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秸秆“链”出发展新动能 在农业大省黑龙江的一些地区,秸秆等曾经的农业废弃物不仅被用来生产传统的沼气,还延展出生物天然气、生物甲醇等绿色产业链条,推动“农头工尾”进一步落地。 临近年终岁尾,大庆油田化工有限公司甲醇分公司里机器轰鸣,生产正忙。
中国风光发电利用率保持95%以上 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戴小河)国家能源局15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风电装机约5.1亿千瓦、光伏装机约8.4亿千瓦,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 我国新能源发展速度快,年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
“我们拥有稳定电力供应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共创繁荣发展新时代)
天色渐暗,苏里南塔帕纳霍尼河南岸的波埃凯蒂村里亮起一盏盏温暖的路灯,照亮村陌小径。晚饭后,上了年纪的村民们围坐在村头广场的路灯下聊着由中企承建的微电网光伏项目。
为携手推动全球荒漠化防治作出中国贡献 12月14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闭幕。大会通过《公约》2025—2026年预算、应对沙尘暴、应对干旱、强化科研创新等39项决议文件。
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超1.7万亿千瓦时
长江干流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6座梯级水电站,目前已完成蓄水任务,可用水量超340亿立方米,比近5年平均值多11%,为迎峰度冬期间电力供应、下游生产生活等提供了有力保障。水利部数据显示,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超1.7万亿千瓦时。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实现欧标充电桩县区全覆盖 本报北京12月12日电 (记者丁怡婷)记者从南方电网获悉:12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实现欧标充电桩县区全覆盖。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30分钟欧标充电服务网络整体建成,将进一步促进粤港澳三地深度融合和便捷往来。
中国科学家获联合国环境署2024年“地球卫士奖” 本报电 (记者严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日线上公布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这也是中国人首次在该类别获奖。 一年一度的“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颁发的最高级别环境奖项,旨在表彰对环境产生变革性影响的个人和组织。
中国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成果亮相COP16 据新华社利雅得电 (记者陈琛、葛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中国馆日前举办主题为“绿色技术、绿色未来”的边会,分享中国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的成功经验。 此次边会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生地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共同主办。
中国为推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作出贡献 据新华社日内瓦12月11日电 (记者陈斌杰)世界经济论坛先进制造业和供应链中心主任奥尔古德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中国在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降低对化石燃料依赖并推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作出贡献。 10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关于制造业和供应链未来的报告。
城市增绿 生活添彩(快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明显提升老百姓获得感,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刻。” 从城市休闲公园、口袋公园,到小微绿地、村头片林,再到“拆栏透绿”“无界开放”,北京正不断推进百姓身边增绿、即时享绿。