處置率達到100%。

  黑龍江把黑土地保護納入糧食安全責任制、鄉村振興實績和市(地)級考核重要內容,全面推行田長制,建立七級田長責任體系。目前共落實各級田長338萬余人,形成全領域、全要素、全覆蓋的黑土耕地保護態勢。“近兩年,制度激勵、巡田管護雙管齊下,田間地頭很難再發現廢棄物了。”梨樹村田長王勇介紹,自己每周都會進行至少3次巡田,發現廢棄物丟棄、秸稈焚燒、非法侵佔等行為,會第一時間制止、上報,甚至追責。

  眼下,正是宣傳培訓的好時機。“過幾天,農科院專家有直播,講可降解農膜地膜的優勢,記得看看。”拿著宣傳單,王勇講政策、說利弊,普及黑土地保護的知識理念。這是他作為村級田長的重要工作內容。不僅要通過微信公眾號、村內廣播等形式宣傳,走街串戶也是常態,“現在大家都逐漸意識到,學好用好‘黑科技’,才能護好黑土地,守住咱們的‘金山銀山’。”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31日 14 版)
(責編:楊光宇、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