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我國組建全國生態質量監測網絡,首批納入五十五個站點——

織密監測網絡 呵護綠水青山(深閱讀)

本報記者 寇江澤 姚雪青 李茂穎
2024年01月09日06: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生態質量監測是客觀准確掌握區域生態狀況、科學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及成效評估的基礎。

  生態環境部聯合中國科學院印發了《全國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工作方案(2023—2025年)》。我國將組建生態質量監測網絡,並確定雲南西雙版納站(森林)、江蘇常州平原水網站(濕地)等55個站點為第一批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以下簡稱“綜合監測站”)。

  全國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如何組建?將發揮哪些作用?記者近日進行了採訪。

  首批綜合監測站涵蓋森林、濕地、荒漠、海洋等主要生態系統類型

  一大早,江蘇常州平原水網站(濕地)的牽頭單位——江蘇常州環境監測中心生態科副科長沈偉提著工具箱,來到太湖上游的滆湖進行例行水質和水生生物監測。另一邊,沈偉的同事們正同步採集浮游藻類,將採水器伸至水面以下0.5米處,取水監測藻類等浮游生物。

  一上午的取樣結束,回到實驗室,分析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我們觀測到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淡水蟶,而且已經連續多次多點發現。”沈偉告訴記者,這說明滆湖水生態狀況正在逐漸改善。藻類監測也傳來好消息:冬季湖體的優勢藻種硅藻,種類與數量正常。

  “江蘇常州平原水網站(濕地)入選首批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名單,我們的工作也迎來升級:從關注平原水網到關注山水林田湖草共治。”江蘇省常州環境監測中心主任潘晨介紹,下一步將推動立體化、系統化監測,為國家級樣地監測提供技術與數據支撐。

  綜合監測站是全國生態質量監測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區域生態質量監督監測與評價工作中發揮“控制性”作用。第一批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涵蓋了森林、濕地、草地、荒漠、海洋、城市、農田等主要生態系統類型,覆蓋了我國44個生態保護監管重點區域,以及其他重要生態區域和人類活動強度大的城市群。

  與環境質量監測相比,生態質量監測的內容更豐富、指標更復雜、手段更多樣。“生態質量監測網絡以物種多樣性、生境為監測對象,以突出監督、發現問題、積累數據為目標,關注生物群落物種組成、結構、功能等,實現對綜合監測站周邊100公裡范圍內各類生態系統的全方位監測。”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生態監測處處長董明麗介紹。

  多手段協同,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生態質量監測技術體系

  在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沿著蜿蜒的道路,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科研人員袁盛東和同事,走入密林深處。他們正在進行例行野外監測,對固定的監測樣地開展測量、標記、採樣、記錄等。

  一年當中的大半時間,該研究站的科研人員都在野外作業。“每年獲取監測數據上百萬條,包括生物、氣象、水文、土壤等多種類型的數據。”袁盛東說,觀察監測森林生態系統,短時間很難有收獲,科研人員需要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積累起長期的數據,才能實現對熱帶雨林動態變化的研究。

  該研究站相關負責人表示,入選首批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后,將以此為契機,加強能力、制度和人才隊伍建設,深入開展生態質量監督監測,支撐服務生態保護修復監管。

  55個站點中,由生態環境部門牽頭的有33個,中國科學院牽頭的有17個,其他單位牽頭的有5個。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蔣火華介紹,生態環境部負責總體統籌,組織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申報並建設本行政區域的綜合站,同時,深化與中國科學院等部門合作,加強對典型生態問題的研究,健全生態質量監督監測體系。

  如何組建全國生態質量監測網絡?“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設,以綜合監測站為區域中心,以監測樣地為主要監測對象,以地面移動巡視為補充,與遙感監測實現協同,集成衛星資源、航空有人和無人機、地面固定和移動巡視監測等觀測手段,構建形成天空地一體化生態質量監測技術體系。”董明麗說。

  多手段協同,天空地一體化監測手段將在生態質量監測中發揮合力。據了解,衛星遙感監測主要優勢是大范圍、全覆蓋,可以及時監測地表變化,發現生態破壞問題,是生態問題監管的主要手段﹔無人機具有機動靈活、快速響應的優勢,可以搭載可見紅外、高光譜、激光雷達等載荷,對重點區域生態破壞問題線索和生態類型變化開展實地核查和技術校核,為生態破壞問題核實、遙感參數驗証等提供數據支持﹔地面監測主要通過視頻監控、走航巡視監測、樣地監測等手段,對重點敏感區域進行實時監控,及時發現人為干擾活動等問題。

  推進納入更多站點,實現對各省份、重點及敏感區域全覆蓋

  生態質量監測不僅要呈現區域生態質量現狀及變化,還著眼於提升主動發現生態破壞問題的能力。

  “對滆湖的每一次例行監測,都直接用於服務污染防治措施的優化調整。”潘晨表示,江蘇常州平原水網站(濕地)將採用天空地一體化方式,對區域開展定期監測,及時掌握開發強度、生態邊界、植被覆蓋、自然岸線等變化情況,鎖定生態風險區塊和重點生態問題,研究並形成對策分析。

  “比如,藍藻水華是困擾太湖治理的突出問題,監測站利用歷年監測數據,進行水草與藍藻競爭性生長機理研究,為科學精准開展生態環境人工修復提供技術支撐。”潘晨說。

  蔣火華表示,目前生態質量監督監測結果已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重大工程生態環境監督監測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監測數據質量是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生命線”,如何確保監測數據質量?“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將充分借鑒國家環境質量監測質控體系,強化全過程質量控制。”蔣火華表示,將建立健全生態質量遙感監測、地面監測、數據質量檢查等標准規范體系,有效規范生態質量監測的各個環節﹔研發構建央地聯通的數據採集、管理與共享平台,實現各類生態質量監測數據直傳上報。同時,建立健全質量管理制度,嚴厲打擊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拓展多元化合作渠道,持續組織申報與遴選,推進將更多站點納入國家生態質量監測網絡,最終實現對各省份、重點及敏感區域全覆蓋,為全方位支持生態保護監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支撐。

 

  本期統籌:郭  玥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09日 04 版)

(責編:楊光宇、胡永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