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发布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 本报厦门11月10日电 (记者钟自炜、刘诗瑶)近日,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在福建厦门开幕。开幕式上,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以下简称《公报》)。
西宁南北山建设35年:由“感受到”转为“享受到” 中新网西宁11月9日电 (记者 李江宁)“西宁南北山绿化建设持续35年,成为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福祉,实现了由‘感受到’到‘享受到’的可喜改变。”9日,青海省林草局森林资源管理处处长蔡平表示。
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到2027年全面落实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高敬 叶昊鸣)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面完成工业噪声、工业固体废物排污许可管理,基本完成海洋工程排污许可管理,基本实现环境管理要素全覆盖。到2027年,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全面落实,排污许可制度效能有效发挥。
加快绿色转型,降碳成效显著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叶昊鸣 高敬)2023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增长至17.9%;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15.1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海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突破2万千瓦……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部署持续取得新成效。 “年度报告全面展示2023年以来各领域各部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和重点工作的进展和成效,以数据和事实体现我国重信守诺、聚焦落实的理念,体现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负责任态度。
我国首次公报形式发布生态保护修复成效 新华社厦门11月6日电(记者王立彬 庞梦霞)在6日开幕的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上,我国首次以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的形式,发布陆海一体的自然生态基本国情和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效。 《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共4.7万余字,包括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实践、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国土空间自然生态评价、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行动、绿色地球中国贡献等内容。
资源再生利用 推动绿色发展 不久前,刚刚回国的中国科学院工业废水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盐城)执行主任梁峰,马不停蹄赶到位于江苏盐城市亭湖区的研究中心实验室,将在国外采集到的实验数据与前期的国内实验结果进行比对。 “经过比对,我们的TMAH废水资源化处理实验数据非常理想。
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加快推进 据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 (记者刘诗平)记者从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了解到,永定河卢梁段综合提升工程建设近日取得进展,其第二标段立垡险工段地下防冲墙完成施工。利用秋冬施工黄金期,以灾后恢复重建与综合提升项目为重点,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正在加快推进。
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记者胡璐 魏弘毅)国务院关于防沙治沙工作情况的报告5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
厚植“绿”的底色 推动高质量发展 夜幕降临,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大街小巷,人群熙熙攘攘,不时有游客停下来品尝美食、打卡拍照。 地处青海省西部的海西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生态美 百姓富 “广昌县森林覆盖率达71.83%,林地资源非常丰富。”日前,在江西省广昌县旴江生态公益林场2024年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林下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江西利财食用菌有限公司负责人谢远财介绍,“今年我们把灵芝覆土栽培,让它可以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比林下堆放时要多出一批菇,而且还不受地形地貌的限制,提高了林地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