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一位美國友人眼中的四川省廣元市

大山大水大森林 好山好水好生態

本報記者 宋豪新
2024年08月29日09: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①:廣元生態茶園。
  本報記者 宋豪新攝
  圖②:廣元古蜀道沿途的古柏。
  劉懷英攝
  圖③:廣元市朝天區沙河鎮四好農村公路。
  劉懷英攝
  圖④:俯瞰廣元城區。
  唐 彪攝

  四川盆地東北緣,秦巴山脈巍然聳立,嘉陵江奔流不息。山環水繞間,素有“川北門戶、蜀道咽喉”之稱的廣元坐落於此,溝通南北的大蜀道穿越全境。

  “一切都沒有變,樹還是那樣的綠,石板路還是彎彎曲曲。”踏上千年古道,81歲的美國友人霍普·賈斯特曼(中文名“賈和普”)感慨道。從2001年第一次踏上蜀道開始,24年間她24次行走劍門蜀道,與蜀道結下不解的情緣。

  

  “一樹一檔” “一樹一策”

  “長廊郁翠柏,斜陽照五津。”唐代詩人李商隱筆下的“長廊”,就是古蜀道上的翠雲廊。這是目前存世時間最長、面積最大、數量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樹群。

  千百年來,翠雲廊無聲訴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願景追求,蘊含著中國人的生態智慧。

  “它和畫裡一樣,古老而美麗。當地百姓世代守護著這些古樹。”看著這些聳入天際的古柏,賈和普不禁對記者感慨。

  千百年來,植柏護綠已在廣元成為傳統,讓這些從歷史中走來的古柏得以百年長青、千年葳蕤。

  今年7月,在廣元市劍閣縣龍源鎮青杆村境內,編號為“南02116”的古柏獲得新生。“樹體傾斜嚴重,我們就搭起高約6.5米的A字形支撐杆﹔樹池偏矮,我們就將其升高0.4米左右,再進行覆土處理……”今年5月,專業技術公司開始對包括“南02116”古柏在內的66株古柏進行瀕危古樹名木復壯救護。現場負責人王焱介紹說,他們嚴格按照“一樹一策”科學救護要求,將一項項復壯救護落實到一株株古柏。

  “看著古樹群的生存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我覺得汗水沒有白流,打心眼裡高興!”今年58歲的賈成江,家住劍閣縣柳溝鎮,在古柏復壯救護現場冒著烈日工作20多天。“我們家周圍也有不少古柏,小時候經常聽大人們講要保護好古柏,把它們留給子孫后代。”賈成江說。

  去年以來,廣元市積極開展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建立古樹名木資源數據庫,充分運用背負式激光雷達、無人機激光雷達等設備,全方位3D掃描古樹名木,精准採集樹高、胸圍、周邊地形等數據,構建三維動態數據庫,建設“智慧樹”綜合管理平台,定期監測古柏生長狀態等情況。

  實行挂牌“加碼”保護和“一樹一檔”管理,是廣元市古樹名木的新配置。全市挂單牌4343個、碑牌10個、群牌68個。廣元市還依托“林長制”組織體系,完善市、縣、鄉、村、組五級網格化保護體系,逐株落實“一名黨員干部+一名群眾+一名專家+一名護林員+一名監督員”保護力量,落實宣傳教育、巡護監測、信息管理、復壯救護等職責。

  “我們分批次開展白蟻防治、抗旱保水、樹池修建、古樹排危等工作,延伸集鎮供水管網,修建固定蓄水池,全面增強古樹名木防火、抗旱等能力,確保古樹名木健康生長。”廣元市林業局生態保護修復科負責人向暉說,去年7月以來,全市各縣區採取防腐修補、砌石填土、圍欄保護等措施復壯救護古樹450余株。

  廣元市還先后頒布《廣元市劍門蜀道保護條例》《劍閣縣翠雲廊古柏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創新將古樹名木資源保護納入公益訴訟,主動溝通對接省內蜀道沿線的昭化、梓潼、南江、閬中等“四市五地”人大、檢察機關,構建“司法合作、區域同管、縣鄉共治”的司法監督機制,建章立制依法保護蜀道古柏。

  與此同時,廣元還創新設立古樹名木資源保護司法服務站、檢察工作站,推行森林警察、派出所民警、交警、“雄關義警”和生態護林隊“四警一隊”聯勤警務,打造“柏小青·護蜀道”青少年志願服務品牌,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如今,行走在翠雲廊古蜀道,可以看到木欄圍護、鋼索牽引、搭架支架、砌石壘土、抱箍加固、樹洞修復等一系列措施保護著一棵棵古柏。截至目前,廣元全市已累計整合項目資金3000余萬元,守護著市域內11616株古樹名木。

  2015年,賈和普曾帶著家人來到蜀道,當時,她和家人在劍門蜀道種植了一株小柏樹。今年,她再次回到這裡,看著曾經栽種的小柏樹茁壯成長,賈和普十分開心。賈和普今年幫朋友栽植下兩株小柏樹,希望以此表達對中國古蜀道的熱愛。

  一步一景  一村一韻

  “空氣很清新,我很喜歡廣元這個干淨而美麗的城市。”賈和普感慨道。

  無論是在劍閣古城還是在鶴鳴山,無論是在大朝驛還是在廣元城區,每到一處,她都會用手機拍下藍天白雲和美麗的風景。

  廣元的山,雄奇俊秀﹔廣元的水,瀲灩豪放﹔廣元的景,四季斑斕。春賞花踏青、徜徉花海,夏避暑納涼、縱享清爽,秋游山觀葉、層林盡染,冬滑雪泡溫泉、溫暖浪漫,月月景不同,四季皆可游。

  廣元既有北方的天高雲淡,又有南方的溫婉濕潤,年均16攝氏度的氣溫、98%以上的優良天氣、69.2%的林草覆蓋率,一呼一吸、一步一行充滿“巴適”之感。

  “吸氣,呼氣……”每天早晨,瑜伽愛好者們會到廣元城區裡的濕地公園,在薄霧蒙蒙的南山腳下鍛煉身心。近年來,廣元大力發展旅游度假、康養醫療等綠色產業,持續提升綠色低碳優勢產業規模能級。

  “大山大水大森林”是廣元的資源稟賦,“好山好水好生態”是廣元人的戰略篤定。廣元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聚焦大氣、水、土壤和城鄉環境治理,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全省前列。

  廣元在四川全省率先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7%﹔全市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站)72個,全市縣級以上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7%。城鎮污水處理廠無害化處理率100%,主要河流水質相對穩定且均達到Ⅱ類標准,白龍江流域斷面水質達到I類﹔淘汰落后產能40個,淘汰燃煤小鍋爐205個﹔整治379戶次“散亂污”企業,重點工業企業排放達標率98%以上。

  如今的廣元,一步一景,一村一韻,美麗生態、美麗經濟和美好生活有機融合,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藍天白雲常作伴,綠水青山入畫來。廣元,這座川北城市,百裡沃野,鳥語花香,承載著人們對宜居生活的美好向往。

  立體交通  四通八達

  “一座山,兩座山,剛剛才過劍門關﹔昭化近,成都遠,蜀道難於上青天。”一度傳唱於廣元的民謠,曾是廣元交通的真實寫照。

  2018年4月,賈和普第一次乘高鐵從成都抵達劍閣縣劍門關。“在中國詩人李白的《蜀道難》裡,他寫下‘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詩句。現在,從成都乘高鐵到劍門關隻需要一個多小時,如果李白再來古蜀道,他一定會寫出不一樣的詩句。”賈和普笑著說。

  賈和普見証了中國交通方式的變遷,見証了蜀道沿線發生的巨大變化。

  進入21世紀,廣元交通建設飛速發展。

  公路日益暢通。綿廣高速是廣元境內第一條高速公路。廣巴高速、廣南高速、廣甘高速、廣元繞城高速……高速公路竣工的喜訊一個接一個,至2022年底,廣元高速通車裡程達464公裡。盡過奇絕處的廣元高速公路,讓西安、成都、蘭州、重慶這些大城市早發午至。

  鐵路四通八達。2017年9月,蘭渝鐵路全線營運,經過節點城市廣元,廣元南下重慶隻需3個多小時,北上蘭州也不到7個小時。2017年12月,西成客運專線全線通車,廣元邁入高鐵時代。

  水運、航空也更加便利。2019年6月,貨船從廣元港駛出,首次經重慶進入長江航道出海,從此開啟了常態化運輸模式,下重慶、經武漢、過南京、抵上海,廣元千噸級輪船可直達黃浦江畔。截至2023年底,廣元機場開通了17條航線。

  如今,廣元連接西南西北、通江達海的交通樞紐基本形成。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管道等運輸方式共同構成廣元大交通運輸格局。

  一條條公路、一座座橋梁、一支支鐵路線連通巴蜀大地……曾經古老的出川門戶廣元,如今已成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暢達的交通網絡,讓廣元獲得發展“加速度”。2023年10月,中國(廣元)物流產業發展大會舉辦。今年6月,全國煤炭交易中心西部(廣元)交易專區挂牌運營,廣元正加快打造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班列組貨基地、全國高鐵快運創新發展基地、嘉陵江上游鐵公水多式聯運中心、西部大宗物資物流貿易中心,全力建設全國區域性物流樞紐經濟示范區。

  賈和普說,她常常與朋友分享自己在中國的見聞,感嘆當地從“蜀道難”到“蜀道暢”的飛速變遷。

  (劉懷英參與採寫)

(責編:王仁宏、李楠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