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張掖持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
讓祁連山綠水青山常在(綠色焦點)

![]() |
肅南縣九個泉生態治理區,雲杉郁郁蔥蔥。 |
綿延千裡,雪山巍峨,草原壯闊。
祁連山,我國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甘肅省張掖市是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的主戰場,全長800多公裡的祁連山,有600多公裡在張掖境內。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總面積5.02萬平方公裡,甘肅片區張掖段佔27.29%。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張掖市祁連山北麓中農發山丹馬場有限責任公司一場時強調:“要正確處理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的關系,積極發展生態環保、可持續的產業,保護好寶貴的草場資源,讓祁連山綠水青山常在,永遠造福草原各族群眾。”
祁連山曾經由於無序無度開發,植被稀疏、草原退化,局部生態破壞。張掖市舉全市之力開展集中整改整治攻堅行動,大力整治修復生態環境,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不斷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蹚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把生態紅線當成“高壓線”,分類施策,標本兼治
祁連山北麓大馬營草原,駿馬奔騰,羊群如雲。
中農發集團山丹馬場牧業職工劉凱文,騎著馬在放牧,“這幾年草原生態變化太大了。我在山上牧牛時,經常能看到成群的岩羊、青羊等,放在以前根本想象不到。”
“保護好祁連山的青山綠水,是馬場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山丹馬場副總經理李陽元介紹,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下,山丹馬場降低載畜量,在105萬畝共牧區實施草原禁牧﹔在種植業區域每年預留作物收割后的茬地20萬畝,讓牲畜在茬地採食,減少對天然草原的壓力。馬場草原生態得到有效恢復治理,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由2017年的80.3%提高到目前的85.36%。
在鋪好綠色底色的基礎上,山丹馬場打造以馬文化為核心、保護性開發為主的生態旅游業,拓寬增收渠道。去年,馬場實現營業收入5.89億元,淨利潤達到1.29億元。
劉凱文家2000多畝草場上,牦牛數量從80多頭減至30多頭,“草長得一年比一年好,牦牛肉質也上去了,減畜沒減收。”每年旅游旺季,劉凱文還能通過為騎馬游客服務獲得收入。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近年來,張掖市堅決扛起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整治生態問題。
“我們把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整治作為‘一號工程’,每個市級領導包抓5到8個整改問題,分類施策、標本兼治,推動問題整改清零見底。一批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徹底解決,祁連山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張掖市副市長安維國介紹。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九個泉生態治理區,3萬余株雲杉郁郁蔥蔥。這裡原來是銅礦選礦廠,如今已看不到礦區的痕跡。資料照片上,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破舊的廠房,廢棄的礦渣,稀稀拉拉的枯草。“通過下大氣力整治,礦區內生態環境明顯恢復。”肅南縣自然資源局山水林田湖草項目辦公室主任羅英文說。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張掖段117項探採礦項目全部關停,礦區礦點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治理恢復。
張掖市巨龍鐵合金有限公司廠區門口,豎著兩塊大展板:一塊,是當初的污染和處罰情況﹔一塊,是整改前后的對比。2017年,因為違法排污,這家公司受到嚴厲處罰。
痛定思痛。巨龍鐵合金有限公司升級煙氣排放控制系統,新建揚塵控制和除塵淨化設備,安裝煙氣排放在線監控系統,在環保和節能升級改造上投資1.09億元,佔總投資的34.7%。完成環保改造后,企業通過了考核,成為中國寶武鋼鐵集團的供貨商。“我們深刻認識到,生態紅線和安全生產一樣,都是絕不可觸碰的‘高壓線’。我們將自覺主動承擔起環境保護責任,建設成為生態環保型企業。”公司董事長聞斌說。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發布的評估報告顯示,祁連山區域植被生長狀況總體改善,明顯改善區域佔保護區總面積的比例增加37.5%﹔植被指數、植被覆蓋度、植被生產力均呈顯著提升趨勢。
調查監測顯示,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雪豹種群數量呈明顯恢復態勢,藏野驢、白唇鹿、馬麝等大型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上升,新發現了鳳頭蜂鷹、紅腳隼、藏狐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環境更優美。張掖空氣質量連續6年達到國家二級標准,黑臭水體全部消除,森林覆蓋率增至24.86%,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增至49.48%。
強化監管責任體系,推動生態保護向“長治”轉變
最近,張掖市生態環境局高台分局收到一張“警示單”:市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平台顯示,高台縣南華污水處理廠廢水排放口化學需氧量排放超標,請立即調查。
高台分局立即進行現場檢查,發現實際上是檢測儀器自身出現異常。第三方運維人員修復儀器后,監測數據恢復正常。
“天上看、空中拍、地上查、網上管”。張掖建成“一庫一圖十二網九平台”組成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形成立體化監管格局。
進入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平台,鼠標一點,就能立即獲取企業排放實時數據。工作人員點擊“巨龍鐵合金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的監控界面立刻出現在眼前,顯示出實時煙氣排放數據——9.98毫克每立方米,符合排放標准。“一旦企業排污數據出現異常,平台就會自動觸發警報,我們會第一時間指派執法人員實地核查。”張掖市生態環境局督查專員張飛說。
“現在,祁連山生態保護區域內多了一間小平房,我們也能通過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看得到,並現場核實。”張飛表示,“我們對全市重點污染源和生態環境狀況進行全過程動態監控和風險預警,實現對生態環境全覆蓋監管,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綜合治理。”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嚴格的制度、嚴密的法治。安維國表示,張掖把制度機制建設作為長效舉措,通過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推行河湖長制、構建司法聯動機制等措施,構建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面覆蓋”的監管責任體系,推動祁連山生態保護由“大治”向“長治”轉變。
張掖市甘州區阿薛渠新墩段村級河長曾國濤,每天堅持巡查河道,清理河道兩側垃圾,查看水環境質量,“近些年河水變得清澈了,環境也越來越好了。我要持之以恆把河長的工作做好。”
張掖市水務局副局長葛貴介紹,全市設置市縣鄉村四級河湖長1142名,212條河流及山洪溝道、81座湖庫全部納入河湖長制管理范圍。還設立市縣河湖有獎監督舉報電話,暢通監督舉報渠道,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河湖管護和監督。
在司法聯動機制方面,張掖成立祁連山林區法院、林區檢察院,在林區法院設立環境資源巡回法庭,近3年立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82起。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和政法、林草、水務、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多部門聯動執法機制,打好行業部門聯合執法“組合拳”。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
肅南縣祁豐鄉紅石拉排天然草場上,直升機發出陣陣轟鳴聲,正在對天然草原精准撒播草種。
“我們選用多年生優質草種,種子隨著融雪滲入土壤表層,大大提高萌發率和成活率。”肅南縣自然資源局草原工作站副站長祁曉梅說。利用積雪多、水分足的有利時機,今年5月以來,肅南縣對19.34萬畝天然草原實施生態修復治理。
在大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張掖在甘肅省率先推動林草碳匯開發,取得積極進展。
張掖市林草局調研員王清忠介紹,依托黑河水電公司成立西部碳匯交易平台,全市完成35.1萬畝林業碳匯和400萬畝草原碳匯交易,實現淨收益7450萬元,“目前,我們正穩妥推進碳匯儲備,建立林草碳匯資源存量數據庫,為自願減排市場交易打好基礎。”
堅持把生態作為立市之本。張掖探索轉型發展,加快建設現代生態產業體系,有效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
“我們堅持做大生態工業,培育壯大綜合能源、新材料、精細化工等六大工業產業集群,著力打造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做強特色高效農業,推進農業全產業鏈融合﹔做優全域旅游業,深入實施文旅產品供給、文旅服務質量提升等專項行動。”張掖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史多飛說。
生態旅游日益紅火。
在肅南裕固風情走廊旅游景區,從康樂鎮出發,榆康公路串聯萬佛峽、高車穹廬、九排鬆等景點,是肅南縣重點打造的精品景區。
“坐觀光車,可以游覽27公裡線路上的秀麗風光。今年以來游客已經超過11萬人次,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景區管委會主任李克勇說。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借助丹霞地貌等旅游資源富集的優勢,張掖推進旅游與文化、農業等產業融合,推動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今年前9月,全市接待游客3506萬人次,同比增長1.6倍,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85億元,同比增長1.5倍﹔七彩丹霞景區接待游客251萬人次,同比增長6.8倍。
節水型社會建設穩步推進。
臨澤縣平川鎮平川村5500畝高標准農田裡,鋪設的水肥一體化滴灌設施,灌溉更精確。每年春耕前,平川村都要提前制定當年農業用水計劃,將用水總量報鄉鎮水管所,再逐層上報,最后由市水務局統一分配。
2016年至2022年,張掖市農業灌溉用水總量由20.7億立方米下降到16.9億立方米,糧食面積和產量分別穩定在315萬畝、150萬噸以上,初步形成100萬畝玉米種子、100萬畝蔬菜等“6個百萬”規模產業。“張掖市屬於資源型缺水地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全國一半多。我們多措並舉節約用水,努力將每一滴水、每一方水用在實處。”張掖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辦公室負責人說。
新能源產業發展壯大。
近日,隨著鴻飛建晟光伏電站並網發電,張掖新能源裝機達到373.5萬千瓦,佔全市電網總裝機的70.2%。
近年來,張掖依托能源資源稟賦優勢,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持續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初步實現了新能源規模化、集約化開發利用。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日益豐富,綠色發展格局逐漸形成,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將成為我們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安維國表示,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基礎優勢、資源優勢加速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切實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23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