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全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启动 人民网北京9月11日电(丁亦鑫)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9月11日,2020年全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正式启动。日前,中国气象局修订印发《全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方案》,进一步强化秋收秋种气象服务工作,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
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继续调度部署重点地区强降雨防范和防汛救灾工作 人民网北京9月10日电(记者 余璐)记者从应急管理部获悉,预计未来24小时,内蒙古东南部、黄淮东南部、江淮东部、江南中北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10日召开会商调度会,与水利部、自然资源部、中国气象局会商研判雨水汛情,视频连线吉林、黑龙江、四川、重庆等地防指,继续调度部署重点地区强降雨防范和防汛救灾工作。
台风“巴威”影响我国东北部 需多加防范强风雨天气 人民网北京8月26日电(记者 余璐)记者从中央气象台获悉,今年第8号台风“巴威”自8月22日生成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已于25日中午发展为强台风级别;目前“巴威”已进入黄海,之后将明显加快脚程,但受环境条件制约,其强度在26日晚上将开始有所减弱,并于27日上午以台风级在辽宁东部到朝鲜西部一带沿海登陆(12~13级,33~38米/秒),登陆后逐渐转为北偏东到东北方向移动,强度继续减弱,并将变性为温带气旋。中央气象台10时继续发布台风橙色预警。
台风“巴威”预计明日登陆 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橙色预警 人民网北京8月26日电(记者 余璐)记者从中央气象台获悉,8月26日6时继续发布台风橙色预警,今年第8号台风“巴威”(强台风级)的中心26日早晨5点钟仍位于东海北部海面上,距中朝交界偏南方约890公里,就是北纬31.8度、东经124.6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4级(4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50百帕,七级风圈半径150-25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100公里,十二级风圈半径50公里。 预计,“巴威”将以每小时20-25公里的速度向偏北方向移动,强度维持或略有增强;即将移入黄海南部,移速逐渐加快,26日晚上开始强度有所减弱;将于27日上午在辽宁东部到朝鲜西部一带沿海登陆(台风级,12-13级,33-38米/秒),登陆后逐渐转为北偏东到东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并将变性为温带气旋。
中国气象局:四川盆地云南等地有强降雨 江南江淮等地有高温天气
人民网北京8月17日电(丁亦鑫)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未来两天,四川盆地、川西高原、云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黄淮南部、江淮、江汉、江南、四川盆地东部、新疆南疆盆地等地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 17日至18日,四川盆地、川西高原、云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其中,四川盆地中西部等地有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中国气象局:今年强对流天气频发 台风活动总体偏弱 人民网北京8月13日电(丁亦鑫)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余勇介绍今年入汛以来天气气候特征。他指出,入汛以来,我国天气气候形势复杂,降雨时空分布十分不均,南方地区先后经历了20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部分地区暴雨致灾严重;北方进入雨季偏晚,降水总体偏多。
现场直击“强降雨”:截至21时雨量平缓 北京城区无积水
人民网北京8月12日电(丁亦鑫、鄂智超、王紫、胡挹工)据中央气象台12日消息,北京市今天下午至夜间有大雨到暴雨,局地大暴雨。目前,已陆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雷电黄色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山洪灾害风险预警四个预警提示。
京津冀迎最强降雨 气象部门提前八天预测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11日至13日京津冀地区将有一次区域性强降雨天气过程,将为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11日晚,北京市属公园纷纷发布关闭通知,市防汛指挥部倡议执行弹性工作制,市民减少出行。
科普视频:暴雨来临,该如何避险? 人民网北京8月12日电(丁亦鑫)据中央气象台消息,11日至13日,北方将有大范围强降雨过程,京津冀等地将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局地150~200毫米,并伴有短时强降雨、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那么,强降雨是如何形成的?暴雨来临时,会造成哪些灾害?该如何避险?这个视频告诉你。
北京市将迎入汛以来最强降雨 公众尽量减少出行 人民网北京8月11日电(丁亦鑫)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受西太平洋副高外围偏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共同影响,12日京津冀地区将有一次区域性强降雨天气过程,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将为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 北京市气象台副台长于波介绍、此次降雨过程天气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预计12日早晨开始出现降雨,主要降雨时段为12日中午到夜间,13日早晨降雨逐渐减弱结束;二是过程雨量大,预计全市平均降雨量40~80毫米,城区50毫米左右,西部、北部沿山一带局地可能达到200毫米以上,最大小时雨强可达80~100毫米,降雨期间伴有雷电和局地短时大风;三是影响范围广,此次过程为京津冀区域性暴雨。
2020年62天“超长梅雨季”刷新多项记录
梅雨是东亚夏季风向北推进的阶段性产物,是指始于初夏时节从中国江淮流域到韩国、日本一带雨期较长、降水连绵不断,多雨闷热易生霉的天气气候现象。 记者梳理发现,历史上梅雨季持续时间长、梅雨量大的年份有:1954年、1969年、1983年、1998年、2016年等,其中后面3年分别与当时的3次超强厄尔尼诺有关。
“给风云卫星起昵称”活动正式启动
人民网北京8月5日电(丁亦鑫)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8月4日,在风云卫星气象事业50周年之际,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中国气象报社联合主办的“给风云卫星起昵称”活动正式启动,面向社会公众有奖征集“风云三号E星”和“风云四号B星”昵称。 据了解,我国是使用气象卫星资料较早的国家之一, 早在1969年就已开始接收、处理和应用国外气象卫星资料。
中国气象局:今年7月共发布预警信息4.7万条 人民网北京8月4日电(丁亦鑫)4日下午,中国气象局召开8月新闻发布会。会上,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赵志强表示,2020年7月,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约4.7万条。
我国首次高空大型无人机台风探测试验成功 人民网北京8月4日电(丁亦鑫)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8月2日下午,在今年第3号台风“森拉克”影响海南期间,一架高空气象探测无人机从博鳌机场腾空而起,我国首次高空大型无人机海洋、台风综合观测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填补了我国基于高空大型无人机海洋综合观测的空白。 据了解,这架高空气象探测无人机成功下投30枚探空仪,与毫米波雷达一起,对台风外围云系进行CT式立体“扫描”,并将一组组台风外围云系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水凝物等垂直廓线观测数据实时传回地面指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